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特别关注 > 正文

弘扬延安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争做新时代科学的千里眼顺风耳——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扎实推动“延安精神进校园”

来源: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2025-07-09 12:32:03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前身是1931年诞生于江西瑞金革命根据地的中革军委无线电学校,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亲手创建的我党我军第一所工程技术学校,半部电台起家、中央苏区诞生、长征路上办学、延安精神浸润,在解放战火壮大,在大西北扎根,始终与共和国同行,绵延着我党我军创办的高校最长的红色根脉。毛泽东同志先后三次为学校题词——1941年题词“你们是科学的千里眼、顺风耳”、1949年题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960年题词“艰苦朴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多次对学校工作作出指示批示,对学校师生给予问候和嘱托——2017年,由西电学生发起,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的同学们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赴延安研学实践的收获体会,得到总书记回信殷切勉励。

 1941年10月,毛泽东同志为学校题词“你们是科学的千里眼顺风耳”

一、凝心铸魂,把延安精神融入办学精神

1934年10月,红军通信学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前身)跟随中央红军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长征,开创了“长征路上办学”的光辉典范。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根据革命形势和抗日战争的需要,中央决定将红军通信学校与陕北红军举办的无线电训练班合并,组建了新的军委通信学校,习惯上称为“延安通校”,现存的办学旧址位于延安市宝塔区枣园镇老沟岔村。至1948年学校迁至河北组建华北军区电讯工程专科学校,前后在延安办学13年。

抗战前期为八路军、新四军等革命部队培养红色通信技术人才的任务主要由延安通校承担。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较大的抗日根据地师旅以上单位,以军委三局和延安通校所选派的技术骨干为基础,举办各类通信训练班,延安通校负责对这些训练班的领导干部和技术骨干进行轮训,以提高其技术水平和教学能力,实际上发挥了辐射引领的作用。在办学条件艰苦、物资供应匮乏的情况下,学校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办学,自编教材、自制教学用具,抗战时期延安通校和根据地相关培训单位共培养出红色通信技术人才3800余人,其中延安通校培养了2000余人。抗战中,延安通校师生充分发挥自身技术本领,参与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无线通信保障工作;参与“八台八网”建设,有力保障了共产国际、中央各分局、各大军区、八路军新四军总部及所属部队、敌占区和大后方情报台等的通信联络;在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封锁围困下,建设了通讯材料厂,自主研制通讯器材,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利用缴获敌人的废旧物资,装配了数百部小型电台、电话单机和总机,无线电元器件在1940年自给率达到了70%;参与创建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保障了党中央抗战的主张传向四面八方;组建军委气象队及气象台,抽调通信干部建立气象观测网和通信网,开创了党和人民军队气象通信事业的先河;诸多师生直接投身一线抗战,红色电波传遍大江南北。学校师生从抗战烽火中走出40多位共和国将军,涌现出以李白、张露萍为代表的一大批革命英烈,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毛主席誉为“无名英雄”和“科学的千里眼顺风耳”。学校既是抗战的直接参与者、贡献者,也是延安精神、抗战精神孕育的直接参与者、践行者。

打造原创话剧《永不消逝的电波》


学校坚持继承和弘扬在延安办学实践中形成的光荣传统,深刻学习领会毛泽东同志题词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立为办学宗旨,凝练形成“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求真务实、爱国为民”的西电精神、“厚德、求真、砺学、笃行”的校训、“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谱写校歌《与共和国同行》,推动延安精神在学校生动转化、落地生根,内化为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

二、深学笃行,把延安精神融入育人全过程

学校赓续光荣的革命传统和鲜明的红色基因,充分挖掘延安精神的育人价值,以建设“红色西电”、走好红色育人路、培养“信息尖兵、强国先锋”为目标,以实施红色育人工程为统领,通过实施“三项行动”、打造“十个体系”,健全“延安精神进校园”常态长效机制,把传承弘扬延安精神融入育人全过程、各环节。

依托校史馆打造红色文化弘扬基地,讲授“场馆里的思政课”

一是实施延安精神育人资源立体挖掘和多元呈现行动。加强红色校史编研,出版《光辉历程》《科学的千里眼顺风耳——西电与抗战》《信仰的光芒——毛泽东与西电》等系列红色校史丛书,组织老红军、老八路、老革命、老教师讲述延安办学故事,推出“西电往事”“校史亲历者记忆”口述历史等专栏。打造育人资源库,建设红色文化网络资源库,依托校史馆打造红色文化弘扬基地,与瑞金、延安、阜平等办学旧址所在地加强共建联动,充分发挥育人功能。

