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今日关注 > 正文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5周年回眸】充分发挥上海市高校专家学者汇集优势,打造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的研究高地

来源:中华魂 · 2025-07-03 11:38:25

充分发挥上海市高校专家学者汇集优势

打造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的研究高地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副会长林炎志赴上海调研组


2020年9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第六次会员大会召开时强调:“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深入研究、大力宣传、认真践行延安精神。”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第六次会员大会贺信精神情况,根据王晨会长指示要求和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工作安排,5月24日至26日,我带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办公室及《中华魂》杂志、《中华魂》网的闫金久、席昌峰、朱红升3名同志,赴上海市延安精神研究会开展调研。

6月23日,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会长王晨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上海调研组报告》上作出批示:上海市延会工作取得良好成果,积累了宝贵经验。


追寻党的足迹、探索党的初心

调研期间,在中共一大纪念馆党委书记、馆长薛峰的陪同下,调研组一行瞻仰了中共一大会址,追寻党的足迹、探索党的初心;围绕用延安精神培根育人,与上海市延安精神研究会秘书长单位、上海师范大学校长袁雯进行了工作交流;与上海市延会理事单位、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党委副书记吴毅等同志一起,参观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谈判历程展;与上海市延会主管单位、上海市社联党组书记王为松及专职副主席马英娟一起,实地调研上海市社联红色文化研究、传承、弘扬情况;全程参加并观摩了上海市延会举办的“延安精神与党的作风建设理论与实践”专题学术研讨活动。26日,在“贯彻落实近平总书记致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第六次会员大会贺信精神情况调研座谈会”上,上海市延会名誉会长、上海海洋大学原党委书记、教授叶骏,上海市延会会长、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朱鸿召,上海市延会副会长、上海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董玉来,上海市延会副会长、上海均瑶集团原党委书记陈理,上海市延会秘书长、上海师范大学机关党委书记曹诚等12个延会理事单位汇报了相关情况。

融入主题活动 融入思政实践 融入培塑新人

上海市延安精神研究会成立于1987年,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业务指导,主管单位是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7年1月成为上海市一级协会。研究会秘书处挂靠及办公地址在上海师范大学(成立发起单位),会员单位逐渐由国营企业为主转变为主要以上海市高校师生为主体。调研组通过听取上海市延安精神研究会的工作汇报,与相关理事单位座谈及实地考察,总的感到,上海市延会政治站位高、弘延工作实、运行机制好、创新成果多,在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关于“深入研究、大力宣传、认真践行延安精神”方面成绩突出,2024年研究会获得上海市社联“优秀学会”称号,为上海市用红色血脉培塑高素质人才、推动上海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着力提高政治站位。注重理论武装。5年来,上海市延安精神研究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第六次会员大会贺信精神,落实王晨会长指示要求,根据中延会的工作指导,坚持将党的创新理论与研究会工作实际相结合,不断用党的创新理论和延安精神滋养初心、培塑人才。先后通过会长会议、理事会、会员大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第六次会员大会贺信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率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多次参加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主办的理论研讨会、上海市社联举办的会长论坛、理论研讨会、学会工作交流会等活动,及时传达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对各地延安精神研究会的最新工作要求。与复旦大学望道研究院、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主办“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研讨活动,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推动工作。注重建强班子。研究会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认真贯彻落实上海市委、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社联党组关于加强社团组织党建工作部署要求,2019年、2025年,上海市延会两次换届,先后调整充实了由会长、常务副会长、秘书长组成的延会党的工作小组。2019年,选举上海海洋大学原党委书记、教授叶骏为会长;2025年,选举上海海洋大学原党委书记、教授叶骏为名誉会长,选举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朱鸿召为会长。延会领导班子通过抓好自身建设和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增强了抓好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各项工作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发挥了核心领导作用,确保了延会工作的正确政治方向。注重从严办会。研究会严格落实上海市《关于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试行)》和《关于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相关要求,对大事项决策、重要业务活动、大额经费开支等坚持科学、依法、民主决策。同时,加强对经费使用、年度报告等日常工作的有效监督,确保研究会工作健康有序良性发展。

