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闻喜县桐城镇退休干部第四党支部书记王长远领衔完成了《延安精神在闻喜》的创作。全书33万字,共分两卷,上卷记述了闻喜儿女在延安时期工作、战斗、生活的33个动人故事,下卷记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闻喜人民继承和弘扬延安精神的33个感人故事。山西省延安精神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郝旭明盛赞该书是“弘扬延安精神的一部力作”。
万里踏寻:重温闻喜儿女在延安的足迹
延安时期的十三年是辉煌的十三年。当年的延安是青年人向往的地方。闻喜一批有志青年奔赴延安学习,毕业后又奔赴全国各地抗日战场和解放战场。1936年,闻喜中学党支部书记崔景蓉将任致和等40余名学生送去延安,到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和鲁迅艺术学院学习,120多名学生参加到抗日武装队。太岳区中条地委书记席荆山,将妻子任凌肖和女儿席肖山送到延安。1947年,党中央撤离延安时,西官庄村孙秦学时任中央昆仑纵队四中队队长,跟上毛泽东转战陕北。20岁的仪张村人刘隆昌在延安当裁缝,为中央首长补衣服。王孟起、马炎、党波等20余位闻喜青年抗大毕业后,奔赴全国,独当一面。孟文选在抗大分校任职6年,其间输送了数百名干部分赴全国各地。
编写闻喜儿女在延安的故事,采访和收集资料是相当艰难的。在延安生活和战斗的老前辈大多数已作古,他们在世的战友也一个个老去。王长远采取三条办法:第一条是穷读史书典籍记载,一边深挖细研相关方志、党史文献资料,一边遍搜老前辈回忆文章。王长远凭借自己抗日英雄后人的身份,同许多老前辈如今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子女有着广泛的联系,搜罗到许多老前辈亲书或口述的回忆录,弥补了史书记载的粗疏;第二条是拜访健在的老人。这些老人是亲历者、见证人,尽管他们年事过高,听力、表述力已经退化,而从他们口中抢救史料、聆听历史,却是采访的重中之重。他们多番前往北京、太原等地采访柴泽民等老同志,不间断地深入乡村拜访知情的老年人,及时采访老前辈的后人;第三条是踏访老前辈主要活动区域。中条山、稷王山、鸣条岗等当年河东抗日根据地,堆云洞、韩家岭、陈家庄、小柏爻等当年河东地委领导人的重要活动场所或机关驻地,他们都一一前去寻访、拜谒。在那里,他们将目光穿越时光隧道,让心灵和红色历史交融。他们两次赴延安调查,掌握红军巧裁缝刘隆昌,以及新华社办公厅原副主任秦学跟随中央领导同志转战延安的第一手资料。
撰写延安学子刘太保的故事时,老人已去世多年,他们冒着酷暑到北京、太原、西安、平遥、汾阳、临猗、万荣、介休、文水、夏县、新绛、侯马、临汾、泾阳等地,采访当事人和知情人60余人。通过广泛搜集资料,一个丰满的刘太保形象逐渐在王长远、张引太等人面前清晰起来。这部书与其说是用手写出来的,不如说是用脚丈量出来的。在闻喜当地的一次采访途中,王长远骑自行车不慎从崖上跌落,摔伤了腰。长时间的超负荷工作也使他身体透支,如今82岁的他,身患高血压、腰椎间盘突出、关节炎等多种疾病,但他仍是激情不减,奔波不止。
精心编著:让延安红色人物的故事活起来火起来
退休20年来,王长远和他工作室的一班人靠着严谨的写作态度、满腔的写作热忱和对英雄的无限崇敬,将零散碎片化的素材或故事集中予以展示。这部《延安精神在闻喜》是他们撰写的第51部红色专著。这些专著中,有8部被山西省延安精神研究会向出版社特别推荐,并为其中3部专门写了推荐序言;有两部荣获运城市“五个一工程”奖。这些红色专著,可以说是河东抗日英雄和革命志士的群体传记。王长远一班人以传记的形式让这些红色人物看得见、摸得着、叫得响、传得开。
《延安精神在闻喜》便是一部特色明显的红色专著。
一是站位高,史料丰富,用鲜活事实讲故事。二位作者长期研究闻喜党史和老区发展史,站在党史的高度,既有史志的真实,又有传记的风采,内容鲜活生动,脉络清晰,史实丰富准确,内容科学严谨,较好地反映了闻喜儿女在延安的激情岁月,记述了75年来闻喜人不忘来时路,传承红色基因的持久实践。
二是文风简洁精悍,语言生动活泼,可读性强,故事透露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个性化的人生体悟。全书是一部可读性、启示性很强的政治文化精品,同时写出了文化味儿,写出了人情味,将事情的真实性与文笔的生动性融为一体,既真实可信,又生动感人。
