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一史两志 > 正文

【延安十三年·一史两志】延安时期生产(经济)教育和整风教育阶段(1940~1945): (五)边区教育工作的整风与改革 1.边区各级学校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的表现

来源:中华魂 · 2025-07-22 13:09:51

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重温革命战争时期党中央在延安的峥嵘岁月,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宣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奋斗精神,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新的优异答卷的坚定信念。

历史是现实的基础和对未来的昭示。从2007年开始,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启动了“一史两志”工程,组织200余名专家学者历经近10年,基本完成了“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史”和“陕甘宁边区志”“延安地方志”大型系列史书编撰工作,解密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档案。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中华魂》网特推出“延安十三年·一史两志”专栏,敬请关注!


延安时期生产(经济)教育和整风教育阶段(1940~1945)

(五)边区教育工作的整风与改革

1.边区各级学校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的表现

抗战以来,边区的干部教育和中小学教育,在规模上较前有了很大发展,但在领导思想和实际工作中,曾经有一个时期,特别是在1940年以来受到脱离实际的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倾向的严重妨害,首先从干部教育中明显地反映出来。其次是主观主义、教条主义思想,对中小学教育也造成了严重影响。在中等教育方面,1942年8月,边区教育厅重订颁布的《陕甘宁边区暂行中学规程草案》和《陕甘宁边区暂行师范学校规程草案》,有严重脱离边区实际的倾向。在小学教育方面,1939年8月边区教育厅公布的《陕甘宁边区小学规程》,是在前一年提出边区普遍实行免费的义务教育后,为提高小学教育质量而制订的。但在指导思想上也未能估计到当时边区正处于紧张抗战和经济文化落后的情况,而提出了过高的要求。边区各级学校存在的种种问题,充分说明,中央决定及毛泽东整顿三风报告所指出和要解决的问题,是完全切中边区教育工作中实际存在的要害间题。

2.贯彻中央“四·三”[1]决定,延安高等干部学校开展办学方向的大讨论

1942年开始,延安教育系统特别是高等干部学校,开展整顿三风。中央宣传部发出“四·三”决定后,边区教育厅和延安各高等干部学校学习整风文件,领会其精神和实质,逐步联系实际,批判教条主义。延安几所大学特别是鲁迅艺术文学院、自然科学院和行政学院,提出理论与应用(实际)的问题,教育为现在与将来、为边区与全国的问题,以及提高与普及的关系问题,等等,进行争论。这些问题的中心是学风问题,即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问题,而要解决学风问题,从根本上还得解决为谁服务的立场问题。

3.贯彻西北局高干会“整学”指示,确定中等教育改革的基本原则

1942年4月以后,边区各中学、师范学校的教职员,先后开展了整风文件的学习,在深刻领会和掌握文件精神与实质的基础上,按照整顿三风的要求,逐步联系学校教育工作实际,整顿学校工作。整风学习中,各中等学校从领导思想、教育工作、干部工作和行政管理的具体情况出发,比较深刻地检讨了学风、党风、文风上存在的各种问题,特别是反省了教条主义错误。经过1943年前半年的中等学校整学会议与后半年中等学校整风运动,使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受到了批评。在此基础上,制定了进行中等教育改革应采取的七项原则。

4.小学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整风改革

陕甘宁边区教育整风,到1944年初,已经显示出来许多新的景象。小学教育在1943年以县为单位举行的小学教职员集体整风后,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特别是延安市郊区的杨家湾、裴庄、磨家湾,按照民办公助政策办起来三所民办小学,成为教育战线上的新事物,对改革边区小学教育和社会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

整风运动的实质就是一次普遍深刻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教育运动,也是一次伟大的思想革命;其宗旨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达到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团结同志的目的;其方法是认真学习整风文件,紧密联系实际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找出发生错误的原因,定出改正的办法。延安整风运动使广大党员和干部从教条主义思想的枷锁中解放出来,使领导机关和广大党员进一步掌握了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正确方法,帮助大量的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党员改造了世界观和思想作风,大大地提高了全党的思想理论水平。这次整风运动有效地保证了党的政治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在各个方面的顺利贯彻,使党能够领导解放区军民战胜抗日时期的严重困难,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总之,整风运动使全党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为中国革命的彻底胜利打下了坚实的政治、思想和组织基础。


注释:

[1]指1942年4月3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布的《关于在延安讨论中央决定及毛泽东同志整顿三风报告的决定》。

(来源:选自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编撰的《文化工作史》) 

值班编辑:白    雪、显   洋

技术支持:李馨雨、颜楚凌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