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红色记忆 > 正文

晋绥儿女跨越86年的红色传承

来源:中华魂网 · 2024-03-27 22:11:57

86年前,以贺龙、关向应、林枫、张稼夫、廖井丹、张凡、段云等为代表的革命先辈为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在晋绥这片热土上抛头颅、洒热血,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铸就了不朽的吕梁精神、晋绥精神。时光荏苒、血脉相承。老一辈革命家后代贺晓明、林炎志、段晓飞等,不忘晋绥老区人民的生死情谊、养育之恩,投身教育扶贫、乡村振兴,用实际行动延续跨越86年的红色血脉。第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会长王晨对晋绥儿女的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批示。为贯彻落实王晨同志的重要批示精神,《中华魂》网今日特别推出长篇通讯《晋绥儿女跨越86年的红色传承》,敬请关注!


革命先辈与晋绥人民在烽火岁月结下生死情谊


1995年,晋绥儿女举办“继承延安精神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活动     

  

滔滔黄河水,巍巍吕梁山,见证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兴县,坐落于山西省吕梁市最北端,是著名的晋绥边区首府所在地,是八路军120师的主战场之一,也是革命圣地延安的屏障和门户,是全国各抗日根据地进出延安的唯一交通要道,也是唯一的国际交通线。抗战胜利后,晋绥根据地更成为支援全国解放的重要战略后方。1947年,毛主席曾这样评价这片红色热土的战略作用:“陕甘宁边区军事上、财政上都依靠晋绥,今后更加如此!”    

 

春风似剪柳如丝,情系晋绥守初心。2015年4月1日,晋绥老一辈革命家及部分开国元勋和开国将领的后代林炎志、续大田、苏斌等27人抵达兴县,参观了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120师指挥部旧址、北坡村中央晋绥分局旧址、兴县120师学校,重温父辈的革命历程。        

  

贺龙元帅雕像


走进蔡家崖乡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六柳亭前贺龙元帅的雕像身骑战马、凝望远方。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贺龙同志任120师师长,在晋绥边区战斗和生活11年之久,在那段烽火岁月里,他和战友们与边区人民并肩战斗,吕梁人民养兵十万、牺牲一万,创立了脚下这块坚如磐石的抗日根据地,结下生死与共、牢不可破的革命情谊。  


“一碗米,做军粮,一尺布,做军装,一个儿子送前方。” “战争年代,老区人民几乎倾尽所有,无私支援帮助共产党、八路军,这份鱼水情不管过多少年都不能忘,永远都不能忘!” 贺龙元帅之女贺晓明感慨地说。


1937年8月25日,毛泽东和朱德、周恩来发出的关于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的命令。

       

 “‘一颗红心为人民’是父亲的毕生追求。” 贺晓明动情地介绍:“1936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经过长途跋涉后进驻陕西省富平县庄里镇。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后,驻扎庄里镇的红二方面军与红27、红28军等部,奉命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120师。师长由我父亲贺龙担任,副师长是肖克。红军改编,许多干部、战士想不通,尤其是对‘红军改名’和‘穿国民党军服’‘戴国民党帽徽’意见最大,思想上不能接受红军的红五星换成‘白军’的青天白日十二角星。面对这种情况,父亲非常着急。他理解官兵的心情,就一个团一个团地到部队去做动员。语重心长地说:红军是名改心不变,一颗红心为人民嘛。红军改了名,还是党中央、毛主席、朱总司令领导的部队。父亲的这番话打开了干部们的心扉。” 


图为1940年3月10日,贺老总在山西临县举行的八路军120师和山西新军参谋长会议上讲话的珍贵照片 。       


贺龙元帅和战友们在抗战期间,率部和晋绥人民并肩作战期间,谱写了一曲又一曲的爱民佳话。


1943年秋,山洪暴发,蔚汾河泛滥,冲塌了堤崖,毁坏了田园,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了严重的威胁,蔡家崖全村仅有的一口水井也被冲毁,全村几百口人的吃水问题成了燃眉之急。正当全村人万分焦急,村干部手足无措之际,贺老总鼓励大家要鼓足勇气,团结一致渡过难关。他踏遍了蔡家崖的一座座山头,一道道坡坎,勘察地形,寻找水源,带领军民打成一口水井。接着又亲自指挥施工,在村边修起数十丈的护村大坝。80多年来,“爱民井”的泉水越流越旺,越流越甜,哺育着代代蔡家崖人民。“护村坝”巍然挺立,保护着蔡家崖这一英雄的村庄。又一个山洪季节来到了。人们站在新筑的坝顶上,看着那奔腾咆哮的河水在石坝的阻挡下,溅起朵朵浪花,乖乖地向下流去。回首眺望坝内碧绿的庄稼和安然无恙的村庄,他们脸上绽出了一片惬意的笑容。       


