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英雄辈出 > 正文

92岁著名报人杨子才为高校捐赠200余件珍贵文物纪实

来源:第三故乡 · 2022-11-29 13:05:4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老干部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上指出,希望广大老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老有所为、继续发光发热,弘扬党的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讲好党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故事,积极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中华魂》网特开设『老有所为』专栏。

敬请赐稿:(投稿邮箱zhonghuahun1921@126.com)


在广西师范大学桂林雁山校区的文物陈列馆,陈列着200余件珍贵的文物。讲解员指着一件件文物向师生们讲述着中华民族的故事,讲述着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述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故事,讲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述着改革开放的故事……参观的学生不时报以热烈掌声!


文物陈列馆的负责人告诉我们:这批珍贵文物是原解放军报社总编辑杨子才将军一家无私捐赠的,这是两代人用心用情助力高校文化建设的生动写照。

广西师范大学是教育部与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建的一所高校、“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高校、广西重点支持建设“国内一流大学”的高校。


10月12日,在广西师范大学90年校庆之际,学校桂学博物馆捐赠文物陈列馆仪式暨《乔梓诗文集》新书发布会在雁山校区举行。校长贺祖斌在开馆仪式上怀着激动的心情说: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一系列指示精神,杨子才、周作、杨小涟捐赠文物陈列馆今天正式开馆。这是学校90年校庆的一件喜事、大事,是国内高校文物收藏的幸事。陈列馆的落成,得益于杨子才先生、周作女士、杨小涟先生的无私捐赠,不仅扩大了桂学博物馆的规模,同时对广西师范大学,对广西高校文博事业和桂林文化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贺校长还强调,杨子才先生一家捐赠的文物、史料,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不仅丰富了桂学博物馆的馆藏,还对学校的文化积淀、学科建设、学术研究、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及文艺创作等具有重要意义。他表示,在大学“文人实验室”的建设理念下,广西师范大学建立捐赠文物陈列馆,将充分发挥其收藏、展示、教育、研究功能,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走进广西师范大学桂学博物馆捐赠文物陈列馆,发现这里是杨子才将军与夫人周作、儿子杨小涟向广西师范大学捐赠文物、史料的专题展馆。陈列馆中呈现了杨子才将军一家捐赠的200余件(套)珍贵文物、史料,包括古代陶器、瓷器、青铜器、玉器,以及化石、书法、绘画、篆刻、图书、书信等,其中有清代嘉庆“三元及第”状元陈继昌的书法作品,民国时期桂系代表人物李宗仁的印章、白崇禧的书法对联等,其价值难以衡量。


今年92岁高龄、我国著名老一代报人杨子才,是中国新闻界、军队新闻界同行非常敬仰的一位将军。我和他相识于上世纪70年代末,后又在他手下当编辑、当记者。他先后担任解放军报社总编辑、八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杨总一生喜爱读书,一是攻史,二是攻诗,如痴如迷。由于这两大爱好,因而在古诗词研究方面给世人留下了编著书13个种类,让人惊叹:中国仅此一人。杨总温文尔雅,和蔼可亲,满腹经纶,记忆超群,古诗词曲张口就背诵,中国四大名著中有些重点章节都能倒背如流。和他在一起交流顿感自己读书太少。他的一些新闻作品已成为传世之作,成为全军部队新闻学员培训班的必读之物。

我和杨总同住一个大院,对他一家收藏文物也有所了解。为什么把文物捐赠给广西师范大学?怀着好奇之心,在深秋的一个上午拜访了杨老将军。老人精神矍铄、面色红润,见到我进来,坐在轮椅上的他,便示意我落座喝茶、聊天。我们的话题不久就谈到捐赠文物的事上。


杨总一家与桂林有着很深的渊源和感情。夫人周作已经去世。她是桂林人,出生于桂林。周作父亲民国时期曾经出任过百色县县长,周作的外祖父石成峰是清代同治十三年进士,担任过翰林,出任过桂林桂山书院和宣城书院山长。这次捐赠物品中,有一件当代喷墨版的同治十三年进士题名碑碑拓,周作的外公石成峰名列其中。1949年12月桂林解放,周作年仅16岁,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离开了桂林,对于家乡的怀念,萦绕了她的一生。她常常感叹“六十余年走四方,日日夜夜忆漓江”。


