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一史两志 > 正文

【延安十三年·一史两志】延安时期《新华日报》的出版

来源:中华魂网 · 2024-04-21 11:58:28

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重温革命战争时期党中央在延安的峥嵘岁月,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宣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奋斗精神,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新的优异答卷的坚定信念。


历史是现实的基础和对未来的昭示。从2007年开始,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启动了“一史两志”工程,组织200余名专家学者历经近10年,基本完成了“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史”和“陕甘宁边区志”“延安地方志”大型系列史书编撰工作,解密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档案。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中华魂》网特推出“延安十三年·一史两志”专栏,敬请关注!


延安时期《新华日报》的出版


中共中央高度关注在国民党统治区开展新闻宣传,在大后方创办报刊是中共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上海失陷前有53种小刊物,其中有49种是在中共影响下创刊的。1938年春武汉的刊物中有49种是在中共领导或影响下创刊的。此外广州、长沙、重庆、成都、西安等地还有许多在中国共产党影响之下出版的刊物杂志。[1]中共中央直接领导创办的《新华日报》是中共在大后方最具有影响力的报纸,在中共所领导的大后方文化和新闻报刊事业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1938年1月11日,《新华日报》正式在武汉创刊,它是中国共产党第一张向全国公开发行的中共中央机关报。同年10月25日报社迁重庆出版,潘梓年任社长。该报主要栏目有专论、国际述评、经济述评、时事问答、编余杂谈等。《新华日报》发刊词说:“本报愿在争取民族生存独立的伟大的战斗中作一个鼓励前进的号角。为完成这个神圣的使命,本报愿为前方将士在浴血的苦斗中,一切可歌可泣的伟大的史迹之忠实的报导者记载者;本报愿为一切受残暴的寇贼蹂躏践踏的同胞之痛苦的呼吁者描述第六章新闻报刊广播工作者;本报愿为后方民众支持抗战参加抗战之鼓动者倡导者。……本报愿与全国一切志切救国的抗日的战士与同道,互相勉励,手携手地共同为驱逐日寇争取抗战最后胜利而奋斗。”[2]《新华日报》在重庆一直坚持到1947年2月28日封闭,在出版9年的时间,发行量曾达到5万份。


该报纸1938年2月到4月和1939年12月到1940年1月经过了两次改版。1942年,《新华日报》也进行了革新,9月18日《新华日报》实行正式改版。通过这次革新它在办报思想、特点和风格上基本定型,发行扩大、读者联系加强。该报陆续出版过《妇女之路》《青年生活》《团结》《文艺之页》《科学专页》《日本研究》《戏剧研究》《时代音乐》《木刻阵线》等专页,这些专页每周一次,轮流出版,保持第四版天天有一种专页出版。改版当天,该报在第四版增加了《新华副刊》。《新华日报》所出的副刊,颇有特色,深受读者欢迎。


《新华日报》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的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人民军队的成就,进行了争取民主抗战的活动。它发表了《汪精卫叛国》《卖国贼不容逍遥法外》《对寇奸的一个严重打击》等反汪社论几十篇,对于打击汉奸,鼓舞士气产生了重要的作用。《新华日报》经常发表民主人士的文章,为民主党派和各界知名人士提供一个比较自由的讲坛。郭沫若、冯玉祥、茅盾、柳亚子、沈钧儒、黄炎培、邓初民、陶行知、张西曼、胡厥文、胡子昂等政治家、学者、教授和社会活动家,经常为此报撰稿。《新华日报》与《群众》周刊上,先后刊登郭沫若各种稿件302篇(包括政论、杂感、诗歌、戏剧、小说、散文、日记97节、书信、题词、访问记和学术论文等)。[3]《新华日报》始终面向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提出“为人民讲话,让人民自己讲话,讲人民自己的话”的宣传方针,反映劳动群众和下层公教人员的悲惨境遇和他们反抗压迫的正义斗争。对于《新华日报》所做的贡献,毛泽东给予了高度评价,称《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以外的又一个方面军,即“新华军”。


周恩来十分关心《新华日报》。周恩来在《新华日报》创办之前(1938年1月9日)就为其亲笔题词:“坚持长期抗战,争取最后胜利”。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以后,《新华日报》由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周恩来兼任该报的董事长,与南方局副书记董必武直接领导该报的工作。1942年底在周恩来指示下《新华日报》开设了“国际述评”专栏,由乔冠华主笔。周恩来经常为《新华日报》撰写社论、评论和专论,武汉时期写过8篇,仅1941年就写了10篇之多,阐述党的政策、方针和任务等。周恩来对记者很关心,“每逢记者外出采访,他总要找来亲自谈话,帮助记者作充分的思想准备,甚至提供具体线索,交代采访方法和途径。使在他领导下的所有记者都得到了很大教益”。[4]