图为给八路军送水喝的一位老百姓,八路军对老百姓好,老百姓也支持八路军,军民鱼水情,军民一家亲。       


抗战期间,关向应同志任120师政委,他平易近人、虚怀若谷、一心为民,为晋绥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做出突出贡献。1940年夏季的一天,天色朦胧,驻扎在兴县蔡家崖的120师八路军指战员,在政委关向应同志率领下,踏着晨露,东进奥家滩一带,去参加二十里铺战斗。突然,关向应同志停下了脚步,在路旁的谷子地里仔细查看起来。原来,骑兵夜间行军时只顾赶路,不小心踩坏了老乡的庄稼。他越看表情越严肃,立即通知警卫员进行调查,等打完仗一定要认真处理。战斗结束后,在营级以上干部会议上,关向应同志提出了这件事。当时,有的指挥员提出了不少客观原因,关向应同志耐心教育大家说,我们的军队来自人民,为了人民。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我军建设的宗旨。要想取胜于敌,首先要取信于民。否则,我们将成为无源之水,还谈什么抗日?关向应同志语重心长的话,使大家深受教育。会议刚散,骑兵部队的干部立即召开全体军人大会,重申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并派人拿钱去给老乡赔偿道歉。


贺龙和周士第、关向应、甘泗淇等在雁门关前线     

  

林枫同志是晋绥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曾任晋西南区党委书记,中共中央晋绥分局副书记、代书记,其间,曾兼任八路军晋西独立支队政治委员、晋绥联防军副政治委员、晋绥军区副政治委员等职。1942年8月晋西北军政委员会和中共晋西区委撤销,中共晋绥分局成立,书记为关向应,副书记为林枫。他对晋绥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创建、巩固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与根据地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林枫同志十分重视对干部和群众的教育,他到晋西北后,立即把党员训练班办成正规的党校,开始时自兼校长,选派得力干部加强党校的工作。1942年,根据地缩小,游击区和敌占区的许多干部无法隐蔽,林枫同志决定在内地举办新民主主义实验学校,培养训练干部。1939年7月,林枫同志决定把晋西南区党委宣传队改为“七月剧社”。1940年,又集中新军各部队和各地文艺骨干,扩大了“七月剧社”,他们和120师“战斗剧社”一起,用话剧、歌剧、音乐、舞蹈等各种形式向广大军民进行宣传教育,深受广大干部、战士和群众欢迎。他十分注意通过报纸进行宣传教育。早在1938年,晋西南区党委成立时,就油印出版了《五日时事》小报,成为分析时局、指导工作的好武器。1940年,在晋西北建立了印刷厂,创办了晋西北根据地第一份铅印报纸《抗战日报》(后改名为《晋绥日报》),稍后又创办了以农民为主要对象的《晋西大众报》。他很重视办学校和开展冬学运动,普遍建立了小学,办起了晋西师范、临县一中、保德二中、贺昌中学、永田中学,从青年中培养了一批优秀干部。        

 

1944年9月,林枫接受中外记者参观团美国记者爱泼斯坦采访     

  

林枫之子林炎志动情地说:“晋绥边区是父母亲的抗日战场,是养育晋绥儿女的红色根据地,父母对老区感情深厚。”


2011年12月9日,无产阶级革命家林枫、郭明秋夫妇骨灰迁葬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儿女们将来自黑龙江省望奎县林枫故居、河北省涿鹿县、山西省兴县北坡村原中共中央晋绥分局机关所在地院落中的三份家乡土,徐徐撒入墓中。这是一份怎样的深情啊!斯人已去,天地动容,萦绕的是挥之不去的怀念。


林枫、郭明秋的长女林梅梅、二女儿林双说:“抗日战争年代,我们出生在晋绥边区,是吃着老区人民的小米粥、羊奶长大的。我们永远铭记晋绥老区人民的恩情!晋绥边区是我们可爱的第二故乡,我们全家三代人都愿意为晋绥儿女支持老区各项事业多作贡献。”


这也代表了无数晋绥儿女的共同心愿,激励着他们以实际行动接过革命前辈的接力棒,用赤子之心回报老区人民,续写革命先辈与晋绥人民结下的生死情谊!