着力打造研究高地。上海市延会充分发挥上海市各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专家学者汇聚优势,重点围绕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的形成与发展、主要内容、精神实质、时代意义等,开展深度理论研究。5年来,研究会举办的系列“1+4+X”(每年围绕重大主题开展研讨活动、每季度结合重点任务开展研讨活动、适时开展专题研讨活动)学术活动,已覆盖全国近百所高校、媒体,通过问题导向、理论研究、专家交流、师生互动的方式,全面、深入、系统地阐释了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的历史传承、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多次被上海市社联评为优秀项目。围绕伟大建党精神与延安精神的内在联系,与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举办“延安精神与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传承”专题研讨会,该活动被列入上海市社联第十七届“学会学术活动月”项目;与复旦大学共同举办“伟大建党精神与延安精神”学术研讨会,研究探讨伟大建党精神与延安精神的历史渊源和现代意义,交流研讨如何将百年党史和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转化为教书育人的宝贵资源,该活动被列入上海市社联年度重大学术活动。围绕从延安精神中汲取力量,研究会与上海市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在上海市委党校共同举办“新时代新征程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学术研讨会:延安‘窑洞对’与党的自我革命”专题研讨会,学术项目被评为上海市社联第十六届“学会学术活动月”优秀项目;与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主办“弘扬延安精神与新时代调查研究——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的重要论述”主题论坛,对延安时期的调查研究实践及其时代价值进行了深入研讨,该活动列入上海市第二十二届社会科学普及活动周系列活动;与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共同主办“延安精神与党的作风建设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为上海市深入开展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学习教育活动提供了一大批可复制、可借鉴的研究成果,该活动列入第二十四届上海市社会科学普及活动周系列活动。围绕延安精神与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与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举办“延安精神与新时代教育科技人才研究”专题研讨会;与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主办“延安精神与新时代的人生观”主题论坛,该活动入选上海市社联第二十届科普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活动;与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联合举办“百年奋斗,再启征程”----延安精神与新时代的劳动观专题研讨会,把弘扬延安精神与党史学习教育结合起来,与劳动育人结合起来,视角新颖,内容丰富,被列入上海市社联第十五届“学会学术活动月”项目。围绕延安精神与中国式现代化,与上海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举办“延安精神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研讨会,与上海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举办“延安精神与新时代美好生活”青年学者论坛和“延安精神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会,深入研究延安精神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创造美好生活的时代意蕴和启示、延安精神与全面深化改革相关研究的深化探索等话题进行交流研讨,两个项目分别被列入2023年市社联合作项目和2024年上海市社联第十八届“学会学术活动月”活动。同时,研究会积极发挥专家学者的智库作用,每年积极参加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理论研讨会征文以及上海市社联年度理论征文活动,多篇征文被评为优秀论文。理事邵雍教授在中国延安精神理论研讨会上作《毛泽东与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征》的专题发言,得到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的充分肯定,还多次参加中共一大等红色场馆举行的理论研讨会。研究会在上海市社联202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理论征文活动、2022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理论征文活动、2023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征文中均获得优秀论文奖和优秀组织奖。

着力传承红色基因。研究会立足上海市红色资源,注重把大力宣传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融入日常、抓在经常、落在平常,推进“五进”工作(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工作)走深走实。融入主题活动。研究会主动作为,积极与相关部门联系,把弘延活动融入上海市相关主题宣传活动。推荐多位专家成为上海市委、市教卫工作党委遴选的100名专家宣讲团成员,在党的二十大精神巡讲、主题教育、党纪学习教育、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等宣讲中发挥骨干作用;与中共嘉定区委宣传部、中共嘉定区徐行镇党委合作,以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为契机,开展“强国复兴有我”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该活动被纳入2024年上海市社会科学普及活动周;赴浦东新区云山社区与社区居民开展“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家教家风的重要论述”专家谈等活动,多次在上海市社联学术活动月、科普周等活动考核中获得优秀成绩。融入思政实践。研究会各会员单位坚持用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培根铸魂,努力培育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把学生理论宣讲团作为未来思政课教师培养的重要阵地,充分挖掘上海市的红色资源,在党的百年华诞之际开展“中国共产党与上海的百年巨变——追寻党的百年道路”红色大寻访活动,探寻中国共产党与上海百年巨变的密码,并将其作为塑造未来思政课教师的重要教育资源。此外,宣讲团奔赴北京、延安、遵义开展实践课堂,拓宽“大视野”、培育“大格局”、立足“大课堂”下功夫,在实践中进一步领会伟大建党精神、延安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伟大精神的深刻内涵,切实优化未来思政课教师专业素养、厚植未来思政课教师家国情怀。宣讲团自成立以来,行走2.5万余公里,完成3.3万人次理论宣讲,用“青言青语”传递精神力量;同时,为全国大中小学输送了近650名思政课教师。宣讲团先后获得“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上海高校活力社团”等荣誉。复旦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上海均瑶集团等会员单位通过组织师生和青年骨干开展“走红色标记、悟初心使命”活动,将中共一大纪念馆的“开天辟地”、中共二大会址的“党章守护”、渡江战役纪念馆的“军民同心”、中央苏区反“围剿”纪念馆的“老区记忆”等标志性红色文旅IP转化为生动故事,开展“不忘来时路,奋进新时代”红色实践课堂。融入培塑新人。研究会始终把“在青年一代弘扬延安精神”作为重要责任,研究会领导班子在学习研究延安精神的同时,充分发挥思想引领和言传身教作用,深入学校、深入青年、深入社会,让伟大建党和延安精神在面对面交流、心与心传递中薪火相传。研究会叶骏老会长带头学习宣传弘扬延安精神,多次参加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理论研讨会并发言,深入高校坚持每学期多次为青年大学生上党课,成立上海市教委系统关工委“叶骏工作室”等,与青年大学生座谈,开展教育部“读懂中国”主题活动。朱鸿召会长亲自指导并带头参加研究会各项学术活动,亲自谋划研究会学术工作,与青年教师开展主题学习会,带头作专题报告会,主旨发言被王晨会长批示,在《中华魂》杂志全文转发。副会长董玉来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坚持守护校园,为师生送去爱心;副会长张远新积极参加每年的各类征文活动并多次获奖;副秘书长耿步健教授积极参与上海援疆工作发挥专家作用;多名理事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进红色纪念馆作党史专题报告、主题教育专题报告、党纪学习教育专题报告100多场。2021年研究会“延安精神进校园”获得上海市社联“学会特色活动”奖。

