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一史两志 > 正文

【延安十三年·一史两志】延安时期东北解放区的文化工作:三、东北解放区的戏剧事业

来源:中华魂 · 2025-03-26 13:04:06

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重温革命战争时期党中央在延安的峥嵘岁月,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宣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奋斗精神,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新的优异答卷的坚定信念。

历史是现实的基础和对未来的昭示。从2007年开始,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启动了“一史两志”工程,组织200余名专家学者历经近10年,基本完成了“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史”和“陕甘宁边区志”“延安地方志”大型系列史书编撰工作,解密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档案。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中华魂》网特推出“延安十三年·一史两志”专栏,敬请关注!


延安时期东北解放区的文化工作:三、东北解放区的戏剧事业


抗日战争胜利后,延安和其他抗日根据地的大批文艺工作者来到东北解放区,成立了东北鲁艺、东北文工团(一团和二团)、鸭绿江文工团、白山文工团等文艺团体,开展文艺创作和演出工作。1946年秋,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到达东北,并在佳木斯更名为东北大学鲁迅文学艺术学院。另外,还以鲁迅艺术学院干部为基础组建了东北文工一团,以延安的青年艺术剧院干部为基础组建了东北文工二团。东北解放区还以延安美术工作者和来自其他根据地工作者一起组建了东北画报社。文艺工作者不仅为东北带来了在其他根据地流行的《白毛女》《兄妹开荒》《血泪仇》等节目,而且利用东北二人转的艺术特点,创作了一批具有浓郁东北风格的秧歌剧,如《光荣灯》(村长给军属送光荣灯),《全家光荣》《东北风》《光荣参军》《翻身五更》《生产记》《二流子转变》《李小二参军》《土地还家》《小放哨》等。

东北解放区的文艺团体开展了大量的文化宣传工作。东北文工一团在沈阳演出了《东北人民大翻身》等节目,在大连演出了《黄河大合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日出》和小话剧《把眼光放远一点》《粮食》等节目。东北文工团、鲁迅文学艺术学院和松江军区文工团在哈尔滨联合演出了歌剧《白毛女》。鲁艺文工小组致力于文艺人才的培养,在齐齐哈尔成立了“星期天教师文艺研究班”,并组织合唱队,成立齐齐哈尔文工团等。鲁艺利用平剧进行宣传,创作了平剧《两个胡子》,受到群众欢迎。东北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关注东北民间艺术资源,对其进行调查研究,奇明、李曦、刘炽、关立人等人和鲁艺戏剧研究室等单位收集了东北民间音乐和戏曲,如《二人转音乐》《洛子音乐》《影戏音乐》《说唱音乐》和《东北民间戏剧二人转》《秧歌戏》等。这些专业文艺工作者还帮助开展群众文艺创作工作,大连船厂、哈尔滨电器厂等地的工人、农民和其他群众创作了《二毛立功》《不泄气》《革命到底》《金不换》《红花还得绿叶扶》《王家大院》等戏剧剧目。[1]

东北文工团还开展了秧歌剧的创作和演出,创编了《东北大秧歌》剧,在各地演出。东北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创作,王大化、颜一烟一起创作了东北第一个秧歌剧《东北人民大翻身》,该剧经《东北日报》复刊登载后,为各地广泛演出,产生轰动效应。此后,他们还将秦腔戏《血泪仇》改编成为了三幕十三场的东北秧歌剧。王大化还创作了反映东北老人掩护抗联战士的戏剧《祖国的土地》。为了配合东北解放战争的开展,文艺工作者创作了一系列宣传参军内容的秧歌剧,如鲁绩创作了《送郎参军》,罗伯忠创作了《参军》,杨少林、陈清璋创作了《捎信》等。文艺工作者还创作了一批歌颂慰劳军队内容的秧歌剧,如李之华创作的《光荣灯》,罗立韵、于永宽创作的《姑嫂劳军》《三姊妹劳军》,鲁艺文工团创作了《劳军鞋》等;创作了一批歌颂军民互助的秧歌剧,如杨尉、胡爱创作了《接担架》,胡零创作了《收割》等;反映东北解放区建设和社会变革的秧歌剧,如《送公粮》《夫妇订生产计划》《二流子转变》和宣传农村新妇女形象的《杨小林》等;反映新生活,歌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秧歌剧,如《争年画》《翻身年》《欢天喜地》《打年纸》等;反映土地改革内容的秧歌剧,如《农会为人民》和合江鲁艺文工团创作的《定大法》等;反映惩处奸恶的秧歌剧,如《挖坏根》《揭底》《买不动》《自卫队捉胡子》等。这一阶段军队文艺工作者创作了众多反映部队生活的秧歌剧,如《夜创阎王殿》《争取勇猛班》《从攻击到攻击》《我们的医院》《荣誉》《一个解放战士》等。[2]

