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时代青年 > 正文

感人家风:英烈父母不给组织添麻烦凌晨4点割麦子!

来源:中国民兵 · 2022-06-11 15:31:32

“咦,昨天还随风摇曳、满目金黄的6亩小麦,怎么一夜之间消失不见了?”看着地里成捆的麦秆,董兴军疑惑。


这6亩小麦地的主人,是“卫国戍边英雄”肖思远烈士的父母——延津县石婆固镇东龙王庙村村民肖胜松、刘利霞夫妇。


6月5日,本该是肖思远家小麦收割的日子。


早上8点,延津县人武部政委董兴军便带领人武部干部战士一行9人来帮忙。


可等到战士们到了麦地,地里的麦秆都已打成了捆,烈士父母肖胜松、刘利霞正准备往拖拉机上装运。



“不让你们来,你们非要来,我只好起个大早提前收了。”肖胜松扶着钢叉笑哈哈道:“今年小麦收成不错,亩产超过1000斤没问题。”


原来,麦收临近时,肖胜松、刘利霞夫妇便不断收到市、县、乡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问他们收麦有啥困难,需要不需要帮助。



为了“不给大家添麻烦”,收割这天,凌晨4点,天微微亮,肖胜松夫妇就“偷偷”带着收割机下地收获。肖思远的母亲刘利霞负责挂编织袋接麦子,父亲肖胜松则一次次扛起小麦堆到拖拉机上。一个半小时后,6亩小麦收割完毕,夫妇两人开拖拉机连跑3趟才把麦子全部拉回家。


面对淳朴、实在的烈士父母,董兴军又“生气”又感动。他夺过肖胜松手中的钢叉说:“麦子收完了,我们就帮忙运秸秆!”


一声令下,有人开车、有人装车、有人摆垛,迷彩身影在地里忙碌开来,不到一个小时,9个人就把6亩地的秸秆全运到回收点。



逢年过节,省、市、县及社会各界纷纷到家里慰问;今年2月,延津县人武部还特意安排肖胜松、刘利霞夫妇到医院做了全面体检;3月,人武部又专门组织来给小麦浇水施肥……每份关怀肖胜松和刘利霞夫妇都记在心中。


在大儿子肖思远牺牲两年后,两口子又决定将小儿子肖荣基送去军营。今年3月份,刚满18岁的肖荣基经过体检政审双合格后进入延津县人武部服预备役,提前适应军营生活。



4月4日上午8点,在河南延津县人武部大门口,肖荣基健步跨上哨岗,他左侧口袋心脏位置装着哥哥——卫国戍边英雄肖思远的照片。


肖荣基2004年出生,比哥哥肖思远小8岁。肖思远2016年9月应征入伍时,肖荣基还在上小学,未能为哥哥送行,专门打去电话:“哥,你在部队多保重,我毕业也要参军。”


2020年6月,肖思远在边境冲突中誓死捍卫国土英勇牺牲,年仅24岁。16岁的肖荣基万分悲痛,要参军的信念愈发强烈。肖思远的父母说:“荣基把哥哥当榜样,我们很欣慰,他们都是我们的骄傲。”


肖荣基说:“我也愿成为祖国的界碑,这是军人的荣誉,也是我坚定的信念。”


家国情怀 双向奔赴


6月5日早上,河南省延津县人武部官兵专程赶往烈士肖思远家里帮助收割小麦,却只看到一地麦秆。原来肖思远的父母肖胜松、刘利霞担心麻烦大家,凌晨4点就起床将小麦抢收完毕。


懂得感恩的家庭,培育出英雄的儿女。肖思远烈士牺牲后,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纷纷给予家人关心慰问,肖胜松夫妇把每份关怀记在心中。今年3月份,他们决定把刚成年的小儿子肖荣基送去军营,接替肖思远为国站岗。他们说:“荣基把哥哥当榜样,我们很欣慰,他们都是我们的骄傲。”


红色精神延续,家风的力量伟大。肖思远在战地日记中写下“我们就是祖国的界碑”,与敌人战斗至生命最后一刻;肖荣基服预备役后说:“我也愿成为祖国的界碑。”他们生在普通的农民家庭,对国家有着最朴素的热爱,把这份朴实的情感浇铸成了守卫家国安宁的基石。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去年“五四”青年节期间,一部真实事件改编的微电影《重逢》催泪上映,影片中肖思远的奶奶对孙子的牺牲心如明镜,却“懂事”地配合亲人演戏,老人在大巴车上撕心痛哭的一幕,令人热泪盈眶。“重逢”时有无限的哀伤,在那一缕温情中,我们懂得了“战士”的含义。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在肖思远一家身上,我们看到了劳动人民勤劳善良的品质,看到了烈士家属真诚淳朴的家风,看到了根植于民族文化血脉深处的家国情怀,双向奔赴的爱,永不停息。


(作者:辛培虎)


责任编辑: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