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延安,见证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共中央在延安13年的峥嵘岁月和建立的千秋伟业。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实践铸就了延安精神,现在或曾经战斗、工作、生活在延安,以及到访过延安的人们与之结下的深情,就是延安精神的实际传承。
一次延安行,一生延安情。《中华魂》杂志社、《中华魂》网举办“我的延安情”征文活动,旨在通过您讲述在延安经历的故事,让广大读者滋养初心、淬炼灵魂,从中汲取奋进的力量。——编者
延安古称肤施、延州,被誉为“三秦锁钥、五路襟喉”,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生活战斗了十三个春秋,领导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是红色圣地,是国人向往的地方。神圣的延安孕育出的延安精神是治党治国的指路明灯。延安精神是构建我的价值观的坚固基石与牢固支柱。
小时候,在农村唯一的宣传载体就是电影。《地道战》《地雷战》《上甘岭》中的英雄人物至今耳熟能详,但印象最深的是放映员在放战斗片前加的幻灯片中的“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的光辉画面。延安这块神圣的宝地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刻下深深的烙印。
上小学时,没有语数教材,老师就让我们读红宝书。毛主席的老三篇——《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我倒背如流,张思德、愚公、白求恩,他们无论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干的都是为人民服务的事情,我对延安精神有了朦胧的认识。
上中学读师范时,听老师讲授贺敬之先生的《回延安》,从字里行间认识了延安的山、延安的水、延安的人。“满窑里围得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贺先生在战争年代与延安人民结下的深厚的革命情谊跃然纸上。革命圣地、延安精神对诗人的养育之恩、培养之情被先生刻画得淋漓尽致。“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一把黄土承载着多少思念,多少眷恋,多少友谊,革命圣地延安在诗人心中是母亲。这个伟大的母亲培养出了无数诗人、作家、科学家以及各行各业的建设精英。延安精神继承和发扬了井冈山精神,中国革命在井冈山燎原,在延安茁壮成长。英雄儿女厉兵秣马,再造神州。中华儿女吮吸着延安精神的乳汁,走在社会主义康庄大道上。
1984年暑期,我有幸参加了神木县团委组织的“红色团课”教育活动。主要是参观延安革命圣地,学习延安精神。神木县参观学习团80多人,由时任团县委书记苏晓云和副书记贺子明带队,在延安整整参观学习了三天。登上宝塔山,俯瞰滚滚延河水;爬至清凉山腰,了解新闻阵地;驻足凤凰山脚下,方知创业之艰辛;观赏枣园旧窑洞,领悟先辈大智慧;坐客杨家岭七大会址,聆听毛主席革命宣言;参观延安革命纪念馆,才晓小米步枪闹革命;瞻仰四八烈士墓,景行逝者之遗风。这次延安之行,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前留了一张影,至今保存完好。我第一次接触延安革命圣地,接受延安精神教育,心灵得到洗涤,思想开始升华。
1985年2月,我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9月考入陕西省广播电视大学脱产进修,专业是汉语言文学,《中国共产党党史》是必修科目。我认真阅读有关延安精神的章节,从中探究延安精神。书中概括的简明扼要,延安精神的主要内容包括: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指导思想。其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学习领悟延安精神的核心要义,学习先辈先贤的为人民服务的模范事迹,思想上坚定了全心全意为党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奉献终身的决心。行动中以延安精神做指南,每当工资入不敷出时,学生家长怒怼时,答疑解惑受阻时,总以延安精神自慰,以先辈先贤为榜样,战胜了生活中的重重困难,破解了教学里的种种难题。
我在神木中鸡镇初级中学工作了17年,无论是教数理化,还是教政史地,思想教育目标就是向学生宣传延安精神。现在我的学生大多走上了公务员的岗位,但他们还不忘我给他们在课堂上背诵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还不忘我给他们讲延安时期的英雄故事。音乐课上,给学生教唱《绣金匾》《南泥湾》《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等与延安有关的红歌,现在每逢学生聚会,同学们还让我这个白头老汉唱红歌背语录。1999年下学期,我调回神木中学当语文老师,课堂上仍坚持背毛主席的语录、诗词。与学生共同鉴赏《七律·长征》《沁园春·雪》《四言诗·祭黄帝陵》等诗,让学生感受诗人改造中国与世界的远大志向和豪情壮志,领略人民群众改天换地的伟大斗争和丰功伟绩,传承诗词中折射的延安精神。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延安,是解放区的政治中心,铸就了延安精神。如今城市繁荣,乡村振兴。人民群众更应不忘艰苦岁月,赓续红色血脉,弘扬延安精神。作为一名站了30多年讲台的人民教师,为人民培养出了众多的优秀人才,说实话,延安精神是我永恒的支柱。
近几年,神木西安来回往返。如果坐学生的便车或者是儿女们的车时,我非让他们绕道进城不可,由南向北,故地重游。我给他们当免费导游,讲解延安的革命历史,让他们接受延安精神的洗礼。
去年国庆期间,女婿自驾车从西安返回神木,我又让他们绕道延安城,我向两个外孙子讲解了延安的历史。从宝塔山到四八烈士墓,一路向他们介绍,对他们进行红色教育。他们在我的口中知晓了,宝塔山建于唐代,曾是佛教圣地,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延安成为中国革命圣地,给宝塔山披上了红色的“袈裟”,富有了新的内涵,延安宝塔山光芒照四方。清凉山,万佛寺,宋代石窟,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后,这里是“新闻中心”,新华广播电台,新华通讯总社,解放日报社,印刷⺁等新闻机构设立在此,那时,无论是国统区还是解放区都能听到看到中共中央发出的抗日号召。女儿女婿与两个外孙都听得兴味盎然,时不时向我问这问那。
前不久,我乘坐西安至府谷的一趟火车,从延安火车站上来两个年轻人,已然而立。他们说自己是延安姚店人,要去神木打工。我向他们介绍了神木近年来的发展变化,他俩向我介绍了延安新区的建设情况。谈得很是默契。我向他们讲了我四十年前到延安参观学习,参观过哪些地方,现在延安的变化很大,可延安精神不能变,你们年轻人能出去打工挣钱,自力更生,养家糊口,值得点赞。一路谈枣园,延安革命纪念馆,四八烈士墓,可他们对四八烈士墓还比较陌生,作为延安人,自感惭愧,于是我向他们介绍了四八烈士墓:1946年4月8日,王若飞、秦邦宪等在参加完重庆国共和谈后乘飞机返回延安,飞机途经山西兴县黑茶山时失事,同机的还有被国民党释放的叶挺将军及其家属,他们都不幸遇难。为了纪念他们,修建了陵园,以遇难时间取名为四八烈士墓,墓地里还安葬着张思德等英烈。三四个小时的车程,我与他们谈得不亦乐乎,下车前我们互加了微信,成了忘年之交。现在我与他们聊天时,鼓励他们,你们是延安人,血脉里有红色基因,只要发扬延安精神,艰苦奋斗,你们的明天会更美好!
多年来,我给学生讲授延安精神,用延安精神教育子孙,影响他人,坐在车里充当义务讲解员,讲者和听者都受益匪浅。现在退休了,老逢盛世,生活无忧,老有所乐,幸福指数日趋提高。感谢的还是延安精神,是延安精神成就了你我,成就了国家。延安精神永驻心间。
(作者:李子高)
责任编辑:林静
值班编辑:白雪 李宽
技术支持:李馨雨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