资助5160多名优秀教师扎根贫困山村



2023年4月22日,山西省教育厅、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晋绥儿女支持老区教育专项基金)联合印发《第二十八届晋绥儿女支持老区教育奖实施方案》的通知,经有关市县 (市、区)教育局推荐并经省教育厅审核,决定给予太原市古交市炉峪口九年制学校高瑞萍等220名优秀教师晋绥儿女支持老区教育奖资助。




“这是‘晋绥儿女支持老区教育协会专项基金’连续28年资助晋绥边区优秀教师代表,也是晋绥儿女‘晋绥情’的延续!”协会主要发起人林炎志同志深情回顾起此项资助活动的初心和来由。


为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1995年9月,晋绥抗日根据地老革命前辈的后代林炎志、张梦瑞、罗川、刘海涛、龚于燕、冯华三等10人前往原晋绥根据地的首府山西省兴县考察,受到兴县领导郭亮则的热情接待。听了他们的想法,郭亮则安排熟悉情况的同志,陪同他们参观走访当年晋绥边区的三个重要场所:北坡村、蔡家崖、黑峪口。在蔚汾河北岸的北坡村,他们找到当年晋绥分局领导们寄宿过的老窑洞,这些老窑洞没有什么变化,多数依然住着人,就是当年的房东和他们的后人。一行人跟着热情的老乡,看着他们指着一孔孔窑洞,听着他们如数家珍般介绍着:“这个是龚子荣部长住的”“这个是龚逢春部长住的”“这个是张稼夫书记住的”……一边数还一边说些当年的事,越往下数越让人震惊!老乡们这是实实在在地把他们当亲人记挂着,半个多世纪,老百姓一点都没忘,不但上年纪的没忘,年轻人也如数家珍,这些记忆在这片红色土地上一代一代地传颂着。


“北坡村背山面水,风景好看,但老乡的日子却过得贫苦。这不用问,进了院,看看存放的柴和炭,再看看棚里的猪羊牲口;进了窑看看炕上的铺盖、窑里的摆设,再看看老乡的穿戴、盆里碗里的剩饭菜……赶上一家,一个女子在北坡小学做代教,就是民办教师,问收入,‘每月有八十多元,不一定每月能领到。有时要拖三五个月。还有地种。’女子说得很知足。我们扭脸就走,不然眼泪就要当场落下来了!”冯华山在《十二年前的寻根之旅》一文中饱含真情地记录着当时的情景。


黑峪口是兴县的一个黄河渡口,是当年晋绥根据地通往陕北的通道之一。革命先辈张稼夫的骨灰就在这里撒进了黄河。“身卧故地水枕眠,古渡船笛报更点。黄涛滚滚伴君舞,戎马铁笔世代传。”


“黄河边的一个石崖上,由地方自发为纪念一位老共产党人劈山刻碑,格外醒目,这是一块名副其实的丰碑!”每每回想起那个场景,张稼夫同志的儿媳全宝玲都热泪盈眶。


晋西文化界抗日救国联合会成立大会的全体人员合影


“抗日战争初期,我公公张稼夫同志先后担任中共山西省委秘书长兼宣传部长、中共晋西南区党委宣传部长。在壮大晋西南党组织、建立革命政权、统一战线和理论教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他通过地下党组织进行卓有成效的工作,胜利完成了党中央交给的‘20天扩兵3000人’的特急任务,为创建和发展晋西南抗日根据地做出了重大贡献。1942年底,张稼夫同志调到中共中央晋绥分局工作,先后任敌工部长、宣传部长、副书记、代理书记等职。他积极贯彻毛主席在延安约见他时所作的关于壮大晋绥抗日根据地和对敌斗争政策的重要指示,落实‘对敌斗争、减租减息和发展生产’三大任务,为晋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做出很大贡献,受到边区群众的拥戴。”


