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延安精神 > 正文

【我的延安情】让《延安颂》拨动“儿童团”心弦!

来源:中华魂网 · 2022-09-30 15:09:31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延安,见证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共中央在延安13年的峥嵘岁月和建立的千秋伟业。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实践铸就了延安精神,现在或曾经战斗、工作、生活在延安,以及到访过延安的人们与之结下的深情,就是延安精神的实际传承。

一次延安行,一生延安情。《中华魂》网开设“我的延安情”专栏,旨在通过您讲述亲身经历的故事,让广大读者滋养初心、淬炼灵魂,从中汲取奋进的力量。欢迎来稿!——编者

(投稿邮箱:zhonghuahun1921@126.com )


在我插队陕北,往返延安的数次历程中,有过一次当“儿童团长”带孩子走了一趟黄土地的经历,这些孩子不是我的娃,而是28名知青的子女。这虽距今已近30年,却历久弥新,终生难忘!


1994年7月18日,原“北京知青回访汇报考察团”启程赴延安,有28名知青子女随团前往,而我的女儿因参加“京郊小记者夏令营”错过机会,留有遗憾。我因在延安京城一直当老师,管带这帮孩子的任务就落在了我的头上。我凭着教师和父亲的责任感,在与孩子们10天的朝夕相处中,弘扬了延安精神,把红色基因植入孩子们的心田……


火车启动时,我还不认识这28个孩子,甚至连一张“花名册”也没有。怎样带好这支“儿童团”的队伍呢?我和同在志丹插队的朱宗英熟悉,他后来调入延安歌舞团,曾任副团长,为老区人民青春献歌10余年,荣获“边陲优秀儿女”奖章。宗英是这次赴延之行的文艺活动拉歌“总指挥”,印了一摞歌篇,车上教歌领唱。我惊喜地上前翻阅索要,并与他同声高唱,引来“专列”各节车厢连环合唱——《延安颂》《军民大生产》《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离别三十年》,一曲曲声声动情,拨动心弦!


动情的歌声把散在各车厢的孩子们召唤过来,宗英又热情耐心地教孩子们学唱《延安窑洞住上北京娃》《共青团员之歌》。我也跟着助唱鼓劲——“听吧,战斗的号角发出…… 共青团员们集合起来踏上征途……”“山丹丹开花赛朝霞,胸怀朝阳大步向前跨……”


浪漫激情的氛围中,我们“儿童团”的队伍竟神奇地聚拢起来,并活跃于各车厢间,形成旅途中一道流动的“风景线”。孩子们也仿佛现场“入伍”,踏上战斗的征程!


车到西安间停25分钟,有陕西省领导在站台迎接。知青团队秘书长李华松一再嘱咐:儿童团要表现出“北京人的热情,知青后代的风貌”,喊几句口号。听说有任务,儿童团成员个个跃跃欲试。一下车我们就站台列队,打起团旗。当领导走向我们队列时,孩子们齐声高呼:“谢谢爷爷奶奶! 感谢陕西人民!”几位领导高兴地挥手鼓掌,上前抚摸孩子的头,连声称赞:“北京娃好!精神风貌好!”孩子们劲头大振,欢呼更响了!不知随行的哪家电视台当即拍摄,编入《中国知青》系列片,姐姐在京城家中看到后十分惊喜!


1994年7月18日北京赴延安列车上展示敬献延安人民的锦旗


列车转向正北延安行驶途中,西延铁路段“双拥模范车”列车员和兰州军区323医院医疗队的官兵们,一听说有这么多孩子与父母同行,都惊讶地称赞道:“不简单!如今不少年轻人都喜欢往沿海特区、国外跑,你们却随父母专往较贫困的延安奔,有志气!”受到鼓励的孩子们兴奋地帮列车员服务,医疗队官兵们热情地为孩子们和家长义诊,军民一家亲氛围中,孩子们感受到此行的荣誉与自豪!