出版红色校史图书《信仰的光芒——毛泽东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二是实施延安精神凝心铸魂和协同育人行动。推动延安精神融入红色育人课程,纳入新生入学前置课程,作为“开学第一课”核心内容,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场馆里的思政课”,创建西电与延安精神特色思政课,建设“红色西电”陕西省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将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丰富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推动延安精神融入红色实践育人,常态化组织党员、干部、师生赴延安开展“重走办学路”研学实践,创办形式多样的“行走课堂”,牵头发起走进延安、服务革命老区的“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作为“互联网+”大赛固定赛道,成为全国最大的一堂国情思政课。推动延安精神融入红色思政教育,贯穿新生入学教育、日常思政教育、毕业生离校教育等全链条,融入“五四”“七一”“十一”等重大节庆,充分发挥典礼育人功能,组建大学生党史校史宣讲团,坚持开展延安精神等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宣讲,组织系列主题活动。推动延安精神融入红色校园文化,建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主雕塑等校园文化景观,打造交响合唱《黄河大合唱》《长征组歌》、话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从延安走来》等文化精品,举办以延安精神、抗战精神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历史图片展、摄影书画展等。推动延安精神融入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职工集中学习、国情研修等重要内容,纳入教职工培训的必修课,融入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建设、优秀教师典型选树宣传,打造“红色电波的时代光影”教师思政品牌。推动延安精神融入党团建设,作为党支部“三会一课”、主题党团日活动等重要内容,打造系列示范微党课。推动延安精神融入校友文化,多形式讲好广大校友弘扬延安精神、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先进事迹,形成“航天金课”“大师总师进校园”等育人品牌。

三是实施延安精神育人理论研究和实践推广行动。将延安精神作为陕西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重点研究方向,举行纪念毛泽东同志为学校题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座谈会、“延安时期中国式现代化探索与实践”等学术研讨会,产出《红色文化涵育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等高质量研究成果。

举办“延安时期中国式现代化探索与实践”学术研讨会


在“延安精神进校园”等系列育人实践探索中,学校红色育人特色日益凸显,示范效应显现,尤其是赓续红色基因已成为师生自觉行动。红色育人教育教学实践先后获5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红色育人工程入选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陕西省“大思政课”建设试点项目,获评“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活动文化育人创新工作案例、陕西省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案例等,校史馆入选全国高校红色文化弘扬基地,红色育人成效和工作经验获《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等多家国家主流媒体的关注报道。


三、爱国担当,用延安精神引领一流大学建设


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主雕塑前举行获赠天安门广场国旗接旗仪式


学校把传承弘扬延安精神有机融入办学治校全过程,转化为“为国办学、为国育才、为国铸剑、为国服务”的磅礴力量和生动实践。

为国办学。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矢志不渝听党指挥跟党走,以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党让去哪里,背起行囊就去哪里。从瑞金到延安,从获鹿到张家口再到西安,每次重大迁址的背后都是西电人响应党的号召、自觉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作出的毅然决然选择。历次办学调整中,西电人同样一切行动听指挥。无论是1962年奉命将两个雷达工程系调往重庆建立雷达工程学院,1980年派遣122人援建桂林电子工业学院(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前身),还是将无线电电讯工厂(中国电科20所前身)移交给国防部第十研究院,以及中央一声令下毅然脱下军装,由服务国防拓展到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西电人始终自觉服从大局、坚决维护大局。

为国育才。从建校之初红军通校培养政治坚定、技术精明、体格健康的红色技术人员,到今天致力于培养爱国进取、基础厚实、术业精湛、求是创新、身心健康、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骨干人才和未来领军人才,学校坚持传承“又红又专、信息报国”的育人传统,为党和国家输送“信息尖兵、强国先锋”,累计输送了36万余名优秀人才,毕业生到国家急需重点行业领域就业超过80%,锻造了以“院士校友多、将军校友多、航天总师多、所长总工多、创业英雄多”著称的人才培养“西电现象”,以行业领军人才、管理骨干、技术骨干、创业先锋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校友,为国防现代化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为国铸剑。新中国成立后在西方国家技术封锁下,学校开创我国电子与信息学科专业先河,创造出第一套流星余迹通信系统、第一部气象雷达等多项填补空白的“全国第一”。“文革”期间学校师生克服困难,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坚持科研,5项重大科研成果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改革开放浪潮中学校聚焦国防建设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攻克一批难题、取得丰硕成果。进入新时代,学校坚持“四个面向”,锻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打造电子信息领域一流学科,建成9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在通信、雷达、微波天线、电子对抗、计算机、电子机械、微电子、网络安全、人工智能、工业软件、空间技术等国家急需领域形成明显科研优势,一大批标志性成果应用于北斗、天眼、嫦娥、天问、天和、羲和、奋斗者号等国家重大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牵头获国家科学技术奖18项(包括一等奖2项)。

为国服务。学校服务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战略,积极融入陕西“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助力西安“双中心”建设。服务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等国家重点战略区域,校地共建研究院所、研究中心、新型研发机构。服务行业产业升级发展,与中国电科、中国电子、中国航天等行业领军企业深度协同,成立战略联盟、设立企业基金、建立联合实验室及学生实习基地。深入推进科教融合、产教融汇。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赓续红色基因,进一步弘扬好延安精神、抗战精神,心怀“国之大者”,矢志服务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聚焦建设“新时代西军电”的使命愿景和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奋力谱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争做新时代科学的千里眼顺风耳”的崭新篇章。

值班编辑:白  雪、显  洋

技术支持:李馨雨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