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一史两志 > 正文

战时(解放战争时期)教育阶段 (1945~1948):(三)解放战争后期:接管、改造旧学校与教育正规化 2.关于教育正规化

来源:中华魂网 · 2025-08-26 16:31:09

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重温革命战争时期党中央在延安的峥嵘岁月,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宣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奋斗精神,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新的优异答卷的坚定信念。



历史是现实的基础和对未来的昭示。从2007年开始,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启动了“一史两志”工程,组织200余名专家学者历经近10年,基本完成了“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史”和“陕甘宁边区志”“延安地方志”大型系列史书编撰工作,解密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档案。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中华魂》网特推出“延安十三年·一史两志”专栏,敬请关注!


战时(解放战争时期)教育阶段(1945~1948)


(三)解放战争后期:接管、改造旧学校与教育正规化


2.关于教育正规化


1948年下半年,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已被基本摧毁,战争推进到了国民党统治区,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不断胜利和解放区的不断扩大,正如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所指出的,此后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了城市,“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在这个时期,解放区的各项工作,包括文化教育方面的工作在内,“都是围绕着生产建设这一个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的”。在这种形势下,解放区的中心任务就是开展经济建设,支援全国解放战争。为了使各级各类学校能够培养出经济建设、政权建设和文化教育建设方面所需要的建设者,就必须作长期打算,必须建立正规的教育制度。因此,各解放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先后制定了系列关于教育正规化的文件。如东北解放区在1948年8月召开的第三次教育会议确定,要克服战争年代办教育的游击作风和无计划、无制度的现象,建立正规教育制度。具体规定包括:学生要有一定的程度才能入学,学校里要建立各种学习制度和生活制度,充实文化课的教学内容,改进政治课教学,造成浓厚的学习空气,学生要有一定的学习年限和程度才能毕业……此后,华北解放区也召开了中等教育会议和小学教育会议,制定了《华北区普通中学暂行实施办法(草案)》《华北区师范学校暂行实施办法(草案)》《华北区小学教育暂行实施办法(草案)》等文件,从而为把战时教育转变为正规教育提供了制度方面的保证。


在这一时期教育工作向正规化转变的过程中,干部教育以整顿与提高为主要内容,即为了适应即将在全国范围内获得革命胜利的新形势,各解放区都对在职干部教育进行了整顿和改革。以华北解放区为例,中共华北局于1948年11月7日发出了《关于在职干部教育的决定》,规定有阅读能力的党员和干部必须学习理论知识,学习成绩的好坏作为鉴定和提拔干部的重要标准之一。同时,鉴于解放区“已经有了相当多的铁路、矿山和工业,我党正在大规模地学习管理工业和做生意”的需要,就加快了原有干部学校向着正规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的步伐。例如在中共东北局和东北行政委员会于1948年8月1日发出的《关于整顿高等教育的决定》中,要求原有的干部学校应按照“精干与正规”的原则,“由训练班的形式转变为正规的高等学校”,“担负起培养具有革命思想与掌握现代专门科学技术知识的高级专门人才的任务。”为此,对原有干部学校进行了全面整顿,要求建立正规教育制度,确定学制;规定大学本科及专科一年级新生必须具有高中毕业程度,须经考试合格入学;取消学生的供给制或公费制,实行新的助学金制度;整顿与充实教师阵营等。华北和其他解放区也和东北解放区一样,把一大批干部学校经过整顿以后转变为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走上了正规化的道路。解放区对干部学校的这次整顿为新中国成立以后进行高等教育调整与改革奠定了基础,提供了经验,同时也保证了干部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培养高等专门人才以及输送大批革命干部任务的完成,为支援全国解放战争和开展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小学教育走向正规化主要是办学体制、教学过程和各个教学环节的正规化。对此,各解放区采取了基本相同的方式进行了整顿与提高。1948年8月,华北人民政府和东北解放区先后召开了教育工作会议,着重讨论了中小学教育正规化的问题。后来,中共中央又指示华北人民政府在1949年5月召开了小学教育会议,专门研究小学教育的改革和小学教育正规化的问题。在这次会议上,华北人民政府主席董必武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在讲话中指出,华北解放区的小学教育过去“由于师资缺乏,设备很差,在学儿童所学习的东西还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因此,在实现小学教育正规化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解决师资问题和设备问题。这次会议制定了《华北区小学教育暂行实施办法(草案)》,规定“小学教育是新民主主义国家公民的基础教育”。同年6月1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贯彻华北小学教育会议精神,把小学教育从现有基础上提高一步》的社论。


由上可见,解放区在解放战争后期完成了由战时教育向正规教育的转变,这种正规教育与和平建设环境相适应,也主要是为开展和平建设服务的。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正规教育,虽然革除了解放区教育中主要和战争环境相联系的那些特点,但也保留了教育为政治服务、教育为群众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从实际出发多种形式办各类教育、艰苦奋斗办教育、在教育工作中贯彻群众路线和师生平等的原则,以及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等优良传统。[2]


注释:



[1]陈元晖等《老解放区教育简史》,第136页。转引自:宋嗣廉韩力学主编《中国师范教育通览》(上),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10版第93页。

[2]宋蓉戈《解放区从战时教育向正规教育的转变》,《河北教育史志研究》1992年第四期。


(来源:选自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编撰的《文化工作史》)

值班编辑:白雪、显洋

技术支持:李馨雨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