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特别关注 > 正文

十人跑一年→10分钟在线办!“高效办成一件事”进阶版来了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 2025-07-10 11:25:34

过去,一家企业想要上市,10名员工组成的办事专班需要花一年左右的时间,跑16个部门、开具41份证明文件。而如今,在“高效办成一件事”的助力下,同一家企业的一名办事专员只需要在电脑前花上短短10分钟,轻点鼠标就能将所有事项在线办完,41份证明材料通通被集纳进一个电子文档。今天,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和监管平台运营中心宣传总监郝菁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健全“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常态化推进机制的意见》,明确提出将进一步发挥“高效办成一件事”的牵引作用,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从“能办”向“好办、易办”转变,向“高效办成一类事”拓展。相关专家对“高效办成一件事”进阶版进行解读。

“清单管理”涵盖全生命周期重点事项

“意见特别突出的亮点之一,就是提出了加强重点事项‘清单管理’的要求。”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孟庆国表示。

记者注意到,意见提出的重点事项总体清单,涵盖了经营主体和个人全生命周期的各类重点事项,围绕经营主体从开办到注销、个人从出生到身后两个全生命周期,覆盖经营主体准入准营、招聘用工、纳税缴费、经营发展、工程建设、注销退出,以及个人出生、教育、就业、生活、置业、出行、就医、救助、养老、身后等各个方面,特别聚焦办理量大、覆盖面广、关联性强的应用场景,并且还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工作实际实施动态更新。在总体清单的基础上,每年还将按照“成熟一批、发布一批”的原则,分批发布“年度重点事项清单”。2027年底前,将实现总体清单内重点事项全面落地实施,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从“能办”向“好办、易办”转变。同时,鼓励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结合地域特色与行业特点,推动银行、医院、电信等企事业单位的公共服务事项也纳入“高效办成一件事”,建立本地区本行业特色事项清单。

统筹线上办事系统防止“数字形式主义”

随着政务服务改革的推进,过去可能需要跑很多部门才能办成一件事,近年来逐步升级到一站式服务、一窗式服务,甚至线上足不出户就能掌上办、一网通办。但也有一些群众发现,办事的APP越来越多,办事体验反而不好。

记者了解到,意见特别提出了“统筹线上办事系统建设”的要求。我国将持续完善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强化有关业务系统集约整合和互联互通。各地区要加强统筹,充分依托现有省级政务服务平台和行业业务系统拓展功能,支持省市县共用,避免重复建设,防止“数字形式主义”。而必要的线下服务渠道,也应因地制宜保留。意见提出,按需设置服务窗口、配备设施设备,通过预约分流、错峰服务、潮汐窗口等方式动态调配服务资源,避免窗口过多过杂、忙闲不均。

从“一件事”向“一类事”拓展

“现在我国已经出现了一些‘无证明城市’,群众办事不用提交证明材料,每个人、每个企业都建立起了数据账户,所有相关信息都存入数据账户中,从而大大减轻办事负担。”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马亮表示。记者了解到,针对政务数据共享,意见明确,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持续完善政务数据共享责任清单,按需推动国务院部门垂直管理业务系统与地方政务服务平台对接,加快公安、海关、海事等领域政务数据回流地方,支持各地区以结果核验、算法模型、批量交换等方式共享数据。

此外,我国还将探索将“高效办成一件事”向“高效办成一类事”拓展。意见提出,将开展特定人群、产业链发展等“一类事”集成服务。优化惠企政策制定、发布、受理、审核、兑现等全流程服务,推进资金扶持、税费减免等惠企政策主动精准推送和相关服务事项一站式办理。深化政企常态化沟通交流,及时响应企业诉求,协同高效解决实际困难,推动从解决一个诉求向破解一类问题转变。马亮表示,为了精准智能匹配政策,一些地区推出了“政策计算器”服务,政府根据不同企业的成立年限、类型、特点等信息,将量身定制的政策主动精准推送给相关企业。有些地方推出了“上门代办”“帮办”“跑团”等服务,由专门的跑团人员帮助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跑服务”。

记者:张楠)

值班编辑:白  雪、显  洋

技术支持:李馨雨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