当年参加除奸队的兴县几名老战士都已到耄耋之年,听说林枫政委的儿子一行回来了,他们专程赶来看望当年老政委的孩子。穿着破旧的老战士们拉着林炎志的手,从头到脚地看,聊一会儿、看一会儿,叮嘱一番后,依依不舍地与林炎志一行告别。


“在路上,一说起老乡的贫苦,民办教师每月80元的收入还不能按时领取,就像自己的孩子受委屈,鼻酸眼热、喉咙哽咽,大家转过脸朝着车窗外,半天缓不过来。”这是林炎志一行的共同感受。


“为传承延安精神,缅怀革命先辈的光辉业绩,报答老区人民的养育之恩,我们要联合起来为老区人民做些事情!”林炎志的提议立即得到大家热烈响应。


“我们商议后,选择‘晋绥儿女’定义自己。尽管我父亲是黑龙江籍,母亲是河北籍,但他们在战争中与当地群众形成的生死之交使他们一直告诉我们,山西、内蒙古是他们的第二故乡。我们代代都将是晋绥建设事业的儿女。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作为资助的基点,因为教育影响未来,教师是社会‘倍乘效应’最大岗位之一,需要得到全社会的尊重。”


经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1996年2月14日,在山西省民政厅注册“晋绥儿女支持老区教育协会”,协会由500多名曾经在晋绥革命根据地战斗、生活过的老同志和他们的子女及社会各界有志于老区教育事业的同志发起组织的社会团体,协会旨在支持老区教育,表彰晋绥边区优秀教师,鼓励他们扎根山区、献身基础教育事业。协会聘请全国人大原常委、原山西省委书记李立功同志担任“教育协会”理事长,林炎志、罗川等担任副理事长。


1996年教师节前夕,首届晋绥儿女支持老区教育颁奖大会在交城县召开,晋绥儿女代表参加颁奖大会。山西省教委和各级教育部门,按照《晋绥儿女支持老区教育协会实施方案》,经过认真推荐、评选,首批兴县、临县、岚县、方山、离石、交城、文水、孝义、石楼、岢岚、保德、神池、河曲、隰县、右玉等15个县(市)的150名优秀教师喜获“晋绥儿女支持老区教育奖”,每人获得500元奖金、荣誉证书一册、慰问信一封。之后,每年教师节前夕,山西省教育厅都与晋绥儿女支持老区教育协会开展此项活动,极大激发了边区教师扎根山村教书育人的光荣感、使命感。


“‘教育协会’的奖励基金主要来自晋绥老同志和晋绥儿女的捐赠,部分来自国内外友好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捐助及国家机关部门的资助,全部用于开展对老区长年坚持在山村任教的优秀教师的奖励和各种筹集奖励基金的活动项目。” 负责协会办公室日常工作的全宝玲同志介绍。


参与捐款的老前辈养老金微薄,他们的第二代、第三代也大都是工薪阶层,收入很不充裕,但他们和老区人民心连心,坚持从微薄的工资中节衣缩食、解囊捐助老区教育事业。原晋绥老同志、中宣部副部长廖井丹的儿子廖幼鸣带头筹集捐款,他说:“我们的父辈当年在晋绥为抗日流血流汗,我本人也是喝晋绥老区羊奶长大的,不管走到哪里,也忘不了老区。”原晋绥老同志黄志刚对成立“协会”给予高度评价,称为“义举”,当即捐款2000元的同时,还通知他的3个女儿都要捐款助教。著名作家马烽在太原听到此事后,当即捐款1000元,他的3个儿子也都捐了款。在生活上一向保持简朴传统的原晋绥三专署专员屈健时已84岁高龄,闻讯后主动和爱人袁瑛向“协会”各捐款2000元,儿子收入不高,女儿下了岗,但3个子女都为老区捐了款,“协会”活动时,老人还把小孙子也领去参加,说“要让他们接受教育”。


在向“晋绥儿女支持老区教育协会”的捐资名单中,晋绥儿女张钢任一家公司总经理,在他号召下,公司团委把原计划用于庆贺公司成立的31万元资金节省下来,支援了老区教育。同时,还动员全公司职工个人捐款9万元。“协会”的发起人和组织者林炎志虽时任河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但长期过着简朴的生活,带头捐出了自己多年的稿费。他的母亲郭明秋(“一二·九运动”领导者之一)带领全家子女多次捐款。