7月20日下午,列车终于到达延安。新落成的延安火车站成了一片欢腾的海洋!锣鼓震响,唢呐高亢,百余名育才小学少先队员把一束束写有“延安人民永远欢迎你”的鲜花,献给每位考察团员。我们儿童团刚列队完毕,延安地委书记遆靠山等领导就微笑地挥手走过来。遆书记可是我们插队志丹双河乡的“首任父母官”,当年曾与我们火炕上拉家常,搞调查,河川地挥锄把,如今相见真想上前拥抱他!可我迟误一闪念,遆书记瞬间走过去了……


28名“儿童团员”延安火车站珍贵留影


第二天上午,欢迎大会在延安行署礼堂举行,遆靠山书记亲临大会。当我们考察团长聂新元把一面绣有“身在北京,心系延安”的大锦旗敬献遆书记时,全场掌声雷动。我和“儿童团员”颇为自豪:因为这面锦旗是临行前,我代表百余位考察队员亲拟锦言,又赴北京东四一家装潢名店,用自己的稿费精心制作而成的。出发那天,女儿扛着锦旗送上车站,一路上,儿童团员展看、护送,千里之遥到达延安,今日敬献延安领导和人民,更增添了孩子们的自豪荣誉感!


大会结束后,为了便于管理,孩子们要离开父母,由我随行集中住进延安第二招待所。除了集体参观,我和孩子们吃住、活动、讨论都独立进行。《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一位女记者,带了一台老式录音机和一部采访本,进驻“二招”参与我们的活动。


孩子们早上6:30起床,洗漱后跟着我集中到院子锻炼、早操,饭后我们讨论、活动、讲故事、唱红歌、演节目。有时孩子“懈怠”了,我就唱几句陕北民歌,然后绘声绘色地给他们讲起当年我们插队的故事:劳累寂寞时,就利用节假日或夜晚点燃马灯篝火,招来乡亲,吹口琴、海聊天、谈北京,合唱《长征组歌》;有时还打着手电走访长征老红军刘明文;国庆之夜还与乡亲们一起举办“山间音乐会”……孩子们仿佛听到了现代版的“西行漫记”。


女记者现场录音采访,互动生动别具特色。据说女记者回京后把此行编辑成“配乐广播通讯”,在《北京广播电台》“少儿频道”播放了,反响不错。


最后三天,是此行的高潮:孩子们又回到父母身边,随行分赴原各插队县村回访、体验生活。临行前我深情叮嘱孩子们:下到农村条件会苦些,一定要不怕困难,踏实随父母行动,体验学习父母老区乡亲的情感精神,争取不虚此行,都有收获!三天时光不长,孩子们在陕北老区农村最底层,却开了眼界……


当他们回到延安,在总结会上看到晒黑了脸庞的孩子们神彩飞扬地叙说经历收获时,作为老师和“儿童团长”的我不禁惊叹赞扬……


11岁的王拓勍同学来到爸爸当年插队的杨家岭村,爬坡上洼都咬牙挺过来了,只因水土不服闹起肚子,吃尽苦头。爸爸忆起当年插队吃苦,贫协主席竭力相助、力排众议推荐他上理工大学,后来成了兵器工程师的经历,动情地对王拓勍说:“没有那时艰苦磨炼,我就不会顶住当时的挫折,得不到乡亲们的亲情,就走不端人生之路!”女儿深受教育,坚强地说:“爸,您放心,我能挺住!”结果病刚见好,王拓勍就跟着下乡考察了。


吴嘉妮的妈妈曾在延长县插队,姥爷李卓然曾是当年西北区的领导。嘉妮来之前曾困惑地对妈妈说:“去延安有意思吗?我在农村能吃苦吗?”妈妈李延风讲了44年前姥爷到延长农村调查,受到毛主席重视的故事,并语重心长地对嘉妮说:“姥爷生前常教育家人要多到农村走走,多了解中国的老百姓,25年前我来延长插队,就是听了姥爷的嘱咐,深受锻炼啊!”嘉妮跟着妈妈来到当年姥爷调查工作过的延长罗子山乡,看到昔日的荒山满坡绿油油的果树庄稼,走访了已达温饱正奔小康的乡亲,更听到了那传奇的故事:1947年胡匪大举进犯,时任西北军区政治部主任的李卓然临危不惧,亲自指挥边区人民“坚壁清野”。一次, 数千斤军粮一大批军饷正待转移,敌已逼近。李卓然急中生智,马上把粮饷藏入敌军即将进驻的司令部地窖里。敌人在各村翻了个“鸡飞狗跳墙”也一无所获,唯独没有搜查自己的司令部。我军的重要粮饷一直隐藏到延安光复。难怪延长县人民一提起李卓然,就像保安人民提起刘志丹,兰考人民提起焦裕禄那样崇拜、亲切、信赖!


