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英雄辈出 > 正文

打退美军14次冲锋、负重伤20多处的98岁孙景坤留下最后军礼!

来源: 人民日报客户端 · 2023-01-09 13:35:34

孙景坤。丹东市委宣传部供图


2023年1月7日11时42分,“七一勋章”获得者、“时代楷模”、“全国道德模范”孙景坤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辽宁丹东逝世,享年98岁。


孙景坤,辽宁庄河人,1924年10月生,1949年1月入党,是辽宁省丹东市元宝区金山镇山城村原第一生产队队长,先后参加四平、辽沈、平津、解放长沙、解放海南岛、抗美援朝等战役战争。


75年前,孙景坤入伍,敬了人生第一个神圣的军礼。


年轻时的孙景坤。丹东市委宣传部供图


此后,老人用一生坚守军人誓言,铮铮铁骨,深藏功名:辽沈战役中,荣立三等功;平津战役中,荣立二等功;解放海南岛战役中,荣立二等功;抗美援朝战争中,荣立一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被授予“抗美援朝一级战士荣誉勋章”。


2020年10月14日,孙景坤被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2021年6月29日,被授予“七一勋章”;2021年11月5日,被授予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敬业奉献模范)荣誉称号。


“每一道伤疤都是一枚军功章”


“你们来得太及时了,马上投入战斗。”


“副连长放心,我们保证守住阵地。”


这是上甘岭战役中,孙景坤与副连长支全胜的简短对话。


1952年10月27日,残酷的争夺战在坪村南山161高地进行。8连血战18个小时,打退了美军14次冲锋。这场战斗,是志愿军发起的1952年秋季战术反击作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力支援了著名的上甘岭战役。


副连长支全胜握紧爆破筒,誓与敌人同归于尽。


这是老英雄孙景坤经历过最惨烈的战斗。


他曾眼噙泪花说,“激战下来,牺牲了好多战友,只剩下我们4个人。”