据统计,1300余名晋绥儿女参与捐款,林枫、郭明秋及子女后代累计捐款117余万元;廖井丹、王泽和亲属捐款30余万元;张凡、张育英和子女捐款20余万元;李夫克、文路和亲属,罗毅、章哲和子孙捐款18余万元,等等,有37个晋绥老革命家庭捐款超过万元。


晋绥儿女代表合影


2019年1月5日,北京某宾馆会议厅。户外滴水成冰,但厅内热情似火,“晋绥儿女支持老区教育协会”理事会成员和晋绥儿女代表在一起,追忆老一辈的教诲,回首23年的历程,围绕继续帮扶山区教师的公益事业,大家热烈发言,句句真情实感。


林炎志说:“自1996年起,‘晋绥儿女支持老区教育奖励基金’已连续23个教师节颁发“晋绥儿女支持老区教育奖”,累计发放奖金612万元,奖励晋绥老区62个县5160名农村优秀教师。此外,还捐赠老区学校500台电脑,帮助老区73个县建立了清华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站。”他特别动情地说道:“我们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对晋绥老一辈,对老区人民尽了一份孝心。”


为了给晋绥儿女支持老区教育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2019年,“教育协会”将全部资金约1490多万元捐赠给了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基金会下设“晋绥儿女支持老区教育专项基金”,用其捐赠收益继续支持老区教育。


2023 年教师节颁发的第二十八届支持老区教育奖,奖励山西省原晋绥边区所辖 44 个县(市、区)的 220 名优秀教师,每人颁发奖金2500元,荣誉证书一册、“晋绥儿女基金会”慰问信一封。


获奖优秀教师来信


“你们情系革命老区、竭诚尽力支持老区教育事业,你们的殷殷深情在老区人民心中树立了一座座不朽的精神丰碑!”


“作为山区教师,只不过做了自己应该做的本职工作,你们却给了如此厚重的物质和精神奖励,这份奖品里有晋绥老首长和晋绥儿女的心愿,充分表达了老一代共产党人及革命后代对人民的赤诚之心!同时也是对老区教育者的鼓励和鞭策!”


……


一封封情真意切的感谢信表达着老区教师与晋绥儿女的深情厚谊、传递着扎根老区教育事业的坚定信念!


全国人大原常委、原山西省委书记李立功同志对晋绥儿女心系老区、捐资助教给予高度评价:“晋绥儿女支持老区教育的活动作用明显,影响日益扩大。这一活动对获奖的优秀教师鼓舞很大,他们纷纷表示要永远扎根山区、老区,为老区培养更多建设人才。老区人民倍感亲切和鼓舞,觉得老同志没有忘了他们,晋绥儿女还记得他们,并用实际行动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从而极大地鼓舞了他们建设家乡的信心与决心!” 



原晋绥老前辈段云之孙段翔深有感触地说:“我作为晋绥的第三代,曾参与过几次协会简报制作和捐款统计更新工作,虽接触时间短暂,但是被晋绥儿女们连续20多年努力的成果所深深折服。林炎志伯伯、安国伯伯、罗川伯伯、刘海涛阿姨、全宝玲阿姨等志愿工作者们继承老一辈遗志,克服困难,在没有场所、没有经费的情况下,23年廉洁奉公、坚持不懈地为老区教育办实事,这种精神让我肃然起敬!庆幸有更多的晋绥第三代加入志愿者的行列,这次参会的还有林伯伯儿子林山大哥及张弢大哥、安思宇大姐。跟他们相比,我对晋绥老区的贡献和回馈远远不够。但我会向前辈和同龄人学习,当好志愿者,做好公益事,心中装着晋绥情怀。” 


托起3624名红色土地寒门学子的大学梦想


2023年8月22日,临汾市蒲县“晋绥情·阳光助学公益活动”现场。

       

2023年6月,北京城酷暑高温。吕梁岚县县委书记张新春一行赴京公务间隙专程来到贺龙元帅之女贺晓明大姐家,代表岚县18万人民向贺龙元帅铜像敬献了鲜花,表达老区人民对贺老总的无尽思念和崇高敬意!


贺大姐热情接待了老区客人,像见到久别的故乡人,把老照片、老文物背后感人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在元帅像前听元帅的女儿讲元帅长征、抗战的往事,令人激动,让人难忘! 