三是从小处入手,凝聚大精神。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精神高度和风流人物。本书的主人公,大都是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小人物,所做的事也是普通事,但都是真实的历史。全书以小切口,展示大视野;以小事件,反映大情怀;以小故事,反映大主题;以小感动,凝聚大精神,让读者得到一次精神上的洗礼。本书讲述的66个故事,将闻喜儿女在延安征途筚路蓝缕、艰难求索的壮阔历史书写得淋漓尽致,展示了令人难以忘怀的英雄群像,令人走心动情,肃然起敬。
四是故事有温度、有情怀、有力量。人类是生活在故事中的。本书用故事去思考、去记忆,开启大脑和心智,将延安精神,以故事的形式精准传递,这种方式值得提倡。该书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以闻喜人在延安为历史坐标,渐次铺展人物风貌,用红色故事尽可能还原历史、讴歌时代,自然会得到后人的认同,激发读者的热情。
倾心策划:创建省级延安精神研学基地
王长远脑子里经常思考一个问题,挖掘红色革命精神的时代价值,挖掘河东地区红色基因的文化内涵,使之重新孵化甚至升华、充分调动起年轻人传承红色基因的积极性,达到同频共振。在编著红色传记的同时,王长远十分注重策划研学基地,把闻喜这块热土上的革命遗迹打造成红色文化传承平台。
下丁村是稷麓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涌现出3位英雄、21名烈士,以及其他革命志士90人。嘉康杰等21名革命先辈客籍下丁,他们在抗战期间,以下丁为第二故乡,同下丁村民血肉相依,并肩战斗。王长远深入挖掘下丁村的红色资源,策划建立下丁红色教育基地。他和下丁村党支部书记吕万福一道,跑县上、市里,汇报相关情况,争取项目和资金。审批下来的项目,包括3个部分:一是由一座革命英烈纪念塔和两座英烈碑亭组成的“塔亭工程”;二是由庭院和馆舍组成的“纪念馆工程”;三是由嘉康杰住地、条西地委诞生地和九支队司令部驻地下丁庄关帝庙组成的三处“革命旧址”维修保护工程。下丁红色教育基地共计投资20万元,历时两个多月,全部完工。2015年8月12日,山西省延安精神研究会确立闻喜县下丁村为“延安精神研学基地”。
创立于1916年8月的闻喜中学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1927年5月,闻喜中学成立了闻喜县第一个党支部,党员十余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为各条战线输送出大批人才。郭若珍、任致和等40余人奔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和鲁迅艺术学院学习,160余人参加了八路军、决死队和抗日游击队。从1916年至1949年30余年中,闻中的教师和学生中涌现出以柴泽民、席荆山、卫逢祺、卫佐民、王观潮为代表的一批革命者,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领导河东军民与敌人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主义篇章。这个英雄群体的许多动人故事,至今仍在老百姓中流传。剡希何的狱中词和自白书,感天动地,成为激励后人的刑场绝唱;柴学侃、解宝玑、张树茂、陈哲民、任张群等烈士血洒疆场,气壮山河。这些闻中骄子不畏强敌、舍生忘死的英雄气概,直到今天回忆起来依然令人肃然起敬。
王长远是山西省延安精神研究会特约研究员,他指导闻喜中学推进延安精神进校园,将该校的经验总结为延安精神“六结合”,即把延安精神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相结合,与形势政策教育相结合,与团员日常活动相结合,与学习英雄人物事迹相结合,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认真抓了六件事:一是举办闻喜中学校史展览;二是赴堆云洞、陈家庄、下丁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学习;三是组织力量编写出版两本校本教材;四是请闻喜县老促会会长史炳仁讲闻喜革命斗争史,请老校友柴泽民等回校讲闻喜中学革命传统;五是同闻喜县关工委一起,开展“中华魂”读红书活动;六是新生入学结合“军训”,讲一次“闻中红色革命史”。他和张引太编写的35万字的《校魂——闻喜中学英雄谱(1916—1949)》被山西省延安精神研究会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图书。2016年,闻喜中学被山西省延安精神研究会列入“山西省延安精神教育基地”。
