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一史两志 > 正文

【延安十三年·一史两志】土地革命时期党的教育工作:(一)土地革命时期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 1.革命根据地教育的创建阶段(1927.10~1931.11)

来源:中华魂 · 2025-04-25 11:31:02

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重温革命战争时期党中央在延安的峥嵘岁月,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宣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奋斗精神,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新的优异答卷的坚定信念。

历史是现实的基础和对未来的昭示。从2007年开始,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启动了“一史两志”工程,组织200余名专家学者历经近10年,基本完成了“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史”和“陕甘宁边区志”“延安地方志”大型系列史书编撰工作,解密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档案。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中华魂》网特推出“延安十三年·一史两志”专栏,敬请关注!


土地革命时期党的教育工作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革命由高潮转入低潮。但是低潮只是暂时的。随着“八七会议”、“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爆发,到1927年10月,毛泽东将红旗插上了井冈山,开始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拉开了土地革命的序幕,至1930年夏已建立了大小十五块革命根据地[1]。在党的历史上,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时起,到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止,这一段称为“土地革命时期”。这一时期党的教育工作与革命斗争一样,虽然经历了艰难和曲折,但仍然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揭开了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崭新的一页。

(一)土地革命时期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

土地革命时期历时十年,革命根据地的教育与革命斗争一样,经历了创建、发展和艰苦坚持三个阶段。

1.革命根据地教育的创建阶段(1927.10~1931.11)

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有前有后,时间有长有短,情况不同。但其共同特点都是在紧张的战争环境中和激烈的群众运动中进行的。这一时期整个革命斗争的形势是:根据地刚建立,政权有待巩固;战事频繁,斗争激烈,群众工作的任务还很繁重。在这一大背景下,党领导教育工作的突出特点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教育发轫于红军中对士兵的教育,后来才发展起各级各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的发展过程中,首先举办的是红军中各种干部学校以及训练班,其次才是以扫盲为中心的工农业余教育和开展普及教育中的小学教育。即是说,革命根据地教育的创始,最早应该溯源于红军教育。因为中国的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在开辟革命根据地的时候,红军决不是单纯地打仗的,它除了打仗消灭敌人军事力量之外,还要负担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以至于建立共产党的组织等重大的任务。红军在执行这些任务的同时,也执行了教育的任务。农村革命根据地教育的创办和发展,首先应该归功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由于红军担负着如此重大的任务,党就创立了红军教育。毛泽东1929年12月给红军第四军第九次党的代表大会写的决议,是红军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识字教育的指针。红军中积累起来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是极为宝贵的,它是后来干部教育和国民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方法的重要来源。红军中创造的识字教育经验,也为后来工农业余教育的识字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经验和学习的范例。红军教育是一个伟大的创举。[2]

第二,社会教育的中心内容是为土地改革服务。革命战争是人民的战争,全靠人民来支持。所以,党和军队除打仗外,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用各种办法来提高劳动人民的民族觉悟、阶级觉悟和文化水平,动员他们来参加和支持革命战争。围绕党的中心任务,这一时期社会教育的中心内容是土地革命政策的教育与宣传。因为在当时,土地革命的教育是最实际的教育。随着土地革命运动的深入,逐步向农民进行政治教育与阶级教育。

第三,教育形式灵活、短快、多样。无论是红军教育还是社会群众教育,在教育形式上,主要是即人即事的教育和训练班的教育,还采取作报告、上政治课、早晚点名讲话、工作总结、个别谈话、举行各种纪念会和追悼会以及开展各种游艺活动等。这个时期,学校教育很少,主要是办训练班。训练班时间长短因环境而定,有的三、五天,有的一星期或十多天。这种训练班对于推动工作的开展和干部群众思想觉悟的提高,起到了立竿见影的作用。甚至当时国民党的报纸也不得不承认共产党“教育群众方法可学,不识字的农民,他们都能讲得出很多道理。”[3]

第四,普通教育开始起步。由于革命根据地才刚刚建立,加之不稳固,战事频发,各根据地的普通教育发展不一。开始创办起来的小学,要求在办学思想上坚持学与用紧密结合、课堂教学与社会活动密切结合的原则,坚持教学的政治性与实际性,并组织党员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支援前线工作和土地革命斗争。不过,除个别根据地外,这个时期各根据地的小学还没有大规模地发展起来,而且小学的管理体制、修业年限、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师的聘用和待遇都没有统一的规定。

第五,各根据地从斗争实际出发,制定各自的教育方针和政策。例如1930年7月,闽西苏维埃政府文化部教育计划委员会提出了以下的教育方针:(一)养成在革命环境中所需要的革命工作的干部人才;(二)社会教育,普通而深入地提高群众的阶级觉悟、政治水平、文化程度;(三)儿童教育:(甲)采取强迫性的教育,凡6岁至11岁的儿童有必须受小学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乙)施教方针,以养成智力和劳力作均衡之发展的原则,并与劳动统一的教育之前途。[4]其它苏区制定的教育方针尽管表述形式不尽一致,但内容都是在强调教育要为革命的政治服务,教育要与劳动结合起来,要使劳动群众成为受教育的主体。由此可见,苏区的教育和国民党统治区的教育是有本质不同的。


注释:

[1]何沁等编《中共党史讲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年第1版,第75页。

[2]董纯才《学习老解放区教育经验的体会》,《教育研究》1982年第5期。

[3]《中国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上),第355页。转引自:编篆出版委员会《中国教育大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教育》下卷,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996页。

[4]《闽西苏区教育资料选编》,1986年8月内部出版,第36页。转引自:编篆出版委员会《中国教育大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教育》下卷,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996页。

(来源:选自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编撰的《文化工作史》) 

值班编辑:白  雪、显  洋

技术支持:李馨雨、刘彤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