在妈妈下乡的加官村,嘉妮认了手把手教会妈妈农村生活的“外婆”——模范共产党员贺凤英,看到妈妈泪流满面与“外婆”忘情诉说,知晓了家中“秘闻”:当年妈妈只身一人来到加官村时,是外婆把妈妈当成“亲女儿”,杀了下蛋母鸡为妈妈补身子,一年四季冬衣夏装都一针针做齐,火炕窑前,谆谆教诲妈妈如何做人,直至妈妈入党上了大学……这一切令嘉妮惊奇、振奋、自豪!10天的城乡走访考察,嘉妮脸晒黑了,身累瘦了,但精神振奋,筋骨硬朗了。她看到了姥爷、妈妈两代人艰苦创业,在黄土地上奋斗的足迹,感悟到青春闪光的意义!回到驻地竟忘却疲劳,每天补记农村考察日记,还打算回京开学后,向母校同学老师好好讲讲延安的见闻体会。


印尼归侨知青张黛书回到当年任教的阳家湾小学,女儿孟延更是惊喜见到15年前的“奶妈”姬大妈。孟延在自己儿时睡觉的炕栏边,拉着含泪奶妈的手,知晓了自己的“身世”—— 她的母亲张黛书原在黄陵插队,后调入延安妇联工作,1973年春她在延河畔见到抱病来延安视察的周总理,听到讲话,激动地哭了。第二年为实现总理建设好延安的夙愿,她毅然抱着待乳的婴儿,来到当年毛主席派陶段予办学的阳家湾,当起一名小学老师,全身心工作,却没了奶水。姬大妈就把孟延当成亲闺女,给她喂奶,喂小米粥,抱娃教说话。一次,小孟延发高烧,痰卡喉咙生命垂危,大妈和乡亲们星夜登车,送医院抢救。在大妈精心护理下,小孟延奇迹般地活下来,现已长成健康美丽的大姑娘了。15年来,她身在北京,常梦见延安!妈妈最解女儿的心,故给她起名“孟延”。孟延动情地说:“我是喝延河水,延安人民乳汁长大的,没有延安母亲的哺育,就没有我的生命!我一定报恩!向妈妈,向前辈陶段予老师学习!”她还透露了心中的“秘密”:打算毕业后选一适当时机来阳家湾小学任教一段时间,以报答乡亲们的养育之恩。两位妈妈都惊喜地称赞女儿“有志气”!宝塔山星空下与延安人民的篝火联欢会上,孟延激情朗诵了自己创作的诗篇《青春是什么》,向延安人民表达了自己的心愿!


在老区家乡父老榜样的感召下,常燕宁、常晓榕姐弟俩,在考察途中冒着暴雨与妈妈和延安干部一起抢修山路;京工附中的冯松和罗希同学为爸爸妈妈插队的村庄学校捐赠北京带来的新书包和崭新的电子手表。听到在冒雨“植树会战”中一位农村姑娘牺牲,小罗希和爸爸都哭了,辗转难眠!第二天黎明迎着朝阳,孩子把仅有的10元零花钱,放在爸爸300元的大手上,父子相拥,敬献祭台……山岭河川间,幼林新苗摇曳,像是黄土地新生命的谢答!


这次随团的每个孩子,都为当地乡亲和小学捐献了钱物,价值共达数百元,钱物不多,却是京城后代一颗颗闪亮的红心!


听着孩子们的汇报体会,我这“管理教师”“儿童团长”倍感欣慰!诚心感谢延安各界领导人民的接待熏陶!感谢知青家长的言传身教!但渐渐地更愈发感受到:孩子们在这10天里,在这黄土地间的成长,正在超越我!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澎湃万里始见金!”


知青子女陈祺(中)与父母在当年居住的窑洞前留影


多少年后,我曾想起那次女儿未能随团赴延的遗憾,深感愧疚!但她初中毕业后,我们的“奖励”就是暑假资助她独立一人“勇闯延安行”。孩子在亲戚和乡亲的协助下,看尽了改革开放后延安城乡的脱贫、发展和巨变,回京后在高中学校的征文比赛上,撰写的《行走延安路》荣获“优胜奖”,我当时第一感觉即是:“对得起女儿,弥补了遗憾!” 更令人惊喜的是:今年8月,近30年后,当年“儿童团”的几位团员,竟在北京《黄土情》网群上发帖问候我,说他们如今都已“成家立业,事业正兴”,真希望能像当年一样,带自己的孩子再走一趟黄土地,让新一代“北京娃”再沐浴“延安精神”洗礼,黄土地京城路上,再绽放一季季璀璨的山丹花!



(作者:冯军)


责任编辑:林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