这场惨烈的战斗,本不该有孙景坤的加入。


1950年10月,从海南战场撤回的孙景坤随部队入朝参战。冲锋在前的孙景坤腿部中弹,被送回丹东治疗。


养了一个多月伤,腿伤还没好利索,孙景坤就第二次跨过鸭绿江奔赴前线。出发前,他默默地将妻子纳的鞋包裹进军装。


再次入朝后,孙景坤没找到老部队,二次回国。 受伤回国治疗,无需再回战场,或转入后方,或复员回家。


当他费尽周折得知老部队下落,孙景坤第三次入朝了。他只有一个信念,打胜仗,回家过好日子。


老英雄孙景坤,三别家乡、三次渡江。


“孙景坤,带队在20分钟内送8箱手榴弹和2箱转盘枪子弹到高地上去!”营长下达命令。


7连副排长孙景坤临危受命,带领9名战士冒着弹雨增援上去。


一箱子弹药重达90斤,所有的道路和交通沟都已被封锁得毫无空隙。“从山岗上冲过去”,冒着敌人密集的火力进攻,孙景坤带队冲过封锁区,到达高地。


从中午到半夜,孙景坤和战友们打退敌人6次进攻。战后,战友们从被炮弹掀起的泥土中,找到了受伤昏迷的孙景坤。


这次战役,孙景坤立一等功一次。


一路征战,硝烟散去。孙景坤身上留下20多处伤疤。“每一道伤疤都是一枚军功章”,都是孙景坤戎马生涯的一段记忆。



“拼死拼活,为了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蛤蟆塘,孙景坤的家乡。


抗美援朝复员后,孙景坤便放弃了城里的安置,回到了这个小山村。如今,这里更名叫丹东市元宝区金山镇。


为何改名叫金山,除了蛤蟆塘不好听外,那个沼泽成片的蛤蟆塘不见了,遍布镇里的是沃野良田、绿水青山。


孙景坤复员回乡后,担任了山城一队的队长,在白山黑水的小山坳中,一干就是26年。


光秃秃的山,让孙景坤心里发慌。1958年建硫磺厂,熏得前山寸草不生。后来,硫磺厂停窑下马,只剩下眼前这座荒山。


六十年代初,他带着山城一队的社员,扒了破损的窑,栽下落叶松。几年下来,一尺高的小苗逐渐长高,把整座山都铺绿了。


半个世纪过后,每一棵落叶松都长成材了,树干粗得一个人都搂不住。


每一棵树都需要改良土壤,都需要拎水上山。孙景坤把每一棵树都当成了战友,种活它们就像看到了当年的战友,就当他们起死回生。


村庄披绿,是留给大自然、留给子孙的财富,却不能改变眼下村民贫困的生活状态。


孙景坤心里不安。拼死拼活地打江山,不就为了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吗?增加社员的收入,是摆在面前迫切的问题。


前山栽松树,后山种板栗。


土质蓬松的后山,适合种板栗。孙景坤培植、嫁接,在后山栽满了板栗苗。板栗结果时,每斤能卖上两三块钱。又过几年,树长大了,每株产量增加到了五六十斤,一棵树就能给山城一队带来一百多块钱的收入,相当于城里一个工人四个月工资。

几万株板栗树,成了山城一队的摇钱树,让山城一队红火了二十多年。


绿了“荒山岭”,栽下“梧桐树”。他又把主意打在了烂泥塘上。那里虽然有地,却是十年九不收。他带领山城一队的社员因地制宜,挖淤泥,造台田,台田上种玉米,台田下种水稻。


荒弃的地变成了聚宝盆,玉米水稻双丰收。


一段顺口溜在山城一队流传下来了,直到今天,老年人依然在传颂:山城一队北部湾,当年就是烂泥滩,一遇水涝就不收,如今变成米粮川。


“每一枚勋章,都记载着永远留在战场上的战友”


“只有在睡不着觉的时候,父亲才偶尔会和我谈起抗美援朝的往事”,孙美丽五年来精心照顾父亲,她说父亲并不愿意回忆当年的战斗情形。


70多年来,孙景坤把军功封尘于记忆。


一晚,父亲给孙美丽讲了一个故事:晚秋初冬,孙景坤所在的排进入了一片高粱地,子弹炮弹如同刮风下雨一般打下来,高粱杆全部被打倒。而这一排的战士,除了孙景坤,全部牺牲。此时,他的棉袄里的棉花都被打飞了,满身是血。


父亲说,“一个个熟悉的面孔都没了!”


战争的残酷,让孙景坤不忍回首。他选择了深藏和遗忘。但这些故事,又化作了对战友的思念。


孙美丽说,父亲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身上这些军功章,最大的功臣应该是那些留在朝鲜战场上的战友!”


从北打到南,又从南打回北,7年间,总行程上万里。96岁时的孙景坤,还清晰地记得,他一共获得了8枚军功章。其中,有一枚被孙美丽小时候玩丢了。


“那是一枚四平战役的军功章。”


退伍复原的那一天,他将这些功名尘封了。村里上了年纪的人说,只是知道老爷子去过前线,打过抗美援朝。


孙景坤和他的军功章。丹东市委宣传部供图


直到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平移重建、征集资料,孙景坤犹豫再三,才默不作声地将立功证书、立功喜报和部分珍贵老照片捐出来,送给纪念馆永久保存。


之后,他又回归到平静。


至于那些军功章,纪念上甘岭战役六十周年时,相关部门找到他去北京参加活动,需要穿军装拍照,他才从深藏的箱子底下找出,重新挂在胸前。


每当谈及战事,他也总是眼含热泪。印在他心底的,并非记录他个人事迹的金色勋章,唯有对那些永远留在沙场上的战友的思念。


老英雄孙景坤走了,他一生戎装在身。


(作者:辛阳)



责任编辑: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