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重温革命战争时期党中央在延安的峥嵘岁月,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宣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奋斗精神,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新的优异答卷的坚定信念。
历史是现实的基础和对未来的昭示。从2007年开始,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启动了“一史两志”工程,组织200余名专家学者历经近10年,基本完成了“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史”和“陕甘宁边区志”“延安地方志”大型系列史书编撰工作,解密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档案。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中华魂》网特推出“延安十三年·一史两志”专栏,敬请关注!
中国共产党自建立时起就十分重视教育工作
(三)中国共产党建立初期的教育工作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始终把工人群众的教育、农民群众的教育以及干部的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在历次党的代表大会上,针对当时的情况都提出教育问题。1922年7月,中共二大提出“改良工人待遇”、“保护女工和童工”、“废除一切束缚女子的法律,女子在政治上、经济上、社会上、教育上,一律享受平等的权利”,“改良教育制度,实行教育普及”。[1]同年5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教育运动的新民主主义案》中,明确提出要开展“青年工人和农民特殊教育运动”,提出“工人愈无知,资本家便愈容易加以掠夺和压迫,我们务必将这可怕的情形,唤起青年工人为争取教育权而奋斗,并努力从事识字教育和阶级斗争的教育运动,普遍地启发一般青年工人的阶级觉悟与斗争能力。”“至于农村对青年农民尤应努力作特殊的教育运动”。在具体教育方式上,突出的特点是:大力开展工人运动,在社会运动中组织工人学习,在斗争实践中提高工人觉悟。
这一时期,在工人运动中除了北京长辛店等地铁路工人运动外,主要的是江西安源路矿工人的罢工运动。安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的策源地和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主要爆发地之一。这里是罗霄山脉北段的一个古老的矿区。1898年3月,汉阳铁厂督办盛宣怀在这里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萍乡煤矿,并于次年1月动工兴建专运煤的株萍铁路,合称安源路矿。安源路矿工人阶级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重压迫,从诞生之日起,便不断地进行反抗斗争,表现了中华民族不甘屈辱、不畏强暴的崇高气节和中国工人阶级的优秀品格。1921年刘少奇、李立三等中国共产党人来安源做发动工人的工作。他们首先启发工人阶级的觉悟;1922年1月,组织了“路矿工人补习学校”,该校不收学费,只根据个人的经济能力,出一点笔墨纸张费。上白班工人夜读,夜班工人日读,最初60多人,按程度分为两组,学校自编教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启迪工人,发展党的组织。通过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教育,启发了工人群众的阶级觉悟,激发了他们的革命精神,培养了骨干,仅4个多月,就把工人组织起来了。随着罢工斗争的胜利,补习学校扩大到200多人。到1923年1月,补习学校发展为3个分校,学员就更多了。在办工人补习学校的同时,还办了国民学校,它是路矿工人的子弟学校。国民学校到1923年也扩大为3个学校,初小四年制,可收部分工人子女免费入学。
在革命教育中,随着工人群众中涌现出大批的先进分子,不少人成为干部,领导工人运动,这就自然地出现了干部教育问题。也就是从这时起,我们党开创了坚持干部教育的先河。在干部教育方式上,主要是两种形式:一是鼓励和要求干部自学,即一面工作,一面学习,许多人是白天工作,晚上学习。由于这些人有高度的革命性和主动性,学习效果是很好的。二是成立干部学校。这些学校,有些是中国共产党办的;有些是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合办的,具有统一战线性质。这些学校和旧的大学不同,学员首先是要革命的,入学主要不是凭一次的考试,而是根据他们实际的文化和政治水平作为取舍的标准。课程的设施,根据革命的需要,既有马克思主义及其他革命理论,又有各门科学和实际应用的知识;既注重课堂的教学,又注重实际的操练;既注重书本知识,又注重中国社会的实际问题,特别是农村各阶级的关系。学校毕业的学员绝大部分都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有的深入农村,发动农民群众;有的参加部队,进行武装斗争。他们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不少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在当时影响比较大的干部学校有:
湖南自修大学。该校是毛泽东、何叔衡、易礼容等利用湖南长沙船山学社的社址和经费,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一所最早的干部学校。1921年8月创立,1922年12月,李达应聘任学长,开始录取学员。毛泽东本人和校内工作人员,当初也是学员。该校在《组织大纲》中规定,“暂设文、法两科”,文科设有:中国文学、西洋文学、英文、心理学、伦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历史学、地理学、新闻学、哲学;法科设有:法律学、政治学、经济学。每人选其中一个科目。此外,还注意劳动教育,强调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学校有自己独特的教育制度与学习方法,注重学员自学,反对教员单纯的灌注方式。湖南自修大学为党培养了很多优秀干部,如何叔衡、毛泽东、夏曦、夏明翰、郭亮等。该校于1923年11月由于当局派驻军,强行关闭。接着,党在长沙开办了湘江学校,自修大学的许多学员转入这个学校。平民女校。该校是1921年12月由中国共产党人在上海创办的一所培养妇女干部的学校。学员大部分是在新思潮影响下的进步青年妇女。教员有陈独秀、沈泽民、沈雁冰、邵力子、李达、陈望道等人。刘少奇曾到校指导学员学习并作讲演。
上海大学。该校于1922年10月成立,校长于右任。1923年,邓中夏、瞿秋白先后到校任领导职务。学校成立评议委员会(后称行政委员会)处理全校重大事务,委员中有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国民党右派等。学员开始有160人,后增至300人,最后达800人。学校设社会学系、中国文学系、美术系和英国文学系,另设中学部和俄文班。学校曾有许多无产阶级革命家和著名学者任教,如邓中夏、瞿秋白、蔡和森、恽代英、张太雷、沈雁冰、肖楚女、陈望道、杨贤江、邵力子等。1927年4月,国民党军队进驻学校。同年5月,学校被国民党政府封闭。
黄埔军官学校。1924年国共合作后,为组织、培养革命军人,在广州黄埔创办军官学校。1923年底和1924年初,国民党内决定由廖仲恺、蒋介石等筹办,并有共产党人参加领导。1924年5月,学校正式成立。孙中山任学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仿苏联红军的建军原则,设党代表、政治部。周恩来1925年担任政治部主任。1927年4月蒋介石叛变革命,学校改变性质,成为破坏国共合作、反对革命的工具。
农民运动讲习所。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从1924年7月到1926年9月,党在广州举办了一至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一至五届培养广东、广西、湖南等8省农民运动干部;第六届学员是来自全国26个省(区)的农民运动干部。1927年3月到6月,党在武昌举办了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为湘鄂赣等17个省培养了800多名农民运动干部。此外,这一时期其他许多地方也办了农民运动讲习所或农民运动讲习班。
劳动学院。该学院是中华全国总工会和省港罢工委员会为广东、香港各工会开设的培养工人运动干部的学校。1926年5月成立,院长为邓中夏,刘少奇、肖楚女等担任教授。
注释:
[1]解放军政治学院编:《中共党史参考资料》(二),第492页。转引自:编篆出版委员会《中国教育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教育》小卷,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993页。
(来源:选自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编撰的《文化工作史》)
值班编辑:白 雪、显 洋
技术支持:李馨雨、刘彤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