张书记一行还专程来到位于北京西站附近的山西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办公点,虽然不是第一次走进这里,但每一次都有新的感受。墙上的每一面锦旗、每一块牌匾、每一张图板,还有那些《红色晋绥》简报、红色文化书籍,都见证着基金会这些公益志愿者们默默的辛劳与付出,讲述着晋绥后代回报老区的浓浓情怀!段晓飞秘书长和岚县领导们愉快地交流,并代表林炎志书记感谢岚县在“接烈士回家,送孩子上学”公益事业中给予基金会的大力支持! 

   

为了促进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2014年10月21日,由晋绥根据地创始人贺龙元帅、林枫书记、段云的后代贺晓明、林炎志、段晓飞等晋绥儿女,与兴县人民政府共同发起成立的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基金会”)在兴县正式成立。贺晓明为“基金会”名誉理事长,林炎志为“基金会”理事长,段晓飞为“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基金会”的宗旨是:促进山西省吕梁地区以兴县为中心的原“晋绥革命根据地”老区的文化、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


“基金会”成立10年来,全体成员不忘先辈嘱托,以“传承红色文化,弘扬晋绥精神”为己任,以各种方式为老区的经济建设及教育事业筹钱出力,用一片赤子之心回报老区人民的养育之恩,用晋绥情怀温暖这片红色土地。

 

2019年8月16日,吕梁市临县“晋绥情·阳光助学公益活动”,林炎志、段晓飞等发放助学金。


 “一个贫困家庭只要有一个大学生,就能真正脱贫,因此绝对不能让老区的孩子们因为贫困而失去改变命运的机会!”林炎志坚定地表示。


每当受助学子即将迈入大学校园时,晋绥基金会理事长林炎志都要向他们深情讲述革命前辈在晋绥革命老区的战斗、生活的红色故事,嘱托他们传承红色基因,刻苦学习成才,当好新时代的合格接班人。  


晋绥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段晓飞深情讲述这些年来基金会坚持公益助学的初心:“1941年9月,父亲段云调中共晋西党委(1942年8月升格为中共中央晋绥分局),先后担任政策研究室组长、主任,协助中共中央晋绥分局了解调查民情,研究制定政策。组织起草了《晋绥老区9县20村土地及阶级关系变化情况的报告》,为晋绥边区开展土地改革运动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段云对中医中药也有较深的研究,在战争年代,他经常给老百姓义务医治疾病,许多患者,一针见效,手到病除。”


2018年8月19日,基金会家访吕梁市兴县贫困家庭大学生李娜,面对送来的生活用品感动落泪!

          

段晓飞说:“在革命战争年代,老区人民用小米、黑豆养育了晋绥老一辈的后代,生死与共,留下一段同仇敌忾、可歌可泣的峥嵘岁月。如今,我们每年都回到晋绥革命老区,接烈士回家,送孩子上学,就是在完成父辈留给我们晋绥儿女的遗愿。”


多年来他们坚守着这份承诺,从未动摇和改变。自“晋绥情·阳光助学公益活动”开展以来,每年8月,“基金会”的理事长林炎志、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段晓飞、副理事长马小鸣等晋绥儿女都会从北京启程,如约回到他们的第二故乡——原晋绥边区首府兴县,为老区考入高校的寒门学子送去爱心和期望。


“开学需要的东西准备好了吗?”“还有啥困难没?”“要好好学习,有困难随时和我们联系。”一句句真诚的问候,一句句暖心的话语,折射出基金会成员对老区学子最深沉的关怀……


截至2023年,基金会共捐款1812万元,资助山西12个县3624名寒门学子圆梦大学,其中在985、211大学的有430名。


在2023年捐资助学活动期间,山西省延安精神研究会会长、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岳普煜一路同行,对于晋绥基金会的公益爱心深有感触。岳普煜表示,多年来,晋绥儿女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播种红色希望,以实际行动助力老区教育,令人感动。激发了受助学子奋发学习、立志成才,使晋绥精神薪火相传、后继有人。  


临汾市隰县“晋绥情·阳光助学公益活动”捐赠仪式现场


2023年高考,隰县一中应届考生程铃媛以优异成绩考取兰州大学。对她而言,那段披星戴月、挥洒汗水备战高考的日子已成过往,即将开启新的学业生活。“我清晰记得拿到录取通知书那一刻的心情:急切、紧张,更多的是心中按捺不住的欣喜。”程铃媛对即将开启的大学生活充满无限憧憬,但在现实和理想之间也曾因学业费用陷入一筹莫展。“‘晋绥情·阳光助学基金’给我带来了希望,它为我们困难家庭的每位考生提供了5000元的资金支持,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在精神上也给我们以莫大的鼓舞,让我们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温暖。”程铃媛说。  


