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一史两志 > 正文

【延安十三年·一史两志】延安时期关于坚持抗日战争的持久战战略思想

来源:中华魂网 · 2024-03-20 11:51:51

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重温革命战争时期党中央在延安的峥嵘岁月,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宣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奋斗精神,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新的优异答卷的坚定信念。


历史是现实的基础和对未来的昭示。从2007年开始,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启动了“一史两志”工程,组织200余名专家学者历经近10年,基本完成了“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史”和“陕甘宁边区志”“延安地方志”大型系列史书编撰工作,解密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档案。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中华魂》网特推出“延安十三年·一史两志”专栏,敬请关注!


延安时期关于坚持抗日战争的持久战战略思想


延安时期,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等文章,对持久战战略进行了精辟的论述。朱德、周恩来等中共领导和军队将领对于抗日战争的战略问题也开展了深刻的论述,丰富抗战战略思想,对指导抗日战争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1)抗战时期周恩来的军事思想


1937年9月,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到山西,与阎锡山商谈八路军入晋后各种事务(活动地区、作战原则、指挥关系、补充计划等问题),提议合组第二战区战地总动员委员会,实施战争全部动员和组织游击战争。经过谈判,9月20日正式成立了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八路军进入山西以后,取得平型关、雁门关数次设伏、七亘两次设伏、广阳伏击战、神头岭伏击战、响堂铺伏击战、长乐急袭战、午城战役战斗等战斗的胜利,为抗战作出了贡献。但10月下旬以后,日军三面合围太原,中央军、阎锡山晋绥军节节败退,局势吃紧。11月8日,太原失守,此后临汾成为山西抗战的政治中心。这一阶段,周恩来多次给中共中央发电,坚决反对八路军主力退过黄河,主张就地广泛发展游击战争,训练干部等。在这种背景下,11月16日,周恩来在临汾各界群众大会上,发表了题为《目前抗战危机与坚持华北抗战的任务》的著名讲演。太原失守后,山西正面战场上对日作战基本结束,以八路军为主体的抗日游击战争全面展开。


1937年,周恩来从山西临汾向毛泽东、张闻天、朱德、彭德怀、任弼时发出了《反对妥协求和,坚持华北抗战》的电文,提出了反对妥协求和,坚持华北抗战,以此为一切动员的中心;强调游击抗战,争取和影响友军改造,一致行动;广泛发展游击战争,并训练干部,以坚持抗战;扩大红军,以增强主力的决定作用;放手收容溃兵散枪及资材;加强各军区的工作;实现地方政治民主化,以及于省区;实现党的战区政策,并组织民众,发动群众斗争;加强反汉奸的斗争的观点。[1]


1937年,周恩来在山西临汾群众大会上发表了演讲《目前抗战危机与坚持华北抗战的任务》。周恩来的报告,激起全场听众一阵又一阵的热烈掌声,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会后,群众自动集资将周恩来的讲话记录印发了数万份,广为散发。[2]这篇文章刊发在汉口《群众》周刊第一卷第二期上。所加的编者按语指出周恩来的讲话“对目前抗战有重大贡献”。该文分析了当时抗战形势及其危机,并指出这个危机的特点是政府军队抗战颇难为继而全民抗战犹未兴起的青黄不接,国内外调停的空气相当抬头。周恩来明确指出克服这一切危机就必须坚持抗战到底。“只有全民众起来抗战,抗战才能持久;只有坚持抗战,才能得到国际友邦的赞助,才能拒绝任何不利于我们的调停,才能最后战胜敌人。”他提出坚持抗战必须以坚持华北战争为中心,分析了华北抗战能持久的有利条件。他指出华北抗战之所以能持久,民众的条件是基本的,民众的反抗,是持久战的最主要的条件,人愈摧残,群众将愈觉醒起来,为民族的最后生存而奋斗。他指出八路军留在华北作战,为推动和领导华北持久抗战的重要因素。因为八路军是红军改编的,有着长期运动战及游击战的素养,八路军将要发挥在这方面的特长,来影响友军,来组织和领导广大民众齐来抗战。他提出民众武装已有了初步的发展是华北抗战能持久的有利条件,他还英明地指出晋冀察边的广大发展,将是我华北持久战的模范根据地。他提出的其他华北抗战能持久的有利条件还包括:敌人的兵力没有可能统治全华北,不仅是乡村占不了,城市也占据不了太多;在地形上,持久战也是可能的。因为敌人兵力的准备,只能适用于铁路公路线上,最不适应于山地,且不熟识中国内地道路。而山西全境、冀察西部、热冀边地,都是山地,最便于我军的活动、存在与扩大等。他提出在极困难的时候,将成为以游击战争为主体,来坚持华北抗战。“它的持久战,将影响和推动着全国抗战的开展,掩护全国新的军队的组织;全国抗战的开展,也正支持着它,同时也使着日本无法结束它的战争,而要影响着全世界援助中国抗战的运动。因此,这个游击战将有胜利的前途。它要在持久战中,壮大自己,武装人民,恢复许多城镇,破坏敌人交通,消灭部分敌人,最后得到全国生力军的参加,可以转到胜利的反攻,收复失地,驱逐日寇帝国主义出中国!”


