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延安精神 > 正文

【”我的延安情“征文】黄陵剧团老赵:用延安精神传承秦腔艺术

来源:中华魂网 · 2023-10-25 12:39:01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延安,见证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共中央在延安13年的峥嵘岁月和建立的千秋伟业。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实践铸就了延安精神,现在或曾经战斗、工作、生活在延安,以及到访过延安的人们与之结下的深情,就是延安精神的实际传承。

一次延安行,一生延安情。《中华魂》杂志社、《中华魂》网举办“我的延安情”征文活动,旨在通过您讲述在延安经历的故事,让广大读者滋养初心、淬炼灵魂,从中汲取奋进的力量。——编者


清晨,走在灰白色的水泥道旁,倏忽飘来一串雄厚音符,觅音而去、由远及近,愈来愈清晰的“咿—咿—呀—呀”声在空中交织回荡,抑扬顿挫、铿锵有力,伴着音韵一路快步、穿过小巷,黄陵县秦腔剧团这几个醒目红字跃然于眼帘。


踏进干净整洁的小院,便一眼瞥见正在指导团员练声的团长老赵,望着他已年近六旬却依然笔挺的背影,脑海中瞬间想起当年和我的小伙伴们,迫不及待跑到剧场,趴在舞台边儿如痴如醉地观看他演出的热闹场景。安静地等待晨练结束,老赵笑盈盈前来打招呼,从英姿飒爽的青年到如今鬓染霜色,不经意间30多年已经悄无声息地流逝,似乎不曾留下任何痕迹,但又清晰铭刻出很多宝贵经历与珍贵记忆。


相伴来到室内,老赵谈起秦腔滔滔不绝、眼中有光。



悠然讲起他与秦腔的缘分:小时候镇上过庙会,作为戏迷的父亲定会抱着他前去戏台凑热闹,渐渐地他也被那或高亢激昂或柔美婉约的唱腔,通俗易懂的表演,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深深吸引。从此,秦腔便在那颗幼小的心灵埋下了一颗激情燃烧的种子。随着求学长大,开始深入全面了解秦腔:宽音大嗓,直起直落,既有浑厚深沉、悲壮高昂、慷慨激越的风格,又兼备缠绵悱恻、细腻柔和、轻快活泼的特征,艺术表演形式多样,表演技艺质朴、粗犷、细腻,承载着广大西部地区人民的精神寄托,是人们情感互相交流的一种方式,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翘楚和瑰宝,更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活化石”。


老赵饱含深情讲起难忘的那次经历。曾在一所高中演出眉户小戏《山道弯弯》,这是一部展示伟大父爱的作品。主人公孟老三早年丧妻,生活极为艰苦,多年来既当爹又当娘,含辛茹苦将女儿拉扯大,却不幸身患绝症,他瞒着女儿将治病的钱用来送孩子上大学,只愿她有朝一日学成归来、回报家乡。女儿在帮父亲洗衣服时,无意中翻出裤兜的诊断证明,得知父亲的病情,既无比心疼父亲,又要在完成父亲心愿之间抉择,曲折的剧情深深打动台下的观众,孩子们被感动得潸然泪下。面对这些可爱的孩子,作为演员的他们由衷感到,此时此刻的职业幸福感和成就感,比多年来获得的任何专业奖项都让人动情和欣慰。


黄陵地处陕西省中部、延安市南段,是陕北和关中的交汇地带。伟大的延安精神滋养和指引着黄陵剧团一路前行。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老赵经过多年表演创作,摸索出了一条专属于黄陵剧团的发展之路。一个人带领一群人,把秦腔艺术在继承中发扬、在发扬中光大,除了自身的热爱和坚持,还得注重对本土文化的发掘与创新。在艺术门类众多的文化体系中,黄陵戏曲之所以久唱不衰,主要得益于这块富含深厚文化底蕴的热土,是广大人民群众精神追求的现实体现。黄陵戏剧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博采众长,具有黄陵特色和文化特征,独特的曲调格式,通过共同演唱交流,大家心理上能迅速引起共鸣,发挥着循循善诱、寓教于乐的巨大作用。