杨总是云南人,桂林解放是他所在的部队某军解放的,他亲历了桂林解放的全部过程。杨总以前也跟我们这些后辈说过,解放桂林时候的一件事情:他们师路过阳朔时,国民党军散兵打冷枪,他的一位战友、一位营长不幸中弹,牺牲了,倒在了新中国成立的时候。杨子才在解放战争中曾两次立大功。


杨总还告诉我,他的小儿子杨小涟和桂林也有很深的情谊。小涟曾在桂林陆军学院读书,1981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在桂林工作生活了有7年时间,他的青春时光是在桂林度过的,桂林给小涟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转业回北京在中国旅游报当记者,一直干到主编,也是念念不忘桂林的山山水水。


我们交谈的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到了杨总该到户外晒太阳的时候了,我们便把老人家扶上轮椅送他下楼。望着这位当年豪气、才气、正气集于一身,做事又有大胆泼辣之风的老报人、老将军,如今只能生活在轮椅上,我的心里不禁一阵发酸。



围绕一家人的家国情怀,我和杨小涟开始了交谈,听到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我这才真正感到走进了杨总一家人的精神世界。杨总夫妇那一代人的生活经历,是后来人难以复制的,他们成长的年代,正是国家处于动荡的时代,家庭个人也不可避免地遭受磨难。


1946年5月,杨子才参加解放军,成为东北民主联军四纵的一员,参加了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亲历了塔山阻击战,之后用双脚丈量了中国大地,从北打到南,最后解放了广东、广西。解放后杨子才作为解放军报社记者,采访报道了1962年边境自卫反击战、“八·六海战”、西沙之战,亲临前线,都有他的身影,是名副其实的战地记者,曾经被解放军报社评为“标兵记者”。“八·六海战”中涌现出的钢铁战士麦贤得首先出自杨子才的笔下。他采写的战地通讯《把红旗插上邦迪拉主峰》,国内外许多报纸转载,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大学新闻系的教科书。他采写的通讯《元帅听我吹军号》,发表在《解放军报》一版头条。次日,《人民日报》也在一版头条做了转载。他在西藏采访,没有记笔记,全靠记忆写出了著名通讯《草原铁流》。


几十年来,他从一个普通记者干到解放军报总编辑(正军职),实属不易。杨总在杂文创作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多产、高产作家。著作有《萤窗杂文集》《萤窗二集》《萤窗三集》《萤窗四集》《萤窗五集》《萤窗六集》《萤窗七集》《萤窗八集》《萤窗九集》《杨子才杂文选》问世。杨总的杂文,每每被人转引,不少篇章被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作为精品收录,有《新华文摘》《北京杂文选集》《上海杂文选集》《朝花作品精粹》等。另外,杨总在古典诗词编撰整理上,也作出了贡献,编著有诗词曲选本13部:《清三百家词笺释》《古今五百家词钞》《历代咏史诗钞》《历代怀古哀时词曲钞》《民国六百家诗钞》《民国五百家词钞》《古今七律观止》《万首清人绝句》《历代哲理诗钞》《八大家诗醇》《苏辛暨古今百家词笺释》《古今百家散曲钞》,此外还创作了《散曲学步甲乙丙稿》《萤窗咏史诗》两部著作。特别是《萤窗咏史诗》,用诗词评价了700多位历史人物,是中华民族传统古典文化中的一笔宝贵的财富。


杨总夫人周作,1949年12月,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某军随营学校,学习完后分配到该军某师政治部当文书。他俩相识于革命队伍中。1953年夏,周作从部队转业调干到武汉钢铁学院学习,担任班里的团支部书记。1954年夏,武汉遭遇百年一遇的洪水,在抗洪抢险前线,周作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6年夏,毕业后分配到湖南株洲十九冶金建设公司任工长,建设株洲冶金冶炼厂。该厂是当时国家156项重点项目之一。1958年全国大炼钢铁期间,周作又去海南岛一个铁矿山担任工长,这是当时全国最富的矿山,矿石可以直接炼钢。1959年,周作又被调到广州市工程安装公司工作,建设广州钢铁厂。1963年,由广州市工程安装公司调到广东省冶金设计院。周作退休前的工作单位是北京建筑设计院。在北京建筑设计院,她参加了亚运村五洲大酒店设计,负责酒店配电系统工程设计,这是周作最引以为自豪的一项工作,她获得高级工程师职称。


