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重温革命战争时期党中央在延安的峥嵘岁月,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宣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奋斗精神,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新的优异答卷的坚定信念。
历史是现实的基础和对未来的昭示。从2007年开始,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启动了“一史两志”工程,组织200余名专家学者历经近10年,基本完成了“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史”和“陕甘宁边区志”“延安地方志”大型系列史书编撰工作,解密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档案。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中华魂》网特推出“延安十三年·一史两志”专栏,敬请关注!
中国共产党自建立时起就十分重视教育工作
(一)党的性质决定了党必须重视教育特别是劳动群众教育
首先,党的性质决定了工人阶级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政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党的这一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领导者、主力军就是工人阶级。然而,由于中国共产党是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础上产生的,所以,直到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工人阶级还很年轻,许多工人从前还是小生产者,很多来自破产农民和城镇游民,缺乏阶级的自觉。原来在他们中间只有行会、帮会和秘密结社,后来又有过一些由流氓或雇主把持的只是挂了招牌的“工会”组织。
在五四运动中,勇敢地出现在斗争先头的是青年学生,他们起了先锋作用。然而,在运动的后期,中国工人阶级则以自己特有的组织性、纪律性和坚定的革命精神,义无反顾地成了运动的主力军。“中国工人阶级的政治罢工开始于这一次,后来中国工人阶级能发展自己阶级的独立力量与独立斗争,显然的此次罢工有很大的影响”。[1]也正是在这次伟大的运动中,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成员(多为先进知识分子和学生运动领袖),亲眼看到了工人阶级在斗争中表现出来的伟大力量,“五四”运动中有一部分学生领袖,就是从这里出发‘往民间去’,跑到工人中去办工人学校,去办工会。[2]这就是说,我们党的组织者、领导者,一方面已经清楚地看到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另一方面也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工人阶级还是一支年轻的队伍,还必须经过学习、教育才能组织起来。所以,为了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启发他们的阶级觉悟,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创办了一批专门供工人阅读的刊物,如上海有《劳动界》、北京有《劳动音》和《工人月刊》、济南有《济南劳动月刊》;同时,还创办了各种形式的工人学校,其中最有名的有北京小组邓中夏等在长辛店创办的劳动补习学校、上海小组李启汉等在沪西开办的劳动补习学校。开办学校,是党对工人“工作的入手方法,借此以接近群众,目的在于组织工会”。[3]
其次,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的首要原则。中国的先进分子一开始就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单纯的学理来探讨,而是把它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加以接受的。尽管理论准备并不充分,他们一旦学得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以此为指导,积极地投身到群众斗争中去。在李大钊的推动下,1920年初,北京的一些革命分子曾到人力车工人居住区调查他们悲惨的生活状况。邓中夏等还到长辛店向工人作革命宣传,开始同工人建立联系。注意同实际结合,同群众结合,这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一开始就具有的特点和优点。[4]马克思主义早期的传播,主要还只是限于少数知识分子范围。然而,在党的早期组织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建立后,使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与中国工人运动紧密结合起来,从此以后,促使这种结合就成了党组织的主要任务和工作。
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从产生之时起,自身的性质就决定了必须重视教育工作,特别是对劳动群众的教育工作。
注释:
[1]《邓中夏文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30页。转引自: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13页。
[2]同上,第431页。转引自: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13页。
[3]同上,第436页。转引自: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24-25页。
[4]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18页。
(来源:选自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编撰的《文化工作史》)
值班编辑:白 雪、显 洋
技术支持:李馨雨、刘彤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