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延安精神 > 正文

【“我的延安情”征文】走,到延安去

来源:中华魂网 · 2023-11-29 18:47:21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延安,见证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共中央在延安13年的峥嵘岁月和建立的千秋伟业。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实践铸就了延安精神,现在或曾经战斗、工作、生活在延安,以及到访过延安的人们与之结下的深情,就是延安精神的实际传承。

一次延安行,一生延安情。《中华魂》杂志社、《中华魂》网举办“我的延安情”征文活动,旨在通过您讲述在延安经历的故事,让广大读者滋养初心、淬炼灵魂,从中汲取奋进的力量。——编者


(一)


图片


走在延安市宝塔山下的凤凰广场上,发现了一支长长的“队伍”。他们都是青年人的面孔,朝着不远处的宝塔行进。打头的是个女青年,她一只手高高扬起,仿佛在说:“我们到了!”另一只手握的,是一卷《新青年》。这群青年中,有穿长衫的,有穿西服的;有背着吉他的,有提着画板的;有手挽手的恋人,有背着书包的学生……哦!还有推着架子车、赶着毛驴接青年的陕北老乡哩!看得出来,青年们个个风尘仆仆,却又个个脸上挂着笑容。


他们是铜铸的群雕,他们就是抗日战争时期青年人奔赴延安的生动再现。走在这群和我同龄的青年中,我仿佛感受到了这群青年人的精气神,他们无声地发出一句呐喊:到延安去!


延安是革命圣地,新中国的摇篮。长征结束后,党中央落脚陕北,后进驻延安,领导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之后又从延安出发,到西柏坡、“进京赶考”,建立新中国。延川县的梁家河村是习近平总书记插队七年的地方。以《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为指引,对于我们青年人来说,怎样深刻理解“在困境中实现精神升华”?在什么样的地方过了什么样的生活才会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怎样从总书记的知青岁月中理解“自找苦吃”?这些问题,恐怕只有亲自踏上梁家河的土地,才能更深刻感悟。


忘记了是从哪本书第一次读到何其芳的文字:“打断骨头连着筋,扒了皮肉还有心,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要爬到延安城。”从此,延安十分令人向往,想去看一看革命圣地,想去走一走当年如此吸引青年人的延安城。


(二)


终于,“到延安去”的日子来了。在今年的建党节,我和我的同学们从成都奔赴延安,开展研学活动。此行,我们去了革命旧址,去了梁家河村,去了田间地头,还结识了延安老乡。我们从革命纪念馆里学党史,我们进入窑洞找马克思主义,我们从商业街、延安新区看新时代延安的发展,我们从行走的步履中感悟“精神家园”的美好。


到革命旧址去。


图片


从建党节当天开始,我们瞻仰了延安市区主要的革命旧址。刚进到中共中央西北局纪念馆,遇到了延安市小学生和老师。问明我们是大学生后,老师请党员同学为孩子们做分享。孩子们围着我,我给孩子们说,我们的党对少先队员、青年人都十分关爱。就在过去的儿童节,习爷爷还专程去到北京的小学和小朋友们共庆“六一”。我们从成都专门到革命圣地参观学习,而你们就生长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一定要学习革命先辈的英雄故事,用他们的事迹来激励自己好好学习,长大后为祖国、社会作贡献。


此后几天,我们瞻仰了延安革命纪念馆,参观了凤凰山、枣园、杨家岭、王家坪这4个延安时期的党中央驻地旧址,还寻访了清凉山、抗日军政大学、水草湾革命旧址……


延安革命纪念馆有一处地面上投影出“延安窑洞有马列”七个大字。走进革命旧址的窑洞里,整齐摆放着桌椅床铺,桌上还摆放着毛笔、书本,充满了生活气息。驻足观看物品,仿佛革命领袖和革命志士们刚出门,不久又要从窑洞来伏案办公。在大学的课堂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是大学生们的必修课,用心学用心悟,内心自然生发出对党的崇敬之情和精神力量。


到梁家河去。


来延安的途中,我的旅行箱里带着一册《中国共产党历史》,还带着一本《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知青井、村史馆、村委会、铁业社、沼气池旧址,书本里读到的故事和实景得到对照,就像书本里学习的党史和革命旧址对照一样,让人会心。


“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大学生们、青年党员们来梁家河,学一心为民,学坚守初心,学刻苦学习,学勇于创新,学实干,学吃苦,学乡土情怀……


到田间地头去。


来到延川县,去梁家河之外,我们还去了延川的田间地头。在延川县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里,在老乡的大棚里,在梁家河山上的苹果园里,处处体现着现代科技赋能农业。小到物理补虫的粘板,大到果园管理实行智能化控制的系统,先进的生产理念、设备、种植技术、种植方式,让我们大开眼界。这让我想到去年10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考察时所指出的,大力发展苹果种植业可谓天时地利人和,这是最好的、最合适的产业,大有前途。苹果,寄寓着延安农民的希望。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在和老乡的交谈中,在老乡家吃住的过程中,我认识到,和老乡们在一起,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在一起。大学生们走进农村,接地气、转作风、增感情、长见识,真的能从中收获很多。


(三)


诗人何其芳还曾描述:“延安的城门成天开着,成天有从各个方向走过来的青年,背着行李,燃烧着希望,走进这城门。学习,歌唱,过着紧张的快活的日子。”在革命和抗日时期,延安是中国的红都,青年人都到这儿来追寻理想。


为什么青年们“爬也要爬到延安城”?因为中国共产党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明确地举起了抗日救国的大旗,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利益,因为青年人知道,只有中国共产党在的陕北,才是一方净土。这就是党对青年的吸引力,这就是青年人心系家国、一心向党的真实写照。


当年,延安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据地,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心脏——当年的延安感召青年。


今天,载着大中小学生来延安研学的大巴车从未间断,延安的大门敞得更开了——今天的延安吸引青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农业发展需要更多科学的知识和先进的技术,新产业新经济需要更多敢闯会闯的青年,革命老区的振兴需要青年人书写青春答卷——今天的延安召唤青年。


2017年被招录为陕西省定向选调生的清华工学博士、现任延安市安塞区委副书记的李延武曾说:“延安是干事创业的热土。”在延安这片热土上,有展示圣地延安的新窗口延安新区,有吹响振兴号角的广大农村,都急需要青年来担当。“自找苦吃”,既是奉献自己,也是成就自己。


图片


青年朋友们,走,到延安去!过去和今天,延安淬炼青年,延安需要青年,延安成就青年!


(作者:马乐,系西南石油大学法学院学生)


值班编辑:白雪 李宽

技术支持:李馨雨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