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一史两志 > 正文

【延安十三年·一史两志】战时(解放战争时期)教育阶段 (1945~1948)

来源:中华魂 · 2025-07-28 11:40:42

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重温革命战争时期党中央在延安的峥嵘岁月,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宣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奋斗精神,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新的优异答卷的坚定信念。

历史是现实的基础和对未来的昭示。从2007年开始,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启动了“一史两志”工程,组织200余名专家学者历经近10年,基本完成了“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史”和“陕甘宁边区志”“延安地方志”大型系列史书编撰工作,解密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档案。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中华魂》网特推出“延安十三年·一史两志”专栏,敬请关注!


战时(解放战争时期)教育阶段(1945~1948)


1945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内阶级矛盾再次成为主要矛盾,中国革命进入了解放战争时期。粉碎国民党的内战、独裁和卖国政策,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成为独立、统一、民主、富强的新中国,成为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当时面临的战略任务。教育工作必然要围绕这一时期的中心任务而展开。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在党的“七大”会上毛泽东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明确提出了抗日战争胜利后我们党的教育方针:“中国国民文化和国民教育的宗旨,应当是新民主主义的;就是说,中国应当建立自己的民族的、科学的、人民大众的新文化和新教育。”[1]为了贯彻党的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特别是解放战争时期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各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政府也实行了一系列新的教育政策,如教育为解放战争服务的政策,教育为土地改革服务的政策,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政策,接管与改造旧学校的政策,以及团结、教育、任用知识分子的政策等,相应制订发布了一系列新的《方案》、《意见》、《办法》、《指示》等等。各级学校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然而,复杂而又特殊的历史条件决定了教育工作的方向与政策,在整个解放战争时期,我们党的教育工作也是随着战争形势的变化以及国内阶级力量和阶级关系的变化,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注释:

[1]《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1083页。

(来源:选自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编撰的《文化工作史》) 

值班编辑:白    雪、显   洋

技术支持:李馨雨、颜楚凌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