杨小涟1977年1月从北京市入伍,当时未满17岁,来到广东某军某师当兵。1979年2月,部队开赴广西前线参加边境自卫反击战,许多战友牺牲在异国的土地上。如今广西宁明县的某师烈士陵园,就埋葬了297名牺牲的烈士。1987年底,杨小涟从部队转业回到北京,之后去了中国旅游报社,在报社工作的三十多年里,他走遍了全国各个省市,采访报道旅游景点中的文物古迹,让参观者痴迷。在报道旅游业的同时,杨小涟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收藏研究文物也成为业余生活的一部分。杨小涟采访过故宫博物院的古陶瓷专家冯先铭、耿宝昌,古书画鉴定大师徐邦达,采写的文章刊登在中国旅游报后,人民日报海外版等报刊做了转载。杨小涟在收藏上倾注了大量的精力,从年轻时二十多岁开始喜欢收藏,一直到六十多岁,兴趣一直未减。他收藏的范围主要是古代陶瓷、青铜杂项、钱币、明清玉器和近现代名人字画。最早接触清代瓷器,从不懂到逐渐入门,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他认为,选好藏友和老师很重要,否则容易走弯路。从看不懂藏品的真假到一眼鉴别。他说,从不懂到懂的学习过程,是最有意思的。杨小涟的收藏事迹,20世纪90年代在中央媒体上广为报道,中央电视台“艺术品投资”栏目、人民日报海外版等都曾介绍过杨小涟的收藏故事。北京书画收藏家协会聘请杨小涟担任瓷器鉴定委员会委员。


多年来,杨小涟还刻意收藏与桂林有关的名人字画。桂林是一座文化古城,历史上出现了众多名人才子,他们的故事在民间流传,他们的墨宝遗留在民间,杨小涟有幸能够收集到这些宝物,杨小涟深情地说:“如今让它们回到故乡,回到王城,这也是我的目的,也是物归原主,因为,这些文物是属于故乡人民的。”



青年强,则国家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立德树人的基础根植于青年。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为落实这一重要指示,广西师范大学决定筹办桂学博物馆文物陈列馆,还向社会发出征集文物的信息。学校得知在收藏界名气较大的杨小涟有捐赠意向时,主动联系他。子若其父,两代人都是为党为国分忧、深明大义的人,当即表示同意捐赠。校长贺祖斌教授多次与杨小涟联系沟通,希望这些文物能尽快珍藏于学校,让物、史、文融为一体,真正实现以物教人、以史育人、以文化人的目的。杨子才老将军一家为贺祖斌校长的诚意所打动,决定将这批珍贵文物、史料捐赠给广西师范大学。


2021年10月23日,广西师范大学在北京举行“杨子才周作杨小涟捐赠珍贵文物、史料”新闻发布会,捐赠总计数量171件(套)。中新社、中国网、海外网、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文物报等新闻媒体,都报道了杨老将军一家全力支持国家办教育的事迹。


今年是广西师范大学成立90周年庆典,为了庆祝这一大喜的日子,杨小涟又向广西师范大学捐出了珍贵书画。新捐赠物品包括清同治四年榜眼桂林人于建章书法,广西灌阳清同治四年进士唐景崧书法对联,清光绪八年状元桂林人刘福姚书法对联,光绪二十一年进士李瑞清书法对联,清华大学教授桂林画家汪鸾翔花鸟画,广西著名书法家伍纯道书法作品及李宗仁印章等数十件文物,两次捐出的文物书画等有200多件(套),涵盖了古代陶瓷、青铜杂项、古代玉器、近现代书画及手稿书信,以及杨子才在战争年代和解放后授予的奖章等。其中,珍贵文物有清代嘉庆状元、三元及第获得者桂林人陈继昌书法、同治四年榜眼桂林人于建章书法、广西最后一名状元桂林人刘福姚书法、民国桂系代表人物李宗仁印章、白崇禧书法对联及战国时期青铜剑、南明青花大罐等。