老赵陈述着他多年秉承的一个观点,所有艺术都来源于生活,只有以生活为基石,到人民群众中去,才能永葆鲜活生命力。秦腔自然也不例外,秦腔的生命力就是舞台,演员离不开群众,就如鱼儿离不开水。多年来,他带着团队时常活跃在社区厂矿、田间地头,深入群众、扎根生活、汲取营养,但所有演出基本上都是公益性的,为了把队伍组织起来,也曾自掏腰包垫资演出,不论多么艰苦,只要有群众需求、有舞台演出,他便毫不犹豫、有求必应。在送戏进村的路上,剧团一直坚持讲原则、讲艺术、讲品位,讲责任、讲奉献、讲感情,贴近群众生活、紧扣时代脉搏、反映社会风貌,传递真善美、传播正能量,既有深受群众喜爱的一大批秦腔优秀传统作品,也有《郭秀明》《巨粉娥》《龙乡好人》《暖情》等时代新剧,有时候一年的演出多达200余场。群众有了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获得感和幸福感持续攀升,城乡文明底色也越擦越亮。



我好奇地问道:“这份并不赚钱的事业,为什么能几十年如一日,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不图回报、坚守如初、从未离开?”老赵思索片刻后娓娓道来:“以前的确有很多机会可以离开,尤其在县级剧团运转不力,纷纷改制的大环境下,有过一段时间的迷茫与彷徨,也有别的艺术团体想高薪邀请我,如果那会儿离开,现在应该也算个不大不小的‘腕’了。但黄陵是我的第二个故乡,我在这块热土上发了芽、扎了根,爱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况且咱们有丰厚的文化基础,有群体庞大的观众基础,有对秦腔剧团给予大力支持和关爱的县委和政府,还有那份植根骨子里的热爱,没办法割舍。延安是根,延安精神是魂,既然选择了黄陵县剧团,就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扑下身子无怨无悔地把这个事干好,再苦再难,都要一直走、一起走,走到灯火通明。”这一席朴素真切、饱含真情的话语,让我印象深刻、肃然起敬。


前两年受疫情影响,排练的剧目鲜有机会登台面世,但老赵他们却不曾有一刻的怠慢。古典剧《安安送米》正在紧锣密鼓加紧排练中,演员们的一板一眼、一颦一笑,展示着专业与用心。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舞台上是要真功夫的,来不得半点虚假,反复斟酌与修稿,精益求精地幕后排练,只有戏剧人才能感受到其中滋味与不易。


话锋一转,老赵眼里闪过一丝落寞。近年来,随着社会文化多元化发展和外来文化冲击,秦腔剧团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干了大半辈子的秦腔事业,但一起奋斗了几十年的老同事,现在也都年纪偏大,秦腔艺术面临着断层和失传的危险,抢救秦腔艺术的任务迫在眉睫。


片刻的沉默,我不知道该说什么来安慰老赵。还好老赵脸庞上泛起了丝丝笑容。他满怀憧憬、充满希冀地又说道:不过不用担心,所有的秦腔艺术家们都正在孜孜奋斗,尽最大努力推动秦腔艺术的新时代繁荣发展。就黄陵戏曲来说,我觉得关键有三点,首先得过好人才关,人是发展的根本和动力,我们正在向上级提交方案,请省戏曲研究院委培部分青少年,补充戏剧新生力量,尽快弥补人才缺口。其次要用延安精神办好剧团,打造专属于黄陵的始祖轩辕剧目,多元融合风俗习惯、饮食文化、农产品和非物质文化等元素,不断提升文化实力和品牌,用实际行动守护好中华民族精神标志地这张文化名片。再就是推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深入挖掘创作更多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好作品,进一步增强秦腔的吸引力,让更多年轻人听得明白、看得透彻,让秦腔艺术之花常开长盛、惠泽百姓。


室外寒风凛冽,3个多小时的交谈,却感觉暖意融融、意犹未尽。老赵和他的团队,干的是平凡事业,过的是朴素人生,在秦腔艺术路上,一眨眼就是几十年,他们经历过风风雨雨,遇到过困难挫折,品味过酸甜苦辣,却为了挚爱的事业而无怨无悔、敬业奉献,就如寒冬里那株孤傲的腊梅,困境中不屈不挠、坚忍勇毅,又像一把熊熊燃烧的火炬,以汗水为油、以时间为芯,照亮着守护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前行之路,给人以温暖、光明和希望。


1698208891526048184.jpg


依依不舍告别。刚出门,马路上的行人车辆已穿梭来往、热闹非凡,几声清脆鸟鸣从空中划过,抬头眺望辽阔的天空,剧团小院正中心旗杆上的那面红旗迎风飘扬、分外鲜艳,情不自禁地喃喃自语,老赵啊,寒冬即将过去,欣欣向荣的春天必会很快来到!


(作者:梁萍)


责任编辑:林静

值班编辑:白雪 李宽

技术支持:李馨雨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