徐生
四月的北京,幽京书画院门前,繁花如瀑,千树竞放,将春日的蓬勃与烂漫渲染得淋漓尽致。就在这片春意盎然中,著名军旅作家沉石的个人画展,恰似一抹独特而明艳的春色,为京城的艺术画卷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
4月27日下午,我与数十位军队退休老战友一同踏入幽京书画院“沉石艺海心象无涯”展览大厅,满室墨香与艺术气息扑面而来。
展厅内,沉石的书画作品或挂于素白墙垣,或陈于古朴展架。驻足细看,每一幅作品中,笔墨的流转、墨色的浓淡变化皆蕴藏巧思,笔触间的轻重缓急似在诉说故事,纸面的纹理质感仿若承载岁月。从苍劲有力的书法到意境深远的画作,从细腻入微的笔触到大气磅礴的构图,无不传递着沉石对新时代的深情礼赞,以及对人生的深刻哲思。这些作品,既是他艺术生涯的凝练,更是其精神世界的生动写照。
此次展览集中呈现了沉石近年来创作的70余幅书画精品,题材丰富多元,大写意花鸟酣畅淋漓,书法作品苍劲雄浑,人物画形神兼备,山水画意境悠远,每一幅作品都凝聚着他的艺术匠心。漫步展厅,随着对这些作品的深入欣赏,不仅能感受到其精湛的笔墨技法,更能触摸到作品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艺术魅力。这些画作仿佛打开了一扇扇窗,让人窥见画外更广阔的天地与深邃的精神世界。
我与沉石相识已有三十余载,我们曾一同在解放军报社共事,既是血脉相连的同乡,又是并肩奋斗的战友。这漫长岁月里,我见证了他艺术之路的起承转合,知晓他每一份成就背后的艰辛付出,也懂得那些挫折与烦恼曾如何磨砺他的意志。
作者徐生(左)与罗小兵参观画展
军旅生涯的淬炼,赋予沉石豪爽豁达的性格,他德才兼备、重情重义。自幼他便展现出对艺术与文学的浓厚兴趣,好学不倦且博闻强识,不仅醉心于书画创作,更在文学领域笔耕不辍。多年来,他创作的长篇小说佳作频出,《黑色马六甲》以宏大叙事展现风云变幻;《中国缉毒秘密战》《绝密较量》《谍杀》《谍爆》等谍战题材作品,凭借跌宕起伏的情节与细腻的人物刻画扣人心弦。《女人四十》《战地女记者》则以独特视角展现女性的坚韧与成长。这些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精彩的故事架构,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与追捧,也奠定了他在文学界的重要地位。如今,他将这份文学上的深厚积淀融入书画创作,让笔下的每一幅作品都别具韵味,绽放出独特的艺术光彩。
二
我很喜欢看沉石的山水、花鸟、人物画。这次展出的作品气度不凡,给人第一眼的感觉就是豪放。这些山水境界的营造将自然之美与人文情思相融合,不仅展现了山河的壮丽,更传递出一种宁静悠远、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如《无处不风景》《唯有桃花源》《三峡雨后行》等作品,与其说是画家发自内心的有意识的追求,不如说是传统文化的沉淀在一个当代画家精神上的反映;与其说是林泉之声的抒发,不如说是生命喜悦之情的表达。沉石的山水画抛却了传统山水画超世的荒塞萧索,投入的是温暖亲切的现代感。
中国画里有“技”更有“艺”。比如勾、皴、擦、点、染等笔法,可以表现物体的质感和形态,浓、淡、干、湿、焦等墨色变化可以营造画面的氛围和意境,开合、疏宻、虚实等构图,可以使画面更加富有美感。我从沉石的书画作品里看到,笔墨不单单是技巧,还承载着他的情感和思想。他通过控制笔墨的轻重、疏密、干湿,来传达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和感悟;又借助构图和画里的形象,表达对社会和人生的独特想法。所以,沉石的书画与哲学、文学、书法等联系非常紧密。
但中国画还有“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之说,它影响了中国画对自然和意境的追求,儒家思想影响绘画题材和寓意。题画诗、书法与绘画的结合,则又是中国画的独到之处。了解这些文化背景,再欣赏沉石的作品,不仅能够看到沉石创作的书画作品中的“画里之象”,还能领会到他创作时的“画外之意”。如《秋意随吾》《秋风听歌》《墨趣之诗》等作品,那抽象、线条、寓意、性情、用真生命表现的手法,让人感到景物的壮美,感到生命的灿烂。
