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一史两志 > 正文

【延安十三年·一史两志】战时(解放战争时期)教育阶段 (1945~1948):(一)解放战争初期:巩固整风教育成果

来源:中华魂 · 2025-07-30 11:31:19

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重温革命战争时期党中央在延安的峥嵘岁月,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宣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奋斗精神,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新的优异答卷的坚定信念。

历史是现实的基础和对未来的昭示。从2007年开始,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启动了“一史两志”工程,组织200余名专家学者历经近10年,基本完成了“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史”和“陕甘宁边区志”“延安地方志”大型系列史书编撰工作,解密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档案。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中华魂》网特推出“延安十三年·一史两志”专栏,敬请关注!


战时(解放战争时期)教育阶段(1945~1948)

(一)解放战争初期:巩固整风教育成果

抗战结束初期,国共两党通过重庆谈判,达成了“双十协定”,召开了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和平建国纲领,国家一度出现了和平、民主发展的趋向。于是各解放区在总结和推广整风运动以来教育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确定了培养和平建设人才的目标。所以,解放战争初期党中央关于教育工作的主导思想是:巩固整风教育成果,适当调整教育资源,逐步使教育正规化。

1、关于教育资源的调整。抗战胜利后,为了适应全国形势迅速发展的需要,中央对延安革命根据地的教育资源进行了适当调整,使边区的教育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具体措施为:将设在绥德的抗大总校和陇东的抗大七分校迅速结束,全体学生和工作人员开赴华北和东北参加工作;将延安大学的鲁迅艺术学院、自然科学院、行政学院的大部分师生也迁往华北和东北(1945年11月中旬);八路军医科大学也于1946年3月迁往张家口。这样,延安革命根据地的知识分子特别是外来知识分子的人数就大大减少,延安大学也就成为陕甘宁边区唯一的一所高等学校,边区政府根据新的形势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对延安大学的办学方针、组织机构、院系设置、培养目标等进行了重新调整。

2.巩固整风教育成果,使解放区的教育逐步正规化。在中小学教育方面,这一时期主要是巩固整风教育成果,逐步使各解放区的教育正规化。抗日战争结束后,国共两党和平谈判期间,人们以为从此中国就走上了和平民主的新阶段,因而各解放区先后提出了实行教育正规化的问题。即;要制定统一的、正规的教育制度;要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在重视政治思想教育的同时,加强文化课的教学。为此,各解放区对各类学校的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苏皖边区政府在1946年3月召开的宣教大会上指出:“如果联合政府正式成立,和平民主确有保证,全国性的教育方针和学制之规定,确能从全国人民的利益出发,那我们在总的方面,应该适应全国性的规定,在具体的办法上,必须贯彻地方自治原则,适应解放区的进步条件和实际情况。”[1]这就是说,苏皖边区已把教育正规化摆上了议事日程。

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1946年1月24日至2月12日在延安召开了中等教育工作会议,边区七个中等学校的校长、教导主任等参加了会议。会议认为,文教大会后,中等教育注意了教学与边区实际相结合,这是好的,但有的把实际理解得太狭隘,忽视了学习必要的基础知识,制订的课程教学大纲,有些规定太广泛、太复杂,以致使有的教员教不了,学生学不了。会议指出,今后边区中等学校的总任务是有计划地培养边区知识分子和提高边区现任区、乡干部的文化。因此,教学内容必须以文化教育为主。文化教育又必须以语文为主,并确定把语文教学的比重提到占全部课程时间的三分之一,地干班则提到三分之二。[2]3月12日即会议结束的这一天,边区教育厅厅长柳湜接见了《解放日报》记者,他指出:随着时局的发展,在全国进入和平民主新阶段的时候,我们的教育还应进一步改革,要逐渐正规化。同时更要发挥自由争论、服从真理的学风,并逐渐增强其科学教育,在改造中国中等教育的事业上担负起先锋任务。他强调指出,有计划地培养边区知识分子与提高边区现任区、乡干部的文化,是今后边区中等教育的总任务。[3]

同年4月,陕甘宁边区边区三届参议会第一次大会通过了《陕甘宁边区一九四六年到一九四八年建设计划方案》,这是边区建设的一个纲领性文件。《方案》对边区这一阶段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来具体的规划,关于高等干部教育、中等教育、小学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任务和发展规划的规定中,都体现出了边区教育逐步正规化的思路与措施,也都是切合实际的。三年内完成《方案》中规定的这些任务,边区的文化教育面貌将大大改观。但是这个和平建设的蓝图,刚开始贯彻执行,就被蒋介石发动的全面内战打断了。


注释:

[1]戴伯韬编《解放战争初期苏皖边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第26页。

[2]刘宪曾、刘端菜主编《陕甘宁边区教育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5月第1版,第76~77页。

[3]同上,第77页。

(来源:选自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编撰的《文化工作史》) 

值班编辑:白    雪、显   洋

技术支持:李馨雨、颜楚凌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