《新华日报》还出版了华北版等不同地方版本。1939年元旦《新华日报》(华北版)于山西沁县正式创刊,创刊时为四开四版,隔日刊。华北分馆创办初期,由杨尚昆、彭德怀、左权、陆定一、傅钟、李大章、何云、陈克寒组成的党报委员会负责领导,社长、总编辑为何云。报纸一出版,发行量就达两万份,两年后发行量达5万余份。这份报纸主要有社论、要闻、华北新闻、敌后方通讯、华北战况、战地通讯、华北捷报、华中通讯、华东通讯、半月军事动态、领导人文章等。1943年10月1日《新华日报》(华北版)改为《新华日报》(太行版),归中央太行分局领导,该报发行范围基本上以晋察冀地区为主,遍及华北各抗日根据地,常年发行量为3万份。该报编辑出版时间为4年零9个月,每期编辑出版两万字,共编号出版846号。


中共中央关心《新华日报》《群众》,指导它们开展工作。1939年5月17日,做出了《关于交涉<新华日报>继续单独出版给南方局的指示》。明确指出国民党取消新华日报出版,采取各报联合出版的办法,是对中国共产党政治宣传和政治影响的一个大打击。指出了南方局在没有征求中央书记处意见情况下即同意停版,实属政治上一大疏忽。这个《指示》提议中共中央南方局公开向国民党说明新华日报是代表共产党的言论机关,与其他报纸不同,坚持新华日报继续单独出版的权利。《指示》还要求南方局在《新华日报》暂未恢复出版期间,充实和扩大中共中央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的理论刊物《群众》杂志。要登载新华专论等论文,系统的刊载中共及八路军、新四军、各抗日根据地通讯和消息,尽量翻印和发行《新中华报》。另外《指示》还要求南方局将与国民党当局交涉《新华日报》继续单独出版的情形,随时电告中共中央。


1943年11月22日,中宣部发出关于《新华日报》《群众》杂志的工作问题致董必武电,对《新华日报》和《群众》杂志工作进行了指导。中宣部指出在大后方思想斗争的中心任务不是党的自我批评,而是反对大资产阶级反动派,要求《新华日报》《群众》在政治上着重宣传德国、日本和他们附庸国家法西斯的反动,宣传苏联与欧美人民及进步人士反对法西斯的斗争与言论,宣传边区、华北、华中的战争与生产,宣传孙中山的进步。中宣部要求《新华日报》《群众》在思想上宣传唯物论、唯物史观和为群众服务的人生观,要求他们根据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学风党风文风》《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等文件精神,联系中外现实和青年立身处世问题,撰写通俗文化文章等。中宣部指出中共领导的报纸必须是群众性的,这是其与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原则区别,要求《新华日报》刊登更多地反映群众生活,适应群众日常需要,群众完成的文章,使人民感觉到这究竟是自己的报纸。


对国际形势的宣传是宣传战线的重要工作,中共中央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适时指导宣传方针。1940年8月,中共中央书记处做出了《关于目前国际形势与我党的宣传方针》,分析了法国投降后,德意与英美两个阵线在日本政局内部的生死斗争,与近卫登台以后对于中国的危险;分析英国在近卫上台后,对日对华政策的改变,得出重新开放滇缅公路很有可能的结论;指出了“在法国投降后虽然美国还没有参战,但对抗德意日阵线的主要领导者,已经不是邱吉尔,而是罗斯福了”。中央要求新闻宣传部门“要把一般地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政策与外交政策区别开来”,不要在英美改变对日对华政策后(即在放弃远东慕尼黑政策后)去反对利用英美的外交。提出《新华日报》要在有关外交政策问题上,及内政改革问题上,应该与各中间派报纸某些正确观点,取统一战线态度,不采对立态度,以便有力打击投降派。[5]


注释:

[1]见张希贤著:《延安文化探考》,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97页。

[2]何守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主要革命报刊简介》。

[3]廖永祥、陶月初:《从<新华日报>、<群众>周刊看抗战时期的郭沫若》。

[4] 陆诒:《周恩来领导我们办<新华日报>》,《抗战时期西南的文化事业》,成都出版社1990年12月版,第352页。

[5]参见《中共中央书记处关于目前国际形势与我党的宣传方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编《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

(选自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编撰的《文化工作史》)

值班编辑:白雪 李宽

技术支持:李馨雨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