文艺工作者创作演出了丰富的歌剧和话剧等其他剧种剧目。1946年,哈尔滨军工文工团上演了歌剧《新仇旧恨》(该剧载于1946年7月24日的《东北日报》)。这一期间,东北解放区创作的主要歌剧还有反映拥军内容的三场歌剧《拥军碗》(《东北文艺》第2卷2期上刊载),描写东北解放战争内容的四场歌剧《人民的英雄》(《东北文艺》第2卷1期刊载)和描写农村阶级斗争的歌剧《火》(《东北日报》1947年12月18日刊载)。这个阶段,东北鲁艺创作了描写东北土改前后生活状况的大型歌剧《永安屯翻身》。此后,东北解放区还创作了《二毛立功》《立功》《两个时代的师徒》《两兄弟》等歌剧。话剧方面,李之华创作了三幕话剧《血债》和独幕话剧《反“翻把”斗争》,陈其通创作了多幕话剧《炮弹》,他们均属于东北解放区著名剧目。此外,文艺工作者还创作了《红旗歌》《牢笼计》《解放前后》《刘桂兰捉奸》等话剧。为配合土改工作,1946年创作了描写地主盘剥农民的新京剧《九件衣》。

说唱艺术很受东北群众欢迎,为更好利用这种形式,文艺工作者创作了一批新的说唱艺术作品。东北书店出版了曲艺作家陶钝的长篇说唱《杨桂香鼓词》。东北书店还出版了作家李季描写破除迷信故事的中篇鼓词《卜掌村演艺》(1947年出版),出版了由赵树理同名小说改编的鼓词《小二黑结婚》(1948年出版,蔡文博改编)。这个阶段创作的鼓词还有中篇鼓词《晴天传》(刘品男创作),短篇大鼓《活捉谢文东》(于永宽创作)等。

为推动东北戏剧艺术的发展,东北书店出版了一大批戏剧图书,其中包括1946年出版的秦腔剧本《血泪仇》《大家喜欢》,平剧剧本《三打祝家庄》,秧歌剧本《买不动》,话剧剧本《抓壮丁》等;1947年出版的秧歌剧剧本包括《两个胡子》(胡零创作)、《参军真光荣》(鲁亚男创作)、《挖坏根》(颜一烟创作)、《如此“正统军”》(颜一烟创作)、《农家乐》(颜一烟创作)、《参军保家》(李牧创作)、《李二小参军》(萧汀创作)、《陕北秧歌剧选》(苏一平编)、《秧歌剧选集》(1—3集,张庚编)和《土地还家》《小放哨》《动员起来》,话剧剧本包括《反翻把斗争》《军民一家》(颜一烟创作)、《一切为了前线》(贾霁创作)、《神兵》(贾霁创作)、《一家人》(孔厥编);平剧剧本包括《红娘子》(张东川改编);说唱艺术剧本包括《鲁勇大摆地雷阵》(邵子楠创作的评书)、《平妖记》(评书)、《东北大鼓》《刘巧团员》(韩起祥的陕北说书)、《火牛阵》(陶钝的话本小说)、《国事痛》(杨勇的话本小说)、《梁千金》(刘林创作的大鼓)、《诉苦》(金汤创作的大鼓);歌曲包括《黄河大合唱》(冼星海)、《自卫歌声》(任虹)、《人民一定能战胜》(安波)、《受苦人翻身大联唱》(骆文)和《新儿童歌集》《青年文娱手册》《青年歌声》等;1948年出版的秧歌剧剧本包括《安家生产》(刘莎创作)、《保饭碗》(季万创作)、《老耿敢队》(平章、景兰创作)、《谁养活谁》(宋兴中、刘维忠创作)、《保江山》(颜一烟创作)和《永安屯翻身》《老母鸡》《拥军碗》《一朵红花》《夜创阎王殿》;话剧剧本包括《取长补短》(孙序创作)、《阵地》(黎阳创作)和《王家大院》;歌剧剧本包括《火》(胡零创作)、《为谁打天下》;说唱艺术的剧本包括《打完老蒋再回家》(刘林创作大鼓)、《皇甫其建》(王乃堂创作)和《小二黑结婚》;歌曲包括《翻身歌唱》(金汤创作的民歌)《小学音乐手册》《中国民歌选》等。[3]