周恩来还提出了实现华北持久战的任务:第一,军队的改造。改造旧军,成立新军。改造军队,是在改造他的组织制度,其组织必须适合山地运动战和游击战;必须建立政治工作制度,提倡自觉纪律,保障部队与人民的密切关系;必须改善部队生活,政治生活要平等,连队经济要公开;“部队的指挥要给以独断专行的权力,要使其能独立作战,分区活动,不怕留在敌人背后,不怕被敌人切断”;战略战术要改变;要建立各部队的后方等。第二,开放政权。应该以真自治来发动民众,开放政权。它在制度上,应该是民主政治,应该团结全华北的抗日人民,不论何党何派何军,均应容纳他们的代表,来共同担当国事,主持救亡大计;在组织上,应该从县区上施行地方自治自给;在政策上,应实行抗日的纲领。提议应该根据共产党提出的十大纲领来实施战区的救亡政策。第三,开放民运。要宣传民众,发动民众,组织民众,武装民众,起来共同担当华北的持久游击战。应向民众作广泛深入的抗日宣传;将广大民众组织到工会、商会、农会和学生会中,吸引他们到政治团体中来;要发动民众为保护其自身利益而斗争,并联系到民族利益上来;组织他们在武装训练之中,引导其参加人民自卫队、游击队、义勇军,并吸引到部队中来。第四,肃清汉奸。坚持反对投降主义、失败主义及特殊化的倾向。反对汉奸,团结华北人民、军队,影响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坚持华北持久战争,而取得最后胜利。[3]


周恩来对新四军的组建与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起了重要的历史作用。1938年9月到11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了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为了在新四军中全面认真贯彻执行六届六中全会精神,1939年2、3月间,周恩来以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以及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的身份,到皖南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视察工作。周恩来全面传达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中央关于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指示,论述统一战线的性质、特点、形式、原则、方法及发展前途。当时八路军已拥有10多个抗日根据地,兵力也得到很大增加,而新四军各支队集中后,滞留皖南,影响了其迅速发展。3月,周恩来在这里作了关于当时的形势和新四军任务的报告,讲了当时形势与新四军的环境;新四军的发展与困难的克服;新四军的战略、方针和任务。后来,讲话摘要以《目前形势和新四军的任务》为题目收入《周恩来选集》。周恩来从敌方、我方、国际三个方面,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和新四军所处的环境。指明了特殊环境下新四军发展的有利条件,提出我们愈向敌人的后方,愈能够得到发展的机会;愈深入到民众中间,愈能够创造根据地;愈坚持,愈能够影响全国全世界等。他明确了坚持游击战争,坚持统一战线,坚持强大自己,坚持深入群众,坚持帮助友党友军是克服困难的基本条件和基本方针。周恩来还提出了新四军在江南敌后地区确定发展方向的三个原则是那个地方空虚,就向那个地方发展;那个地方危险,就到那个地方去创造新的活动地区;那个地方只有敌人伪军,友党友军较不注意没有去活动,我们就向那里发展。他明确指出游击战仍然是新四军主要的作战方针,并提出要适合地区特点,对游击战术有新的发展,新的研究,新的发扬,要更加灵活、机动,出没无常,变化无穷。关于新四军的建军工作,周恩来指出要以强大为原则,第一要精,第二要发展。干部在强大新四军上有决定意义,要很好地培养和教育干部;要重视战斗动作的教育,特别是夜战、白刃战,要学习跳跃、游泳,要研究爆炸的方法,学习爬城,在游击战中把体育运动提倡起来。要以政治工作保证建军工作的完成,巩固党对新四军的领导,保持并发挥我们的优良传统。对敌人的政治经济斗争方面,周恩来提出要尽量摧毁敌伪政权;保障恢复我抗日政权;用一切方法动摇敌军军心,使他们部队里面反战情绪高涨,不愿意打仗,到最后五分钟不拚命;瓦解伪军;利用维持会、伪军等做内线,为我们侦察敌情,通报消息,将来时机成熟可以里应外合;彻底破坏敌人的交通要道;爆炸敌人的矿山、工厂;封锁敌人的商业;我们地区不使用敌人发行的伪币;研究在游击战中加强我自身经济力量;组织民众,训练民众,提高民众文化程度、政治认识,以加强地方自治的能力;发展地方自卫武装;争取青帮、大刀会群众;适当地改善民生;坚决肃清汉奸。在伪军伪政府中是有两面派的,我们做这个工作的时候,要注意策略;加强宣传工作,尽量地宣传我们胜利消息,驳斥敌人欺骗宣传;在大城市中建立秘密的工作。[4]


