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今年八一前夕,刘欢欢被评为黑龙江省第三届最美退役军人。
在北国冰城哈尔滨,有一座博物馆,一个退役老兵,和一群战友,一直默默地为国防教育事业奉献着,他就是哈尔滨战车系列文化展览馆暨世纪汽车历史博物馆馆长刘欢欢。
他常说,“虽然我早已脱下军装,但我要争做一名热爱国防教育的合格老兵”,这是他的人生目标和惟一追求。
刘欢欢2006年入伍,历任战士、学员、排长,2011年入党,2009年考入军事交通学院,2015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先后获得优秀士兵、优秀班长、优秀学员,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学员队干部等荣誉,2016年在北京军区某部因病退出现役。
“一日为兵,终生姓军”。退役后,他始终牢记习总书记“一座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的殷切嘱托,以强烈的初心使命和责任担当,以高度的政治热情和坚定信念,自觉做到退伍不褪色,退役不退志,珍惜军人荣誉,永葆军人本色,努力为军旗增辉,为军队争光。该馆由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兼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亲自题写馆名。近些年来,他积极践行国防教育事业,依托展馆作为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的资源优势,坚持以注重传承红色基因为重点,以弘扬汽车工业历史为特点,以打造战车系列文化为亮点,先后获评第三批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健康体育中心教学基地和国家二级博物馆等殊荣,现有飞机坦克火炮和各类战车以及经典名车200多台,是目前全国最大的汽车博物馆,也是全国最受观众欢迎的博物馆之一。
图为哈尔滨市双城区中小学生参加国防教育研学培训。
刘欢欢曾去过世界许多国家的博物馆。他认为,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重要桥梁,也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博物馆工作,明确强调“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刘欢欢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地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认清自身肩负的重大政治责任,始终牢记嘱托期望,勇于担当有所作为,坚持正确的政治引领不含糊、不放松、不打折扣。
着力改进运营方式
从2015年起,他创造性提出“三位一体”运营模式,在红色基因传承方面,组建由30余名退役官兵组成的讲解团,开发“国防一日兵”系列课程,年接待中小学生超5万人次;在退役军人赋能方面,他创立“铁骑”再就业培训中心,开设汽车维修、国防导游等特色课程,累计帮助286名战友实现转型;在军民融合实践方面,他筹划搭建军事主题研学基地,承接新兵役前训练、民兵集训等任务,将战场急救系统等军用技术转化为民用教具。
注重科技创新研发
上任之初,针对场馆面临生存困境,展陈方式落后,政策落实不力,经费缺口较大,他用三个月时间完成数字化升级,打造了“解放CA10”沉浸式体验区,让观众通过VR技术“驾驶”经典军车驰骋朝鲜战场,该创新研发项目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教育案例。同时,他还利用3D线上展厅、VR模拟射击等数字化手段,打造“线上+线下”参观模式,增强国防教育吸引力。
聚力打造红色品牌
他把战车系列文化展览馆暨世纪汽车历史博物馆馆藏的《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两部电影片赠送给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共产党宣言教学情境馆;把林彪的战车常年放到四野指挥部纪念馆进行联展。他还在展馆设立专门展区,将战车展览馆室外展区,作为国防教育展览展示区,免费对外开放,供游客参观打卡、拍照留念。
图为哈尔滨市双城区中小学生参加国防教育研学培训。
合理制定优惠政策
该馆推出一系列优惠政策,现役军人免费参观博物馆,退役军人及军烈属参观该馆,3折门票优惠;退役军人就业安置该馆优先录用;该馆95%工作人员全部聘用退役军人。
图为哈尔滨市双城区中小学生参加国防教育研学培训。
定期加强馆际交流
近几年,他先后到北京军事博物馆和锦州辽沈战役纪念馆以及四川建川博物馆等考察学习,到德国战车博物馆和美国大西洋舰队展览馆等参观学习,与日本丰田汽车博物馆馆长涌井和香港珍藏车协会会长辛宰牧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每年定期组织一次活动。
图为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暑期教学实践研修班学员参观汽车博物馆。
真情书写大爱篇章
2021年寒冬的一个深夜,刘欢欢接到了一个求助电话——退役士兵刘帅夺因创业失败欲轻生。当时刘欢欢急匆匆冒雪驱车200公里赶到现场,用战友情谊唤醒小刘绝望的内心。这次经历促使刘欢欢创立了“老兵互助之家”,设立了应急救助基金,建立了心理健康档案。为帮助更多战友,他还推动成立了黑龙江省首个退役军人创业联盟,整合30余家企业形成就业生态链。2023年建军节,他又发起了“军功章计划”,邀请战斗英雄走进校园,让2000多名青少年触摸真实的军功章,聆听他们背后的热血故事。
“军装可以脱,军魂不能丢”。今年八一前夕,刘欢欢被黑龙江省委宣传部、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省军区政治工作局评为黑龙江省第三届最美退役军人。
新的征程,新的起点,刘欢欢始终保持永不褪色的军人本色。如今,他正带领团队筹建东北抗联主题展馆。为还原杨靖宇将军当年抗战场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他带队重走密营遗址,在零下30摄氏度的林海雪原中采集第一手资料。当有人问他为何如此执着时,他抚摸着珍藏的军装深情地说:“退役只是战场的转移,只要国防教育事业需要,我永远都是一名冲锋在前的兵!”
(作者:刘芮麟)
值班编辑:白 雪、显 洋
技术支持:李馨雨、颜楚凌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