东北的广播电台工作。东北解放区高度关注电台的工作,在接受、改造原日伪电台的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到1946年6月沈阳、哈尔滨、大连、长春、吉林、安东、齐齐哈尔、承德、延吉、通化、鞍山、抚顺12座电台,已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始播音。从1946年5月到1947年5月,由于采取了战略防御方针,一些广播电台主动进行了战略转移,只有东北新华广播电台(先后在佳木斯和哈尔滨)、西满台(位于齐齐哈尔)、大连台、安东台、延吉台5座广播电台能够坚持正常播音。随着东北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东北解放区各级广播电台逐渐正常播音。东北解放区广播电台影响较大,尤其是东北新华广播电台,拥有3000瓦输出功率的发射设备,东北国民党统治区和京津冀地区均能够收听到其广播的节目。东北新华广播电台创办了《东北新闻》《对野战军广播》《对国民党军广播》等节目。东北解放区的广播电台主要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播报解放战争胜利消息,传播东北区剿匪、土地改革、各项建设等信息。东北解放区党、政、军许多重要领导和一些重要人物到东北新华广播电台进行了广播讲话,提高了宣传效果。东北解放区广播宣传,一方面在帮助解放区干部群众了解国内外形势、解放战争进展情况和中共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对国民党军官兵宣传工作,产生了瓦解其军心的作用。[4]

东北解放区的新华社工作。1946年初,延安《解放日报》社和新华社派往东北的人员等各方力量,在吉林龙海组建了新华社东北总分社。此后新华社又在南满、北满、西满建立了分支机构和电讯联络处。1946年5月,总分社搬到了哈尔滨开展工作。新华社东北总分社和各分支机构不仅向新华社总社发东北地区军事斗争、政权建设等方面的新闻、报道,向《东北日报》等传媒提供其每日的广播稿,并能独立抄手外国主要通讯社新闻,向有关方面提供参考资料。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展了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中国共产党人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味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如毛泽东所说:“一句话,我们中国共产党要建立一个新中国。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这就是我们在文化领域中的目的。”[5]中共中央在延安时期,正值抗日战争期间,抗日救亡的使命要求中国共产党更好发挥文化在民族战争中的作用,开展新文化工作。中国共产党人领导汇聚在陕甘宁边区等根据地和全国其他地区的,自五四运动后产生的完全崭新的文化生力军,开展了大量的文化工作。他们的文化工作涉及领域广泛,成就卓著,取得了丰富经验。其文化工作模式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文化工作产生了不容低估的影响。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重大成就,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政策,知识分子政策,建设根据地、解放区文化的种种举措,发展社会科学、文学艺术、新闻传播、社会教育等做法和成果等,在中国共产党文化工作历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宝贵财富,值得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研究、学习与传承。


注释:

[1]弘弢:《生气勃勃丰富多彩——解放战争时期东北解放区的文艺工作》,《党史纵横》1997年第8期。

[2]任惜时:《东北解放区的新秧歌剧创作》,《辽宁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总第131期。

[3] 耿英:《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战斗文艺——东北解放区的戏剧与曲艺》,《党史纵横》1991年第1期。

[4]戈福录:《关东民声新天地——东北解放区新闻工作概述》,《党史纵横》1996年第6期。

[5]《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663页。

(选自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编撰的《文化工作史》)

 

值班编辑:白  雪、显  洋

技术支持:李馨雨、刘彤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