创新运行模式  汇聚多方力量

注重汇聚多方力量。深入研究方面,发挥上海市高校汇聚优势,依托复旦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等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人才资源和学术研究课题,以党校、马院专家、教授为统领,以研究生、本科生为骨干,合力打造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高层次、老中青相结合的研究型人才队伍。2025年换届后,研究会进一步充实了理事会专家力量,正高级专家理事占比达51.7%、博士研究生占比达55.2%,为进一步推动研究会高质量开展学术理论研究奠定了组织基础。大力宣传方面,发挥上海市作为党的诞生地600多处红色资源优势,与一大会址、二大会址、四大纪念馆等红色场馆建立工作联系,把弘扬伟大建党和延安精神与学校大中小学一体化思政课结合起来,通过开展探访革命旧址、伟人故居等活动,实地探索党的红色历史、感悟党的初心使命,增强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的情感认同和行动自觉。认真践行方面,研究会领导班子成员注重以身作则,在研究会叶骏老会长和会长朱鸿召的带领下,组成由各高校马院、街道党群办和企业党建部门领导为骨干的宣讲团,积极协调、主动作为,深入机关、学校、企业、社区、街道,讲好党的诞生地故事,讲好延安故事。

注重服务工作大局。一方面,注重把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工作纳入高校马院学科建设体系,围绕党和国家重要纪念日、重大学习教育活动、重点工作任务,搞好工作规划,统筹安排、一体推进。2021年,研究会组织专家围绕学习贯彻“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研究探讨伟大建党精神与延安精神的历史渊源和时代意义;2022年,研究会与上海市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在上海市委党校共同举办“新时代新征程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学术研讨会。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阐释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2023年,与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举办“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研讨会,围绕如何“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发扬斗争精神,为实现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目标任务而团结奋斗”开展理论研讨,等等。另一方面,按照上海市社科联年度工作安排,研究会将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工作纳入上海市社会科学普及活动周及系列活动,先后组织“新时代新征程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学术研讨会、延安‘窑洞对’与党的自我革命”、“延安精神与新时代的人生观主题论坛”、“延安精神与新时代的劳动观专题研讨”等,多次被评为优秀学术项目。

注重创新工作机制。在组织架构上,以上海市高校为主体,形成会长单位、秘书长单位、副会长单位、理事单位、会员单位体系,会长、秘书长、副会长、理事及会员一般为院校相关部门负责人兼职延会工作,为把弘延工作纳入高校及相关单位的学科建设、文化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研究会秘书处根据理事会决议做好会议安排、组织协调、文件起草、征文收集推送、媒体报道宣传、会务准备、年检年报、学术活动申报、每月纳税申报等工作,研究会2021—2023年度均为达标学会,2024年研究会获得上海市社联“优秀学会”称号。在运行模式上,研究会认真落实章程中关于组织机构的相关要求,每年按规定召开会长会议、理事会全体会议、会员大会、党小组会,认真履行职责,按照章程规定的职权积极开展工作。注重在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的大力支持下,发挥研究会的组织协调作用,形成弘延工作合力,如研究会与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上海大学团委、上海师范大学团委共同主办“我心中的延安”短视频大赛,深受全市青年学生欢迎,评选出一批主题鲜明、视角独特、体裁新颖、制作优良的短视频作品;与中共嘉定区委宣传部、中共嘉定区徐行镇党委合作,开展“强国复兴有我”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等活动,增强了弘延工作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在基本保障上,主要借助延会领导班子成员所在单位的保障力量,将每年的研讨主题纳入所在单位学术研讨课题和社科联相关研究课题,由联合主力单位为每年的系列主题研讨提供必要的会场布置、交通住宿等基本保障。同时,注重借助社会力量,为开展弘延工作提供必要的保障。


值班编辑:白  雪、显  洋

技术支持:李馨雨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