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重温革命战争时期党中央在延安的峥嵘岁月,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宣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奋斗精神,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新的优异答卷的坚定信念。
历史是现实的基础和对未来的昭示。从2007年开始,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启动了“一史两志”工程,组织200余名专家学者历经近10年,基本完成了“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史”和“陕甘宁边区志”“延安地方志”大型系列史书编撰工作,解密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档案。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中华魂》网特推出“延安十三年·一史两志”专栏,敬请关注!
延安时期的两次教育改革
一、延安时期的第一次教育改革
(二)改革的主要内容
4.教学内容的改革。国防教育对旧课程内容改革的原则是:“国防教育的课程应以政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事(游击战术)和战时知识(防空防毒救护等)为中心,一切课程内容都应与抗战联系,不适应战时需要的课程,应取消或减少钟点”。[1]根据这一原则,各根据地政府教育部门,在课程设置上,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学生成分、学校性质来决定,取消了刻板的科目表,减少了一些繁杂无用的课目,删除了旧教材反动和陈旧的内容,增设了革命战争和革命根据地建设需要的课目和内容。中等学校的课程完全打碎了旧的一套,但是新开设的课程实际上并没有开齐。鲁迅师范存在的时期,入学、编班、上课都是根据学生的水平和工作需要临时确定,并没有一套刻板的正规教学计划。在所有课程中,都贯穿着抗日的思想教育,课外活动更是丰富多彩。曾经亲身经历这一历史时期教材编写工作的辛安亭先生对此有细致的回忆。
注释:
[1]1938年4月《陕甘宁边区国防教育的实施细则》。转引自《中国教育大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教育》(下卷),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072页。
(来源:选自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编撰的《文化工作史》)
值班编辑:白雪、显洋
技术支持:李馨雨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