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重温革命战争时期党中央在延安的峥嵘岁月,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宣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奋斗精神,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新的优异答卷的坚定信念。
历史是现实的基础和对未来的昭示。从2007年开始,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启动了“一史两志”工程,组织200余名专家学者历经近10年,基本完成了“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史”和“陕甘宁边区志”“延安地方志”大型系列史书编撰工作,解密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档案。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中华魂》网特推出“延安十三年·一史两志”专栏,敬请关注!
延安时期教育工作史:前言(二)
党中央在延安13年期间,教育事业得到了空前发展,实现了多项史无前例的伟大创举,谱写了中国教育史上的新篇章。党中央在延安13年的教育工作可以概括为四个阶段:(1)国难教育阶段(1935-1937)。1935年中共中央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后,文化教育界明确提出了“国难教育”的口号。1936年2月21日,在陕北,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发出了《关于召集全国抗日救国代表大会通电》;6月1日,为代表大会拟定的《抗日救国初步政治纲领》中明确规定推行国难教育;1937年7月又作出了具体规定:“实行国难教育,推广免费义务教育,普遍的设立日校、夜校及补习学校,进行消灭文盲运动,改善教职员待遇。”[1]从党中央进入陕北起,就开展了国难教育,虽然时间不长,但仍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国防教育阶段(1937-1940)。国防教育的实质就是抗日教育。1937年8月,中共中央通过了著名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其中第八条明确指出:“抗日的教育政策:改变教育的旧制度、旧课程,实行以抗日救国为目标的新制度、新课程”。[2]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边区政府制定了《边区国防教育的方针与实施办法》。国防教育的方针可以概括为三点:第一,教育为长期抗战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第二,为争取抗战胜利,建立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培养有民族意识、有胜利信心、有知识技能的抗日国民和抗日干部;第三,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原则下,建立教育界的统一战线,动员广大群众,参加抗战建国工作。其实,国防教育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中。
(3)生产(经济)教育和整风教育阶段(1940-1945)。从1939年起,蒋介石开始消极抗战,积极反共,从1939年到1943年,掀起了三次反共高潮,对陕甘宁边区进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叫嚷一斤棉花、一尺布也不准进入边区,既妄想以武力消灭我们,又妄想困死、饿死我们。在这种情况下,各级各类学校按照中央和边区政府的号召和要求,积极投身到大生产运动中去,同时,这一时期党的整风运动实质上就是一次深刻的整风教育。之所以把这一阶段单列作为生产教育和整风教育阶段,一方面是在中国教育史上,还没有任何一个时期像这一阶段这样,特别突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另一方面,是与党中央的中心工作相对应的。
(4)战时(解放战争时期)教育阶段(1945-1948)。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内阶级矛盾再次成为主要矛盾,中国革命进入了解放战争时期。教育工作必然要围绕这一时期的中心任务而展开。在此之前,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中国国民文化和国民教育的宗旨,应当是新民主主义的;就是说,中国应当建立自己的民族的、科学的、人民大众的新文化和新教育。”[3]在整个解放战争时期,随着战争形势的变化,党的教育工作经历了巩固整风教育成果(解放战争初期)、战时教育的提出与实施、接管、改造旧学校与教育正规化(解放战争后期)等阶段。
注释:
[1]1937年7月6日《新中华报》。
[2]《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356页。
[3]《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1083页。
(来源:选自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编撰的《文化工作史》)
值班编辑:白 雪、显 洋
技术支持:李馨雨、刘彤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