“当我拿到录取通知书,为上大学的高额费用发愁时,‘晋绥情’的资助犹如雪中炭、雨中伞,为我们这些即将步入大学的寒门学子带来了希望,助我们圆梦大学。” 岚县受资助学子张洁说。


“‘晋绥情’基金资助我们这些家境贫寒的孩子们,把温暖和希望带到我们身旁,让我们可以用知识改变未来的人生道路,这份爱心让我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考入忻州师范学院的王楠感激地说,她将以实际行动把这份爱心传递下去,用自己所学知识建设家乡、回报社会,助力公益事业。


对于这些学子而言,一份助学金不仅是物质上的援助,更是精神上的鼓励,也将成为他们奋斗不止的动力,回馈社会的源起。


对于晋绥基金会而言,一份助学金是对老区人民的关爱和承诺,更是对学子们的期待和冀望,是晋绥儿女知恩图报的初心和行动。8年来的每一个入学季,这份承诺和行动从未迟到和缺席,并且还将继续下去。


接回727名晋绥烈士遗骸实现革命先辈夙愿


2019年3月31日,毛主席题词的“晋绥解放区烈士塔”下即将安葬的26位八路军烈士灵柩。

          

青山埋忠骨,烈士魂长存。凤凰岭下,湫水河畔。当哀婉、悠远的《思念曲》奏响那一刻,似在召唤、迎接着“流落”在外80余载的革命先烈英灵归来。


2023年3月31日,山西省吕梁市兴县晋绥解放区烈士陵园愈加庄严肃穆,在由毛泽东主席于1952年亲笔题名“晋绥解放区烈士塔”的这座烈士陵园内,一场“2023年清明节公祭活动暨晋绥零散烈士墓集中迁葬活动”举行。当装殓着从吕梁方山县、岚县等地收迁的43位先烈遗骸的棺椁从身前缓缓抬过时,现场,120师后代及晋绥儿女代表、烈士家属、老区干部群众及军人、少先队员等千余人都佩戴白花神情庄重,向为国捐躯的烈士,向这片红色热土深深鞠躬,默念着“革命先辈们,欢迎回家”。  


兴县曾是中共中央晋绥分局、晋绥边区政府和八路军120师师部所在地。抗战时期,这里既是抵抗日寇的主战场,又是保卫延安的战略屏障。他们用热血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铸就了不朽的吕梁精神、晋绥精神。


据兴县新闻办提供的资料显示,抗战八年,兴县抗击日寇的大小战斗约200余次,毙伤日伪军3000余人,2000多名八路军官兵牺牲。囿于战争环境下的特殊情况,很多战士牺牲时无法集中收葬,只能散葬于吕梁山的荒野沟壑中,有的连姓名都未留下。没人知道他们是谁,他们是为信仰而战斗!


2023年清明节,兴县晋绥解放区烈士陵园收迁安葬43位八路军烈士遗骸,军人鸣枪向烈士致敬!      

   

“接烈士回家!” 成为贺龙、林枫、段云等革命先辈心中念念不忘的心愿,也告知给子女后代,去完成父辈的惦念。2011年以来,晋绥儿女协助吕梁市委、市政府和军分区,聘雇当地熟悉环境的志愿者踏遍吕梁山,搜寻散葬于各处的先烈遗骸,一具具核验、装殓、保管,先后寻找收迁散葬烈士727人,其中578位是无名烈士,让英烈们长眠于凤凰岭下、湫水河畔的青山绿水间。


“吕梁苍苍,汾水洋洋,先烈伟绩,山高水长”。历经70余年的风雨沧桑,晋绥解放区烈士陵园纪念碑上的这几个大字依然苍劲有力,俯视后人。为了让英烈早日回家,得以长眠安息,也为后人修建一处凭吊祭奠革命先烈的场所,在以贺晓明、林炎志、段晓飞等晋绥儿女代表和兴县地方政府及吕梁市军分区的积极行动下,首期占地300亩的“晋绥革命烈士陵园”于2011年落址于凤凰岭下,湫水河畔。

 

贺晓明、林炎志等晋绥儿女在吕梁兴县收迁烈士现场,抬棺护送烈士回家!