经过同新四军主要负责人反复研究,周恩来提出新四军今后的发展方针是“向北发展,向东作战,巩固现在阵地”[5](1940年1月19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在致项英并东南局的电报中明确将此方针概括为“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6]这一方针完全符合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也符合新四军的实际情况,因而得到新四军很多干部的赞同。陈毅、粟裕等对这个方针积极执行,率部东进北上,大胆开展苏南、苏北和皖东敌后抗战,使新四军得到了迅速发展。周恩来卓有成效的工作,正确解决了新四军今后的作战任务、作战方针和发展方向等重大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叶挺与项英之间的关系,促进了新四军军部领导的团结,对以后新四军的发展壮大起了重要作用。[7]


(2)朱德的持久战战略思想


朱德强调坚持持久战战略和游击战战术军事思想,为抗战胜利提供了正确军事指导。1937年8月的洛川会议上,朱德阐述了八路军应尽早开赴华北并在华北坚持持久抗战的思想。他指出,我们不能速决,希望持久战。要把八路军作战的“中心摆在支持华北”,“重心争取在太行山及其以东”。军事上是发动广大游击战争。朱德还在具体分析日军和八路军各自优势的基础上,得出八路军一定能够在华北坚持抗战的结论。他的论述和主张,既有党内共识,也有独立见解,这些有益的探讨,对洛川会议确定中国共产党正确的持久战战略方针和作出相应的战略部署,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8]


1943年7月5日,延安《解放日报》刊登了朱德为纪念抗战六周年而写的文章《我们有办法坚持到胜利》,全文共四部分。朱德指出三四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不能得到任何方面补充,无弹药、无粮饷、无医药、无被服的数十万大军,在最困难的环境中苦战数年应该说是奇迹。这支军队通过坚持敌后六年抗战,保存了主要根据地与军队精锐,给敌寇以更多打击,更好地建设根据地,锻炼出坚不可摧的抗日军队,保证胜利。朱德具体论述坚持敌后抗战的方针,克服困难的方法——实行精简政策,实行分散游击的战术,对付敌人的“囚笼”政策;密切联系群众,积极而灵活地打击敌人,粉碎敌之“维持”政策,对付敌人的“蚕食”政策;军民密切合作,广泛组织民兵、武装工作队,采取更彻底的坚壁清野,对付敌人的“三光”政策;加强根据地经济建设与生产运动,自力更生,克服无饷无弹无衣无药等困难。他阐述了克服困难坚持敌后抗战的原因,他认为第一,下定了决心。为了民族、国家、生存,宁死不屈,坚持到底;第二,坚持进步。坚决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彻底实施民主政治;第三,自己动手。依赖军民一心,发动生产运动,提高生产,改善人民生活。军队实行爱民,人民实行拥军;第四,实行精简。党政军机关和民众团体中一律实行精简;第五,依靠群众。


这一时期,论述持久战战略的著述还有,彭德怀的《争取持久抗战胜利的先决问题》《我们怎样坚持华北六年的抗战》等,陈毅的《四年抗战与新四军现状》《新四军在华中》等等。


注释:

[1]《反对妥协求和,坚持华北抗战》,《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12月第1版。

[2]谷峰:《抗战初期周恩来在山西的72天(下)》,《文史月刊》2004年11期。

[3]《目前抗战危机与坚持华北抗战的任务》,《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12月第1版。

[4]《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12月第1版。

[5]《周恩来传》,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42页。

[6]《新四军》(文献)第1册,解放军出版社1994年版,第141页。

[7]刘金菊:《周恩来对新四军组建与发展的历史贡献》,《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02期。

[8]张东明:《朱德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贡献》,《党史文汇》2015年10期。


(选自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编撰的《文化工作史》)

值班编辑:白雪 李宽

技术支持:李馨雨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