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一史两志 > 正文

【延安十三年·一史两志】延安时期《解放》周刊的出版工作

来源:中华魂网 · 2024-04-29 21:35:33

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重温革命战争时期党中央在延安的峥嵘岁月,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宣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奋斗精神,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新的优异答卷的坚定信念。


历史是现实的基础和对未来的昭示。从2007年开始,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启动了“一史两志”工程,组织200余名专家学者历经近10年,基本完成了“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史”和“陕甘宁边区志”“延安地方志”大型系列史书编撰工作,解密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档案。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中华魂》网特推出“延安十三年·一史两志”专栏,敬请关注!


延安时期《解放》周刊的出版工作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重视期刊工作,领导出版了《解放》周刊、《共产党人》《群众》《八路军军政杂志》《中国青年》《中国工人》《中国妇女》《中国文化》《大众习作》等一大批杂志,有力促进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巩固和发展。


1937年1月,中共中央从保安迁到延安后,决定由张闻天、秦邦宪、周恩来、何克全等人组成中央党报委员会。廖承志任秘书,主持日常工作,负责筹备出版党中央政治理论刊物——《解放》周刊。1937年4月24日,《解放》周刊在延安创刊,该刊主编张闻天,编辑包括吴亮平(吴黎平)、廖承志、徐冰、李初黎、吴冷西、杨松、陈伯达、胡乔木、蒋南翔、赵毅敏等人。《解放》周刊是一本16开铅印杂志,后改为半月刊,每期24页以上。《解放》从第16期起,改封面为报头,因此人们习惯把《解放》周刊叫“解放报”。《解放》周刊第21期上刊登《本刊征求五万基本订户》的启事,提出“多订购一份解放报,多增加一分救国的力量!多介绍一份解放报,多充实一分抗战的影响”。《解放日报》出版后,1941年8月31日《解放》出至第134期后停刊。


延安出版的《解放》曾设有《时事短评》《论著》《翻译》《学习指导》《理论增刊》《社论》《党的教育》《研究》等栏目。作为中央机关刊物,《解放》发表了许多中共中央领导人的论述,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张闻天、陈云、任弼时、彭德怀、林伯渠、董必武、杨尚昆、贺龙、李富春和邓小平等都在该刊物上发表过文章。1938年11月25日延安出版的《解放》第57期上分别以《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问题》《战争和战略问题》为题发表了毛泽东1938年11月6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六届中央委员会扩大的第六次全体会议上所作报告内容。发表的毛泽东文章还包括《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进攻的方针办法与前途》《论持久战》《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新民主主义论》《五四运动》等。《解放》上还发表了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张闻天的《论青年修养》,陈云的《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等文章。据统计,《解放》曾经先后发表过毛泽东的二十篇论著和谈话;周恩来的十篇论著;朱德的九篇论著。[1]《解放》周刊上还发表了大量介绍边区政治民主建设、文化建设、经济建设成果等方面的文章,如1937年10月30日发表了《边区各乡各区人民政府选举运动的总结》,1940年4月20日发表了《陕甘宁边区民主政治的特点及其在乡的具体实施》等文章。


延安时期作家在《解放》上发表了大量文章。《解放》创刊号上刊载了丁玲短篇小说《一颗未出膛的枪弹》,5至9期连载了丁玲短篇小说《东村事件》。《解放》周刊1卷3期发表了丁玲撰写的通讯《文艺在苏区》,称文艺“如同苏区的戏剧运动一样,就是大众化,普遍化,深入群众,虽不高深,却为大众所喜。”《解放》周刊1卷7期发表了成仿吾的诗《爱国犯》。《解放》周刊是文化理论类文章发表的重要阵地,1937年11月李初犁的《十年来新文化运动的检讨》发表在《解放》1卷24期上。


延安出版的《解放》杂志传播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救国、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民主主义的主张和政策等,影响大,发行量大,曾在西安、上海、南京、山西等地设立销售网点,在大后方翻印发行,影响广泛。到1938年春,该刊就发行到3万多份,对指导抗战、加强共产党建设和根据地建设都发挥过重要作用,1941年8月31日,《解放》周刊出至第134 期后停刊。


注释:

[1]常紫钟、林理明:《延安时代新文化出版史》,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9页。


(选自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编撰的《文化工作史》)

值班编辑:白雪 李宽

技术支持:李馨雨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