杨小涟动情地告诉我们:新中国成立以后,有很多先贤将私藏变为公藏。如给国家捐出“展子虔游春图”、杜牧《赠张好好诗》卷、宋代范仲淹《道服赞》卷的张伯驹先生,将自己的全部藏品捐给国家的章乃器先生,以及孙瀛洲、杨铨、商承祚、李初梨、陶白等等,他们都是我辈的榜样。杨小涟说,我没有先贤的智慧,也愿学习前辈,私藏不如公藏,把古代先人留下的器物让公众欣赏,为国家办教育出把力。杨小涟还告诉我们,他母亲周作2020年底去世,父亲今年92岁,当决定把家藏文物无偿捐赠给广西师范大学,父亲知道后极力赞同。


杨老将军一家为国育人、为党育才的家国情怀,感动了北京市西城区第五离职休养所许多老同志,纷纷称赞这一家人的善举。我军著名记者、离休干部、95岁高龄的前驱,感赋七律诗一首:


展馆巍巍漓畔矗,

珍奇文物竞辉煌。

杨家捐宝何慷慨,

愚信夹呈余愧惶。

附尾随尘辱飞骏,

伴龙沾水觉荣光。

游骑有日临瑰桂,

塑像恭瞻酬热肠。


广西师范大学授予杨小涟荣誉教授。杨小涟感到这是对他的褒奖,是莫大的荣誉。他非常看重这一荣誉,把聘书摆在家中显著位置。

在10月12日的捐赠仪式上,《乔梓诗文集》一书也成为亮点。他是杨子才和杨小涟父子二人的作品合集,包括作品评介、诗、词、古风、文章等。《乔梓诗文集》不仅是一本诗歌合集,也是一部古籍研究、整理作品。他们父子俩从历史的角度出发,以诗咏史,评史说诗,耐人寻味,让我们在品诗的同时,深深感悟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和历史底蕴。


杨子才将军一家捐赠的文物,数量众多、种类丰富、价值极高,它们已然成为广西师范大学桂学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并在八桂大地引起强烈反响。一位叫伍玲玲的律师参观完这批珍贵文物,感慨万分写下诗词一首:


铁胆将军葆赤诚,

家资百万尽看轻。

弱冠勒石三沙勇,

跆背分金八桂情。

玉琢精神存鹤发,

根留文化照苍生。

馆成今日何相似,

独秀峰前漓水情。


以表达她对杨老将军一家捐赠义举、大爱精神的敬仰之情。


“布衣一介志高远,私藏归公长久天”。


告别杨子才将军和杨小涟,回望漓江水畔矗立的展馆,我们深感:杨子才将军一家的家国情怀、慈善行为和教育境界,斗重山齐,万流景仰。他们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和心系教育的崇高精神,值得世人敬仰和学习!


作者简介:


徐生,湖北黄冈人,职业军人,军旅作家。先任职于空军运输航空兵某团机械师,师政治部宣传科干事,后在武汉军区空军政治部宣传部、广州军区空军政治部宣传处、军委空军政治部宣传部任干事、科长、处长等职。20世纪80年代末调入解放军报社,历任编辑,组长,政治工作宣传部副主任、代主任,记者部主任,高级记者,大校军衔,专业技术4级。长期组织和担负党和国家以及军队重大政治、军事活动采访任务,组织参加一系列全国和军队重大典型报道。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10次。著有报告文学作品集《高歌在九天》《独腿飞天人》《飞之魂》《生命之光》《雪莲花颂——空军雷达学院毕业学员戍边纪实》《甘巴拉凯歌——世界海拔最高人控雷达站》《神仙湾壮歌——世界海拔最高哨所》《中越边境大扫雷》《松嫩壮歌——’98东北三江抗洪实录》《惊天动地战汶川》《三军挥师玉树》《中国大阅兵》等多部。新闻作品获中国新闻奖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今日铁军还姓“铁”》等作品和专栏被中国新闻年鉴收藏。获中共中央宣传部等五部委授予的“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荣誉称号。


责任编辑: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