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一史两志 > 正文

【延安十三年·一史两志】延安时期《中国文化》的出版工作

来源:中华魂网 · 2024-05-05 15:18:01

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重温革命战争时期党中央在延安的峥嵘岁月,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宣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奋斗精神,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新的优异答卷的坚定信念。

历史是现实的基础和对未来的昭示。从2007年开始,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启动了“一史两志”工程,组织200余名专家学者历经近10年,基本完成了“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史”和“陕甘宁边区志”“延安地方志”大型系列史书编撰工作,解密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档案。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中华魂》网特推出“延安十三年·一史两志”专栏,敬请关注!


延安时期《中国文化》的出版工作


1940年2月15日,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在延安创办了《中国文化》。它是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的机关刊物,16开,铅印用油光纸印刷。《中国文化》由毛泽东题写刊名,艾思奇任主编《中国文化》于1941年8月停刊,共出版15期。15期共发表文章143篇,约140多万字,作者四、五十位,产生很大影响。艾思奇、周扬、丁玲、张仲实、范文澜、萧三组成了《中国文化》的编委会,艾思奇任主编。《中国文化》创刊号上发表了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当时的标题是《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毛泽东指出:“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我想,这可以算作《中国文化》出版的态度。”


《中国文化》是一本文化类综合性学术刊物,内容包括政治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经济、文字学、考古学等诸多方面设有“研究”、“短评”、“杂论”、“哲学讲座”、“创作”、“读书随笔”等栏目。《中国文化》刊登了不少社会科学方面的文章,发表了许多有价值的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论文。该刊第二期分别发表了张闻天和艾思奇在边区文协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抗战以来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运动与今后任务》与《抗战中的陕甘宁边区文化运动》。《中国文化》还刊登了杨松的报告《关于马列主义中国化的问题》,萧向荣的报告《八路军的文化教育工作》,罗迈(李维汉)关于战时干部问题的报告。《中国文化》还刊出了《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宣言》《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简章》和师田手的《记边区文协代表大会》。


关于文学艺术形式方面文章,《中国文化》刊登的有陈伯达的《关于文艺民族形式的论争》、周扬的《关于<水浒传>部利用旧形式的长篇小说》《对旧形式的利用在文学上的一个看法》、茅盾的《论如何学习文学的民族形式》《旧形式、民间形式与民族形式》、郭沫若《“民族形式”商兑》、王实味《文艺民族形式问题上的旧错误与新偏向》。该刊所登载的文艺方面文章还包括欧阳山的《抗战以来的中国小说》、李伯钊的《敌后文艺运动概况》、胡蛮的《抗战以来的美术运动》、张庚的《剧运的一些成绩和几个问题》等。


关于马克思主义和哲学方面的文章,《中国文化》刊登的有张仲实撰写的《怎样研究〈资本论〉》《列宁的著作遗产》、杨松的《列宁论中国》、萧三的《列宁论文化与艺术》、艾思奇的《论中国特殊性》、《抗战以来几种重要哲学思想的述评》、和培元的《论新哲学的特性与新哲学的中国化》《逻辑史鸟瞰》等。关于历史文化方面,《中国文化》刊登的有范文澜的《中国经学史的演变》,叶蠖生的《抗战以来的历史学》《在青铜时代的埃及社会》,尹达的《中华民族及其文化之起源》《龙山文化与仰韶文化之分析》《关于殷商社会性质争论中的几个问题》,谢华的《略论殷代奴隶制度》,周立波的《湘西苗民的过去和风俗》,等等。经济学方面的文章刊登了王学文撰写的《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特点》等。《中国文化》还发表了吴玉章等关于新文字运动的文章,冼星海、柯仲平关于中国民歌的文章,胡蛮等关于中国美术的文章,另外该刊还发表了茅盾、何其芳、丁玲、沙汀、刘白羽,陈荒煤、艾青等人的小说、诗歌和文学评论等。



(选自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编撰的《文化工作史》)


值班编辑:白雪 李宽

技术支持:李馨雨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