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延安,见证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共中央在延安13年的峥嵘岁月和建立的千秋伟业。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实践铸就了延安精神,现在或曾经战斗、工作、生活在延安,以及到访过延安的人们与之结下的深情,就是延安精神的实际传承。
一次延安行,一生延安情。《中华魂》杂志社、《中华魂》网举办“我的延安情”征文活动,旨在通过您讲述在延安经历的故事,让广大读者滋养初心、淬炼灵魂,从中汲取奋进的力量。——编者
投稿邮箱:zhonghuahun1921@126.com,投稿时,邮箱主题和稿件首页均注明“延安情征文原创稿”。联系电话:010-67052722
在大西北工作期间,我一直怀着炽热而迫切的渴望,那就是有朝一日走进革命圣地延安,登上巍然耸立的宝塔山,看一看清澈透明的延河水,是怎样流淌过我干涸的心田;或走进朴素神秘的窑洞,看一看当年闪烁的油灯,是怎样燃亮了中国充满希望的明天……
在一个迷人的金秋,我从乌鲁木齐回内地探亲,一股无法遏制的激情,驱使我从途经的古城西安车站下车,奔向革命圣地延安。汽车在广袤的黄土高原上奔驰,望着连绵起伏的丘陵和金黄的田野,我心潮澎湃久久难平。汽车司机不失时机地打开收录机,《黄土高坡》《走西口》《南泥湾》……一曲曲粗犷豪放的陕北民歌在车厢内回荡。歌声是那么的美妙而亲切,歌声是那么的辛辣而响亮,歌声是那么的醉人而荡气回肠……我仿佛看见了那黄褐色土地上头扎羊毛肚的陕北汉子,看到了永远屹立在中国革命史册的延安宝塔和燃烧希望火种的延安窑洞……
傍晚时分,汽车终于将我带进了那片神奇的土地——圣地延安。当我行走在并不宽阔的延安大街,深情的目光充满了无限的敬意。那魂牵梦绕的延安宝塔就矗立在眼前,晚霞映照下,它是如此的壮丽和辉煌;延河水像一条明净而柔软的丝带,从市区温柔地飘过。过去与未来,历史与现实,延安激荡的昨天和沸腾的今天,充满了无穷的魅力与风采。
在延安大街上,我看到了不同肤色的人们,在这里忘情地穿行或驻足,是什么力量驱使那些黄头发、高鼻梁、蓝眼睛的外国人远涉重洋,来到这甚至有些荒凉的陕北小城?这又使我想到了20世纪30年代,美国记者斯诺走向延安的那一段历史,正是这位可敬的美国女性,用她饱满的笔墨和激情,书写了讴歌中国革命的鸿篇巨制《西行漫记》……
在一条充满花香的小巷中,我走进了一家小吃店,老板用爽朗的陕北口音招呼着我。我静静地坐在粗制的木凳上,观赏陕北姑娘拉面娴熟的动作,和坑灶里明亮而跳跃的火苗……当我吃完一大碗羊肉泡馍、外加一碗拉面后,才知道自己的食欲是如此的好。陕北的风味和风俗,让我这个远道而来的客人大开眼界。
我下榻在延安宾馆时,已经是星夜时分。推窗远眺,宝塔山上灯火辉煌,这又使我想起了伟大领袖毛主席的那句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这里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无数革命先烈手擎火炬,前赴后继,用他们的血肉之躯和滚烫的追求真理的心,最终迎来新中国诞生的灿烂黎明……
这一夜,我躺在延安温暖的怀抱里,久久无法入眠……
第二天一大早,当绚丽的晨光镀上窗纱,我健步走上宝塔山,用深情而敬畏的目光,凝视着犹如灯塔般耸立云天的宝塔。举目环望,这座矗立在黄土高原的历史古城,依旧是那么拙朴,却又那样的生机盎然。诚然,延安没有北上广深的繁华,也没有江南水乡的秀美,但她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依旧使众多的游人流连忘返。
在延安,可以观光或游览的革命圣地很多,如杨家岭革命旧址、中共中央党校旧址、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礼堂、王家坪革命旧址……伴随着拥挤的人流,我走进了延安革命历史纪念馆,在浩瀚的中国革命的历史长廊中,延安的画卷是那么的色彩斑斓;在讲解员声情并茂的解说中,我再一次重温了延安光辉的历史,沉浸在往昔炮火纷飞的烽烟中……
在一座陈旧的窑洞前,我和众多的游人依次而入,这是毛主席曾经工作和战斗的地方。延安金黄色的泥土,不但塑造了陕北普通的民居,更为壮怀激烈的中国革命塑造了一座光辉的里程碑。虽然历经岁月的更迭,但窑洞里面的陈设整齐如新。那简朴的铺盖,那粗糙的木凳,那醒目的油灯,都印证着一代伟人在这里伏案疾书的情形。难以想象,毛主席的不朽著作《论持久战》《论联合政府》等,就是在陕北这普通而陈旧的窑洞里诞生的。
临行前,我再一次伫立在延安大街,远望宝塔山,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我在想,我们的党之所以不断地从胜利走向胜利,创造一个又一个辉煌,是和宝贵的延安精神分不开的。延安精神,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富矿;延安,是中国人民心中永远的丰碑!
(作者:西风)
责任编辑:林静
特约编辑:赵大力
值班编辑:白雪 李宽
技术支持:李馨雨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