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重温革命战争时期党中央在延安的峥嵘岁月,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宣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奋斗精神,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新的优异答卷的坚定信念。
历史是现实的基础和对未来的昭示。从2007年开始,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启动了“一史两志”工程,组织200余名专家学者历经近10年,基本完成了“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史”和“陕甘宁边区志”“延安地方志”大型系列史书编撰工作,解密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档案。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中华魂》网特推出“延安十三年·一史两志”专栏,敬请关注!
其他苏区的文化工作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苏区普遍重视开展文化工作,制定了促进文化发展的政策。1931年8月,湘鄂赣省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了《文化问题决议案》。1932年8月,湘赣省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文化工作决议案》,提出:“文化教育工作是负有铲除旧社会遗传下来的一切道德宗教风俗旧礼教等封建残余的重要作用,建设工农阶级的文化事业,使群众的知识增进,政治水平线提高,得以发动阶级斗争,坚强阶级意识,而巩固苏维埃政权的社会基础。”1933年3月,闽浙赣省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也通过了《文化工作决议案》。[1]这些文化决议案,不仅说明了地方苏维埃政府对文化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而且也体现了苏区注重通过政策法令推动革命文化教育工作的开展。
在西北,1934年7月中共陕甘边特委做出的《陕甘边特委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陕甘边区党的任务》中就明确指出“要扩大军队,必须巩固部队,巩固部队的办法除了加强党领导外,最主要的是加紧教育训练,今后各连队的政治人员,一方面按照政治课程去教育,另外必须组织列宁室、识字班、政治研究会等以提高战士的政治水平。”[2]为培训红军和地方干部,西北革命根据地办了“陕甘边区军政干部学校”。陕甘边根据地还在南梁等地区兴办了红色学校——列宁小学。
各地苏区戏剧和音乐工作。1927年11月,在彭湃支持下,海陆丰根据地的海丰县工农兵代表大会通过了“改良戏剧”决议案,对传统戏剧进行改革。土地革命时期,彭湃还创作了《起义歌》《分田歌》等。1930年,潮普惠县委、县苏维埃政府组织文艺工作者成立“赤花剧社”,排演了新剧《二七案》《广州暴动》等。各地苏区还创作了大量的革命歌曲,宣传革命。1930年,方志敏在赣东北创立了赣东北省苏维埃政府红色新戏团,1931年10月又成立了工农剧社,领导推动全省戏剧运动。方志敏还亲自出演了歌颂共产党和农民运动的多幕话剧《年关斗争》。
闽渐赣、鄂豫皖和西北等革命根据地出版了相当数量革命报刊,进行宣传。闽浙赣根据地创办了《突击》《工农报》《红色东北》,湘赣根据地创办了《湘赣红旗》和《红色湘赣》,琼崖根据地创办了《琼崖红旗》《红潮周报》《特委通讯》《工农兵》等报刊。广西右江革命根据地红七军出版了《右江日报》,红五军、红八军出版了《工农兵》报。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红三军团出版了《红旗》《苏维埃》(平江)、《新浏阳》与《红军日报》。红三军团攻下长沙后,于1930年7、8月在长沙创办了《红军日报》,它是红军报刊中第一张铅印对开大型日报,红三军团政治部主办。1934年,陕甘边苏维埃政府创办了机关报《红色西北》,1935年1月20日陕甘边特委在南梁创办了党内刊物《布尔塞维克的生活》。各地苏区出版政治读物,宣传革命思想。湘鄂赣苏区编印有《党内教育训练》《俄国国内战争缩印》等,闽西苏维埃政府编印了《红军军事概要》《土地问题讲授大纲》等。
注释:
[1]余伯流、何友良主编:《中国苏区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892页。
[2]《陕西革命历史文件汇集》(一九三三年四月——一九三六年 甲7),中央档案馆、陕西省档案馆1992年7月,第397页。
(选自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编撰的《文化工作史》)
值班编辑:白雪 李宽
技术支持:李馨雨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