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红色记忆 > 正文

【红色传承】“全国模范退役军人”张勇18年为270位烈士找到亲人!

来源:解放军报 · 2024-04-23 16:37:57

图①:张勇与社会志愿者沟通,为烈士寻找亲人。受访者供图

图②:张勇(右)在唐房革命烈士陵园纪念馆内为学生讲红色故事。受访者供图

图③:张勇擦拭烈士墓碑。受访者供图


4月3日,从辽宁省营口市返回大连后,59岁的普兰店区唐房革命烈士陵园管理员张勇直奔陵园,向自己守护多年的烈士们“报告”一则好消息:时隔76年,在辽沈战役中牺牲的辽南独立二师四团七连战士陶成堂,终于和亲人“团聚”了。


这次外出,张勇是前往营口市老边区烈士陵园,陪同陶成堂烈士的亲属共同祭扫。快18年了,张勇义务为安葬在唐房革命烈士陵园的烈士以及牺牲在周边地区的其他烈士寻亲,先后为270位烈士找到亲人。


那天,陶成堂烈士的孙子陶贵建,把从老家带来的烧饼和白酒摆在墓碑前,向爷爷念叨起家里的事:“爷爷,爸爸还没出生您就上了战场。这么多年,奶奶、爸爸还有我们都很想念您。奶奶等了您一辈子,已经离开了我们。如今爸爸年岁也大了,病了,走不动了,我替他来看看您……”陶贵建哽咽得有些说不出话,一旁的张勇也跟着掉眼泪。


还有多少翘首企盼亲人“归家”的烈属从青丝熬成了白发?还有多少烈士等待落叶归根?为了一双双盼归的眼睛,老兵张勇风雨无阻,一路追寻。


“这是一件该做的事,非做不可的事”


2006年5月,普兰店市(今普兰店区)政府重新修缮始建于1949年10月的唐房革命烈士陵园。听说陵园缺人手,当时下岗待业的张勇以志愿者身份,参与烈士陵园史料收集、整理工作。


第一次来到烈士陵园的场景,张勇记忆犹新:陵园四周用铁丝网围着,没有围墙,一座座矮小的石碑散落在草丛间。有的墓碑上碑文比较详尽,刻着烈士姓名和生平,有的墓碑仅有烈士姓名,还有一些墓碑上没有标记。


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张勇和同事们走访当地民政局、档案馆、史志办,将获取的信息与残缺的碑文一一对照,绘制了完整的烈士墓碑位置图,整理出烈士名册。唐房革命烈士陵园安葬着来自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的304位烈士,其中108位是无名烈士。这些烈士大多是1947年在解放辽南的战斗中负伤,在辽南军区后方医院唐房一所医治无效后牺牲。


2006年10月,唐房革命烈士陵园重新对外开放,张勇受聘成为陵园专职管理员。完成墓区清扫工作之余,张勇有时会在墓区里静静地坐一会,陪烈士们“聊聊天”。“聊天”的内容,有时是关于自己的父亲:“他叫张存信,也参加过解放战争,年纪应该和你们差不多大。”有时是关于自己:“我也当过兵,1982年到空军服役,当了4年兵,在部队入的党……”


一段时间过后,张勇发现,前来陵园祭扫的人们,多数来自周边企事业单位和中小学校,很少有烈士的亲属。他猜测,也许是当年通信不畅、交通不便,烈士亲属不知道亲人牺牲在哪里,安葬在何处。


“都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采访中,张勇讲起那段日子自己做过的一个梦。一位老者到陵园祭拜父亲,在墓前长跪不起:“爸,我找了你59年。今天,我给你磕59个头,我想告诉你,这些年我有多想你……”


第二天,张勇一早就醒来,发现枕头被泪水浸湿了一片。那一刻,“为烈士寻亲”的念头占据了他的内心——“这是一件该做的事,非做不可的事。”


“我们不能只是等着烈属来找,应该主动去为烈士寻找亲人”


真正踏上为烈士寻亲的路,张勇才知道这条路有多难。“不要说那些没有留下姓名的烈士,就是能从墓碑上辨认出烈士的姓名和籍贯,寻找起来也不是一件易事。”张勇说。


刚开始,毫无头绪的张勇依靠网络,查找解放战争时期辽南地区战役战斗的相关资料。慢慢地,他开始针对性走访辽南军区后方医院唐房一所的老战士和医护人员,同时寻求有关部门帮助,从相关史料中寻找蛛丝马迹。