梁文英曾任太岳军区第一军分区副政委、华北野战军第一兵团第十五纵队四十三旅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八兵团六十二军一八四师政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西昌地委书记兼专员,中共云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中国法学会副会长等职。王长远和张引太在编著《梁文英传》时了解到,梁文英的出生地闻喜县吴吕村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村庄,在抗日战争艰苦岁月里,该村梁忠保等十余名热血青年参加了抗日游击队,吴吕村也成为稷麓县政府第一区抗日民主政府驻地。梁文英一生忠实践行“学为导,真为美,爱为首,孝为先,善为本,诚为贵,俭为荣,勤为宝,廉为要,甘为仆”的30字家训,倡导红色家风。《梁文英传》出版后,王长远向梁文英长子梁志俊建议,应该以该书出版为契机,建立梁文英纪念馆。这一建议得到了梁志俊的赞许,并将父亲出生、成长的故居捐献给村委会。在王长远的策划下,在梁文英故居基础上,创建了“梁文英红色家风纪念馆”,以及“跟党追梦”主题展览,赓续红色基因血脉,发扬优良革命传统,焕发持续奋进力量。该纪念馆被运城市关工委确定为“红色教育基地”,被运城市三晋文化研究会确定为“红色文化研读基地”,被运城市延安精神研究会确定为“运城市延安精神研学基地”。
总结提升:闻喜传承延安精神的新鲜做法
王长远认为,要充分利用本县红色资源,利用身边的人和事,讲好本地儿女在延安的红色故事以及新时期学习和传承延安精神所作出的重要贡献。最好的办法就是挖掘整理县域内在延安生活、战斗和工作的人和事,为他们树碑立传。
在弘扬和传承延安精神方面,闻喜县委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第一,挖掘出闻喜儿女在延安的6个亮点、看点。一是闻喜中学40名学子赴延安学习和成长;二是刘太保、崔晓天、赵英等赴泾阳县吴堡青训班学习;三是巧裁缝刘隆昌给毛泽东主席旧裤缝补丁;四是席肖山12岁随母亲任凌霄奔赴延安、张振河14岁到延安参加革命;五是秦学在昆仑纵队四中队,跟随毛泽东转战延安;六是赵德芳任彭德怀机要秘书,曾在“七大”秘书处工作。
第二,充分发挥闻喜六个社会和群团组织的平台作用。一是县档案馆和党史研究室;二是县老区建设促进会;三是县关工委;四是县老年大学;五是县三晋文化研究会;六是县电视台、今日闻喜两个新闻媒体。
第三,发挥六批骨干的领头雁作用。一是曾在延安工作和战斗过的老革命家;二是英烈后代;三是退休老干部、老党员、老专家、学者和党史研究者;四是36个革命老区村党支部书记;五是闻喜当地十余人的红色作家团体;六是县融媒体的各位记者。
第四,创造六个传承延安精神的研学基地。一是下丁村英烈纪念馆、廉政教育馆;二是闻喜中学;三是陈家庄村三地委纪念馆;四是吴吕村梁文英故居纪念馆;五是七里坡、寺底村、官庄村;六是县档案馆。其中下丁村、闻喜中学为省级研学基地,陈家庄、吴吕村为市级研学基地,其余为县级研学基地。
《延安精神在闻喜》这部书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告诉人们,前辈们的铁血铸魂精神,只能传承,不能断裂;只能巩固,不能坍塌;只能进化,不能退化。它为县域延安精神“六进”活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一部生动的教材,也是一部十分珍贵的历史史料和很好的革命历史传统教育读本。
王长远现任山西省延安精神研究会特聘研究员、闻喜县延安精神研究会顾问。2024年1月15日,王长远被评为“百名最美运城人”,颁奖盛典给出的颁奖词称他为“传承红色基因的传记爷爷”。不用扬鞭自奋蹄,小车不倒只管推!20年来,他不断地唤醒红色记忆,盘活红色资源,激活红色文化,为红色基因传承奔波着,把英雄的业绩铭刻在历史的页码里,在青少年心中点燃了一盏盏明灯……
(作者:冯英伟 冯乾)
值班编辑:白 雪、显 洋
技术支持:李馨雨、刘彤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