         

 贺晓明特别表示,“不忘毛主席1952年为晋绥解放区烈士陵园题词的嘱托,烈士陵园是英雄的家。”仲冬时节的凤凰岭庄严肃穆,冰封的湫水河凝噎无语,它们环抱着晋绥解放区烈士陵园,守护着先烈们的英魂,倾听着他们对革命往事的诉说。


 “这是完成老一辈的心愿!是为民族铸魂!”林炎志的一席话振聋发聩,直击心灵:“把散落在当年战场和各地的烈士遗骨安葬在烈士陵园,让他们魂归故里,是替我们的父辈做他们未完成的事,是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黑茶山下有一座抗美援朝志愿军烈士墓。1953年6月27日,距离抗美援朝战争胜利还有一个月的时间。这一天,位于朝鲜临津江东56号坑道的志愿军1军7师19团指挥所被美军20余架飞机轮番轰炸,指挥所内正在开作战会议的114名指战员全部壮烈牺牲。当年,受战争环境所限,114名志愿军烈士被就近安葬于朝鲜“三八线”附近的墓地。由于靠近朝韩军事缓冲区,近70年来,烈士的亲属、后代从未能亲往祭拜。2019年3月31日,“基金会”捐资修建的一座志愿军烈士衣冠冢在晋绥解放区烈士陵园落成,墓冢里安葬的正是志愿军1军7师19团114位志愿军烈士。作为一支原隶属八路军120师358旅序列的老部队,志愿军1军7师19团的指战员最终归建,回到他们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安眠。在墓内,是由志愿军烈士亲属、后代捐出的珍藏的老照片、英烈证、功勋奖章等珍贵烈士遗物,还有一抔来自朝鲜烈士牺牲地的“魂土”。这抔“魂土”正是由贺龙元帅之女贺晓明委托他人从朝鲜带回中国的,其中满是对于志愿军烈士的牵挂和怀念。


如今,随着找寻回先烈遗骸数量的增加,晋绥解放区烈士陵园二期工程也被提上日程。在二期工程中,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先期捐款108万元,将从兴县东会乡寨上村征地216亩,用以晋绥解放区烈士陵园的扩建。

 

从2015年起,每年清明节,晋绥儿女都会组团回到兴县,参加清明祭扫活动,表达着无限思念。


作为青年志愿者,第三代“晋绥儿女”段翔积极参与到晋绥基金会的公益活动中,连续多年跟随父辈一次次前往吕梁,目睹一批批先烈归来。


“从那时起,我开始理解祖辈、父辈、自己与这片红色热土的羁绊。战争年代,是晋绥革命根据地的乡亲们通过自己节衣缩食养活了战斗、生活在这片土地的部队将士,而今,我们要怀着感恩之心回馈老区人民。”段翔说,他早已将吕梁视为第二故乡。  


原晋绥老前辈方正之之子马小鸣说:“抗战八年,不知有多少先辈英勇杀敌,浴血奋战,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献出了他们的宝贵生命。晋绥边区独具特殊的历史地位和意义,虽然她在中国历史上时间并不长,但给我们留下了极为珍贵的精神财富。‘吕梁精神、晋绥精神’是无数革命先辈的鲜血浇灌而成的,充分体现出革命前辈不畏艰险、无私奉献、勤俭朴素、坚韧不拔的民族气节,尤其是在当今社会,吕梁精神、晋绥精神更彰显出民族正气、报国无求的美丽光辉,必须代代相传。”


晋绥11年的烽火岁月,革命先辈用热血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铸就了不朽的吕梁精神、晋绥精神,书写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光辉一页!


兴县蔡家会镇狮子洼村全貌。人民网 卢鹏宇摄


如革命先辈所愿,晋绥儿女与晋绥人民一起大力弘扬吕梁精神、晋绥精神,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如今,一幅幅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壮美画卷,呈现在晋绥这片红色沃土上。


4850、3674、727……


晋绥儿女与晋绥人民共同书写下的这些无声数据,传递着一代代晋绥儿女与晋绥人民传承红色基因、心系革命老区的铮铮誓言!


(作者:闫金久、朱红升)


值班编辑:白雪 李宽

技术支持:李馨雨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