孙长田烈士的墓碑上,注明他的籍贯是“辽东省新金县”(今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张勇前往当地民政局查阅《普兰店烈士名册》,除了载有“孙长田”3个字,没有其他信息。他逐一联系普兰店区近20个乡镇的民政助理员,请求协助查找。时间一天天过去,始终没传来好消息。


张勇又先后到大连市档案馆和辽宁省档案馆求助,几经辗转,终于在1950年辽东省人民政府上报的烈士名册中找到“孙长田”的名字,后面注有籍贯:新金县皮口镇。


当这6个字映入眼帘,张勇直言自己“高兴得跳了起来”。他立刻乘车赶往皮口镇,多方打听,在崔家窑村找到孙长田烈士的弟弟孙长德、侄子孙任久。“看到我找上门,他们都愣住了,问是不是搞错了。”张勇回忆,那一天,反复跟张勇确认相关信息后,84岁的孙长德才相信,他哥哥的墓地真的找到了。


其实,早些年孙长德曾先后前往锦州辽沈战役纪念馆、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等地,多方打听哥哥的有关信息。因为一直没有结果,他和家人都感到灰心。得知孙长田烈士安葬在唐房革命烈士陵园后,孙长德感慨,要不是张勇帮忙,恐怕这辈子他们一家人都无法“团聚”。


大家有些“难以释怀”的,是皮口镇与唐房革命烈士陵园相距不到25公里。这么短的路,对于烈士和他们的亲属而言,如隔山海。这让张勇觉得,每一位烈士亲属都期盼与亲人“团聚”,可因为信息的有限、记忆的模糊、时空的阻隔,他们可能“众里寻他千百度”,却迎不来“蓦然回首”的一天。


因此,张勇愈发意识到自己肩头的责任:“为烈士寻亲,是一场双向奔赴。作为烈士的守护者,我们不能只是等着烈属来找,应该主动去为烈士寻找亲人。”


“为烈士寻亲不是一般的志愿服务,不全力以赴,过不了心里那道坎”


这些年,除了做好唐房革命烈士陵园日常管理工作外,张勇还常去为散葬在周边的其他烈士扫墓。今年清明节,他又前往普兰店区丰荣街道北台村,为安葬在那里的金锋烈士送去鲜花和祭品。


1947年,在指挥炮营试射山炮时,辽南独立师一团政委金锋不幸负伤,牺牲时年仅31岁。


张勇还记得,2017年一个晚上,他在网上搜集烈士寻亲资料时,了解到一位广州网友的父亲是辽南独立师的老战士。得知这位老兵和许多健在的辽南独立师老兵都了解金锋烈士的事迹,希望到北台村来祭奠,张勇当天夜里就到金锋烈士墓前“报信”。


多年来,为了印证某条模糊的线索,或是寻找某位可能知晓线索的人,张勇常常自掏腰包辗转多地,忙起来顾不上吃饭和休息。有人说他“一根筋”,张勇觉得:“为烈士寻亲不是一般的志愿服务,不全力以赴,过不了心里那道坎。”


然而,不是所有的努力都有回报。8年前,张勇开始为安葬在唐房革命烈士陵园的辽阳籍烈士冷健寻亲。他遗憾地说:“冷健烈士是抗日战争时期参军的老八路,职务是连队指导员。辽阳县人武部、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同志不遗余力帮忙寻找,当地电视台也多次发布寻人启事,可这么多年一直没有消息。”


近年来,从国家有关部门到新闻媒体,再到民间志愿者,帮烈士寻亲、送烈士回家的脚步一刻不停。这让张勇感到欣慰和鼓舞:“我一直相信,当我们寻找烈士亲人时,他们也在寻找我们。只要坚持寻找,就能和他们‘相遇’。”


孙廷家、马元风、曲廷祥、孙廷录、牟长厚、王海清、王学胜、宋玉成……采访中,张勇向笔者提供了一份烈士名单。他们当年都从普兰店入伍,牺牲在外地,寻亲多年没有头绪。张勇希望更多人看到这份名单,共同努力为烈士找到亲人。


(记者:于涌、董学武、赵雷)

值班编辑:白雪 李宽

技术支持:李馨雨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