在展厅的艺术长廊中,不仅陈列着画家的经典之作,更惊喜展出了其书法珍品,人物山水佳作。书法作品笔锋遒劲雄浑,运笔如行云流水,提按转折,尽显传传统书法精妙韵味。如书法作品人物山水作品则意境深远,笔墨之间蕴含着诗意之美。这里的每一幅皆是其真性情与鲜活生命的具象化表达,笔触间奔涌的,不仅有令人震撼的壮美,也有生命的绚烂热烈,更藏着一抹难以言说的优伤与失落。如人物作品《风雨情》《哲学思考》《空山》等。《风雨情》以遒劲笔触勾勒出人物在风雨中的坚韧与怅惘;《哲学思考》《空山》则以留白与浓墨的碰撞,传递出对宇宙与人生的深邃叩问,这些作品皆是这一独特画法的代表作。观者凝视画布,仿佛能触摸到画家创作时跳动的脉搏,在色彩与线条的交织中,窥见一个充满矛盾与张力的艺术世界。这种艺术表达打破了传统的桎梏,既扎根于现实的土壤,又超脱于表象之上,引领着人们在审美体验中完成一次又一次对自我与世界的重新认知,让艺术的魅力在岁月长河中持续绽放光芒。
也许世间一切至真至美之物,在本质上都浸润着忧伤的底色,从形而上的哲学维度审视,它们似乎都难逃脱失落的宿命,注定在对时光洪流中成为记性的碎片。而我们所处的时代,情感的表达正日益走向简单化,扁平化,像被快进的电影、微信视频、抖音视频,缺失了细腻的慢镜头。人们追逐着表面的欢愉,却鲜少驻足凝视那些藏在:灵魂褶皱里的复杂心绪,而沉石的画恰似一面镜子,映照出时代精神世界里被忽视的深邃与真实。
中国画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精神追求,同时也是一座文化创新创造的资源宝库。从顾恺之、吴道子的人物画到董源、范宽的山水画,再到徐渭、八大山人的花鸟画,以及近现代的诸力作家,中国画不仅是美的创造,更是文化根脉的生长。沉石之所以能够让画作从平面变得立体,让艺术从“高冷”到“可触”,画出一些传世之作,应该说是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任何一个有为的艺术家都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滋养。当然,传统不仅仅是文化的继承,更是一代代人对人类永恒精神价值的追求。
纵观书画展,我还感到,沉石把人生体验融入了书画中,用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使作品发酵出不尽的醇香,他的国画有魅力,核心是穿透力,而穿透力来源于他的思想和笔墨功夫。画作从线条的精致到墨韵的变化,体现在作品主题上。并赋予画诗意的想象空间。据传沉石很早就师从著名画家、军报老一辈陈玉先。他的笔就像空中的风把人心的风筝吹得上下飞动。他以他的真诚和向往美好人生,吟唱着新时代祖国的山山水水,用昂扬的爱,砌就每一幅作品。
北京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西城区第六军休所组织集体观展
三
不妨说,无论一个人还是一种艺术存在,文化积累构成了其血肉,精神内涵构成其灵魂。只有这样,才能在画中读到情感,读到生命。如画作《圣山》《飞雨舟行》《柿子红满天》等,让我看到了文化积累与精神内涵是艺术作品的根基,当它们与画家的笔触交融,画作便不再是颜料与画布的简单组合,而是承载情感与生命的鲜活存在。以沉石创作的这三幅画为例,便能深刻感受到这种艺术魅力。
在《圣山》之中,巍峨的山峦云雾缭绕,仿佛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与文化。沉石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构图,将圣山描绘得庄严肃穆,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再现,更是对传统文化中对山岳崇拜精神的表达。圣山在许多文化中都是神圣、崇高的象征,它代表着人们对天地的敬畏,对精神信仰的追求。画中每一处皴染,都似在诉说着古老的传说与哲思,观者仿佛能穿越时空,触摸到历史的脉络,感受到画家融入其中的虔诚与对文化的尊崇,从而在画里读懂那份深沉的情感与厚重的生命。
