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红色记忆 > 正文

【晋绥儿女跨越86年的红色传承④】接回727名晋绥烈士遗骸实现革命先辈夙愿

来源:中华魂网 · 2024-03-26 13:57:20

86年前,以贺龙、关向应、林枫、张稼夫、廖井丹、张凡、段云等为代表的革命先辈为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在晋绥这片热土上抛头颅、洒热血,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铸就了不朽的吕梁精神、晋绥精神。时光荏苒、血脉相承。老一辈革命家后代贺晓明、林炎志、段晓飞等,不忘晋绥老区人民的生死情谊、养育之恩,投身教育扶贫、乡村振兴,用实际行动延续跨越86年的红色血脉。第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会长王晨对晋绥儿女的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批示。为贯彻落实王晨同志的重要批示精神,《中华魂》网自3月21日起展开连续报道,敬请关注!——编者


2019年3月31日,毛主席题词的“晋绥解放区烈士塔”下即将安葬的26位八路军烈士灵柩。


青山埋忠骨,烈士魂长存。凤凰岭下,湫水河畔。当哀婉、悠远的《思念曲》奏响那一刻,似在召唤、迎接着“流落”在外80余载的革命先烈英灵归来。


2023年3月31日,山西省吕梁市兴县晋绥解放区烈士陵园愈加庄严肃穆,在由毛泽东主席于1952年亲笔题名“晋绥解放区烈士塔”的这座烈士陵园内,一场“2023年清明节公祭活动暨晋绥零散烈士墓集中迁葬活动”举行。当装殓着从吕梁方山县、岚县等地收迁的43位先烈遗骸的棺椁从身前缓缓抬过时,现场,120师后代及晋绥儿女代表、烈士家属、老区干部群众及军人、少先队员等千余人都佩戴白花神情庄重,向为国捐躯的烈士,向这片红色热土深深鞠躬,默念着“革命先辈们,欢迎回家”。


兴县曾是中共中央晋绥分局、晋绥边区政府和八路军120师师部所在地。抗战时期,这里既是抵抗日寇的主战场,又是保卫延安的战略屏障。他们用热血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铸就了不朽的吕梁精神、晋绥精神。


据兴县新闻办提供的资料显示,抗战八年,兴县抗击日寇的大小战斗约200余次,毙伤日伪军3000余人,2000多名八路军官兵牺牲。囿于战争环境下的特殊情况,很多战士牺牲时无法集中收葬,只能散葬于吕梁山的荒野沟壑中,有的连姓名都未留下。没人知道他们是谁,他们是为信仰而战斗!


2023年清明节,兴县晋绥解放区烈士陵园收迁安葬43位八路军烈士遗骸,军人鸣枪向烈士致敬!


“接烈士回家!” 成为贺龙、林枫、段云等革命先辈心中念念不忘的心愿,也告知给子女后代,去完成父辈的惦念。2011年以来,晋绥儿女协助吕梁市委、市政府和军分区,聘雇当地熟悉环境的志愿者踏遍吕梁山,搜寻散葬于各处的先烈遗骸,一具具核验、装殓、保管,先后寻找收迁散葬烈士727人,其中578位是无名烈士,让英烈们长眠于凤凰岭下、湫水河畔的青山绿水间。


“吕梁苍苍,汾水洋洋,先烈伟绩,山高水长”。历经70余年的风雨沧桑,晋绥解放区烈士陵园纪念碑上的这几个大字依然苍劲有力,俯视后人。为了让英烈早日回家,得以长眠安息,也为后人修建一处凭吊祭奠革命先烈的场所,在以林炎志、贺晓明、段晓飞等晋绥儿女代表和兴县地方政府及吕梁市军分区的积极行动下,首期占地300亩的“晋绥革命烈士陵园”于2011年落址于凤凰岭下,湫水河畔。


贺晓明、林炎志等晋绥后代在吕梁兴县收迁烈士现场,抬棺护送烈士回家!


贺晓明特别表示,“不忘毛主席1952年为晋绥解放区烈士陵园题词的嘱托,烈士陵园是英雄的家。”仲冬时节的凤凰岭庄严肃穆,冰封的湫水河凝噎无语,它们环抱着晋绥解放区烈士陵园,守护着先烈们的英魂,倾听着他们对革命往事的诉说。


“这是完成老一辈的心愿!是为民族铸魂!”林炎志的一席话振聋发聩,直击心灵:“把散落在当年战场和各地的烈士遗骨安葬在烈士陵园,让他们魂归故里,是替我们的父辈做他们未完成的事,是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黑茶山下有一座抗美援朝志愿军烈士墓。1953年6月27日,距离抗美援朝战争胜利还有一个月的时间。这一天,位于朝鲜临津江东56号坑道的志愿军1军7师19团指挥所被美军20余架飞机轮番轰炸,指挥所内正在开作战会议的114名指战员全部壮烈牺牲。当年,受战争环境所限,114名志愿军烈士被就近安葬于朝鲜“三八线”附近的墓地。由于靠近朝韩军事缓冲区,近70年来,烈士的亲属、后代从未能亲往祭拜。2019年3月31日,“基金会”捐资修建的一座志愿军烈士衣冠冢在晋绥解放区烈士陵园落成,墓冢里安葬的正是志愿军1军7师19团114位志愿军烈士。作为一支原隶属八路军120师358旅序列的老部队,志愿军1军7师19团的指战员最终归建,回到他们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安眠。在墓内,是由志愿军烈士亲属、后代捐出的珍藏的老照片、英烈证、功勋奖章等珍贵烈士遗物,还有一抔来自朝鲜烈士牺牲地的“魂土”。这抔“魂土”正是由贺龙元帅之女贺晓明委托他人从朝鲜带回中国的,其中满是对于志愿军烈士的牵挂和怀念。


如今,随着找寻回先烈遗骸数量的增加,晋绥解放区烈士陵园二期工程也被提上日程。在二期工程中,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先期捐款108万元,将从兴县东会乡寨上村征地216亩,用以晋绥解放区烈士陵园的扩建。


从2015年起,每年清明节,晋绥儿女每年组团回到兴县,参加清明祭扫活动,表达着无限思念。


作为青年志愿者,第三代“晋绥儿女”段翔积极参与到晋绥基金会的公益活动中,连续多年跟随父辈一次次前往吕梁,目睹一批批先烈归来。


“从那时起,我开始理解祖辈、父辈、自己与这片红色热土的羁绊。战争年代,是晋绥革命根据地的乡亲们通过自己节衣缩食养活了战斗、生活在这片土地的部队将士,而今,我们要怀着感恩之心回馈老区人民。”段翔说,他早已将吕梁视为第二故乡。


原晋绥老前辈方正之之子马小鸣说,“抗战八年,不知有多少先辈英勇杀敌,浴血奋战,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献出了他们的宝贵生命。晋绥边区独具特殊的历史地位和意义,虽然她在中国历史上时间并不长,但给我们留下了极为珍贵的精神财富,‘吕梁精神、晋绥精神’是无数革命先辈的鲜血浇灌而成的,充分体现出革命前辈不畏艰险、无私奉献、勤俭朴素、坚韧不拔的民族气节,尤其是在当今社会,吕梁精神、晋绥精神更彰显出民族正气、报国无求的美丽光辉,必须要代代相传”。


(作者:闫金久、朱红升)


值班编辑:白雪 李宽

技术支持:李馨雨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