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一史两志 > 正文

【延安十三年·一史两志】土地革命时期党的教育工作:(二)土地革命时期教育工作的主要成就及历史贡献 1.空前广泛多样化的教育形式

来源:中华魂 · 2025-05-12 11:00:21

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重温革命战争时期党中央在延安的峥嵘岁月,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宣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奋斗精神,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新的优异答卷的坚定信念。

历史是现实的基础和对未来的昭示。从2007年开始,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启动了“一史两志”工程,组织200余名专家学者历经近10年,基本完成了“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史”和“陕甘宁边区志”“延安地方志”大型系列史书编撰工作,解密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档案。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中华魂》网特推出“延安十三年·一史两志”专栏,敬请关注!


土地革命时期党的教育工作(二)土地革命时期教育工作的主要成就及历史贡献


土地革命时期革命根据地的教育,在根据地内改变了旧中国教育的性质,开拓了一条符合战争年代要求的教育新路,为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历史经验。它的突出成就和贡献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空前广泛多样化的教育形式


先辈们在回忆这一时期党的工作时很有感慨:不了解或不大了解苏区的人们,认为苏区就是打仗,就是斗争,谈不上什么教育工作,其实不然,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土地革命时期整个苏区就是一所大学校。[1]这主要体现在“五个多”:一是参加学习的人数多,空前广泛;二是创造性地兴办的各种学校多;三是教育形式多(多种多样);四是识字班里女子多;五是教学联系实际多。从红军战士到干部,从军队干部到地方干部,从儿童到青年,从青年到成年,甚至老年,从男人到女人,几乎都参加学习。在苏区到处是识字班、识字组、夜校、半日校、问字所、俱乐部、识字牌等等,还根据工作的需要与可能,办了各种类型的学校。苏区教育突出的优点就是教育和实际联系,和革命斗争结合,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方法。可以说,当时苏区的教育是在整个黑暗的中国里的一盏教育明灯,它吸引着革命根据地内外工农劳动群众及其子女。


苏区当时处于分割的状态,遍布全国十多个省区。因此,从整个苏区来看,学校没有统一完整的统计数字,但从部分苏区统计数字,我们可以看到成绩是很大的。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报告》里,毛泽东说:“根据江西、福建、粤赣三省的统计,在2932个乡中,有列宁小学3052所,学生89710人。有补习夜校6462所,学生94517人,有识字组(此项只算到江西、粤赣两省,福建未计)32388组,组员155371人,有俱乐部1656个,工作员49668人。”[2]29这是中央苏区一部分的统计。鄂豫皖苏区商城县全县127个乡中,共办列宁模范学校14所,有学生2100人;列宁小学60所,有学生3600人;各种识字班(包括妇女识字班、成人识字班、读书班、夜校等)360处,参加学习的工农群众有3800多人。[3]


苏区社会教育也没有完整的统计数字,但仅就下列地区的社会教育状况,也可以说明它成绩斐然。闽西苏区上杭县才溪区扫盲工作进展很快,至1934年1月,全区8782人,除小孩外,有6400余人。其中能看《斗争》的约有8~9%,能看《红色中华》报与写浅显白话信的约有6%,能看路条与打条子的约有8%,能识50字至100字的约占30%,能检查普通的路条,妇女占30%,估计不识字的只有10%。在文化十分落后的地区,不长的时间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实在是不容易的。苏区为了提高妇女的政治文化水平,在各种群众学习组织如识字班、半日学校、夜校都注意吸收妇女参加。例如兴国夜校学生15740人中,男子4988人,占31%;女子10752人,占69%。兴国识字组组员22519人,男子9000人,占40%;女子13519人,占60%。[4]在兴国等地,妇女从文盲中得到了初步的解放。因此妇女活动十分积极活跃。妇女不但自己受教育,而且已在主办教育,许多妇女担任小学与夜校的校长或担任教育委员会与识字运动委员会的委员。


上面的统计材料,从一个重要方面说明了苏区群众教育发展的情况。这在国民党统治区,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不可能出现的。在国民党统治区纵有少数热心群众教育的教育家,也只能办少数学校,或者在若干地方做一些普及群众教育的工作,而要广泛的普及群众教育,提高群众的文化教育程度是根本办不到的。


注释:



[1]参见:编篆出版委员会《中国教育大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教育》下卷,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999页。

[2]《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一),第18、28页。转引自:编篆出版委员会《中国教育大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教育》下卷,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999页。

[3]参见《鄂豫皖苏区教育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年3月版,第162~163页。转引自:编篆出版委员会《中国教育大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教育》下卷,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000页。

[4]编篆出版委员会《中国教育大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教育》下卷,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999页。

(来源:选自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编撰的《文化工作史》) 

值班编辑:白  雪、显  洋

技术支持:李馨雨、刘彤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