《飞雨行舟》展现了一幅奇幻的画面,飞雨与行舟突破现实的桎梏,在天地间遨游。这幅画中,文化积累体现为对传统神话与浪漫想象的传承,古人常通过神话故事寄托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与对自由的向往,画家将这种文化元素融入创作,以天马行空的构思构建出独特的艺术世界。而其精神内涵,则在于对自由、超脱精神的追求。画中飞雨行舟的姿态,似在冲破世俗的束缚,展现出一种无拘无束的生命状态。我们凝视此画,能感受到画家对自由的渴望,对理想境界的憧憬,也能从中汲取力量,唤醒自己内心深处对生命无限可能的追求。
《柿子红满天》以浓烈的红色为主调,渲染出漫天的炽热与绚烂。红色在中国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意义,它是吉祥、喜庆的象征,是对生命活力的赞颂,也是对家国情怀的寄托。画家运用大面积的红色,不仅是色彩上的大胆运用,更是对文化符号的巧妙运用,将传统文化中红色所承载的情感与内涵融入画面。而画作的精神内涵,则体现在对生命热烈的礼赞。红满天的壮丽景象,仿佛是生命绽放的极致体现,它让观者感受到生命的蓬勃与激昂,体会到画家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仿佛每一抹红色都在传递着生命的温度与力量。
沉石与参观者切磋交流
这三幅画作,都凭借深厚的文化积累与独特的精神内涵,赋予画面灵魂,让观者得以在色彩与线条交织的世界里,与画家的情感共鸣,感悟生命的真谛,这是一条永恒的真理。这也许是沉石真正成功的根本。泰戈尔说:“一个艺术家的信仰,应该是相信笼罩并渗透大地的理想,一个天堂的理想,他不是幻想的结果,而是万物赋予其中并在其中运动的至真存在。”沉石有这种信仰,恰似明灯,指引着他在创作之路上不断探索与追寻,挖掘亊物深层的精神内涵;在艺术表达时,将对理想与真实的感悟融入作品之中,使作品不仅具有美感,更蕴含着直击人心的力量!
“艺海心象无涯”,这“无涯”二字,恰似一片浩瀚汪洋,蕴含着无尽的探索与追求。这份对艺术永不止步的热忱,正是沉石让书画蜕变为经典的核心密码。在笔墨游走间,他以诚实之心沉淀岁月,将文化底蕴化作笔下灵动的线条,用精神内涵赋予书画作品鲜活的灵魂。每一次挥毫,都是对传统的致敬与创新;每一幅佳作,都承载着他对艺术的执着与热爱。艺术之路漫漫,恰似在无涯之境中前行,每一步都需坚定与勇气。在此,衷心预祝沉石在艺术的广袤天地里,继续以赤诚之心深耕细作,不断突破自我,在书画艺术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创作出更多震撼人心的经典之作,让墨香飘向更远的地方,在书画艺术的长河中留下璀璨夺目的印记。
作者简介:徐生,湖北黄冈人,职业军人,军旅作家,著名军事记者。先任职于空军运输航空兵某团机械师,师政治部宣传科干事,后在原武汉军区空军政治部宣传部、原广州军区空军政治部宣传处、军委空军政治部宣传部任干事、科长、处长等职。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调入解放军报社,历任编辑、组长、政治工作宣传部副主任、代主任,记者部主任、高级记者,大校军衔,专业技术4级。长期组织和担负党和国家以及军队重大政治、军事活动采访任务,组织参加一系列全国和军队重大典型报道。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10次。著有报告文学作品集《高歌在九天》《独腿飞天人》《飞之魂》《生命之光》《雪莲花颂一一空军雷达学院毕业学员戍边纪实》《甘巴拉凯歌一一世界海拔最高人控雷达站》《神仙湾壮歌一一世界海拔最高哨所》《中越边境大扫雷》《松嫩壮歌一一98东北三江抗洪实录》《惊天动地战汶川》《三军挥师玉树》《中国大阅兵》等多部。新闻作品获中国新闻奖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今日铁军还姓“铁”》等作品和专栏被中国新闻年鉴收藏。被表彰为“全国98抗洪抢险先进个人”,获中共中央宣传部等五部委授予的“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荣誉称号。
值班编辑:白 雪、显 洋
技术支持:李馨雨、刘彤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