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中延会工作 > 正文

【中延会2023年专题研讨会发言⑨】 郑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时代价值

来源:中华魂网 · 2024-01-06 14:27:55

2023年12月5日至6日,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和广东省延安精神研究会在广州联合举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经验和最新成果”专题研讨会。第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会长王晨出席研讨会并作主旨讲话。广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建文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校(院)长龚维斌代表校(院)委会对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祝贺。14位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交流研讨,《中华魂》网现予刊发。——编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两个结合”重要论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的经验总结。党的二十大报告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新发展的路径和规律: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与人民群众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彰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发展马克思主义中的独特作用。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治国理政,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时代价值。


一.固本培元


五四运动以来,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积极探索改变中华民族命运的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1937年,毛泽东先后撰写的《实践论》和《矛盾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展现出具有优秀传统文化的惊世之作; 1940年,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从“民族化”“科学化”“大众化”提出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具体发展方向;1941年,毛泽东又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用言简意骇、风趣活泼的语言,生动地揭露学习上存在的问题,把中华传统文化所提倡的“实事求是”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的阐述,赋予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成为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与改造世界的重要方法;1945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大闭幕会上,借用“愚公移山”寓言激励革命者持之以恒争取胜利的决心和信心。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呈现“中国特质”。换句话说,孕育与生成的两个结合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息息相关。


2021年11月,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治国理政智慧,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鲜明的时代特征、中国特色和强大生命力。“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与时俱进地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硕果,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繁荣,开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新境界。


二.共同心愿


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观察世界的基本观点,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积淀五千年文明历史底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至今,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色与智慧结晶,现今仍然发挥着日益显著的重要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共同心愿是将穿越时空的优秀传统文化,以时代发展为准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和创新性发展,在扬弃中创造性转化,在实践中创新性发展。


辩证思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历经时间长河的积淀、熔铸而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兼收并蓄各种文化智慧结晶。不容置疑,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思想文化,记载了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理性思维、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其中仁人志士为中国崛起而奋斗求索的精神品质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


“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二十大报告的这一目标,其基本方法之一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或者说,中国共产党人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解决中国问题,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互动和同向、补充和融通的实践过程。


恩格斯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681页)恩格斯强调,“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用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去认知主客观世界,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符合时代精神的思想结晶,结合新征程的实践,让历久弥新的叙事和典故绽放新意,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三.动力源泉


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深刻体悟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巨大力量。“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无数志士仁人不懈探索,历史实践证明: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才能完成中国社会由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到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共和国的根本变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指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贯穿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全面、客观、辩证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实事求是地对待历史文化遗产,科学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特质、历史作用和时代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 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一文中强调:“我们要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分析,对有益的东西、好的东西予以继承和发扬,对负面的、不好的东西加以抵御和克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能采取全盘接受或者全盘抛弃的绝对主义态度。”2013年在山东考察调研时,他说“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2014年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他嘱咐:“‘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中国文联十八,中国作协十九大开幕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2014年9月在纪念孔子诞辰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注意汲取其中积极的养分。”


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挖掘世代传颂至今的中华民族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传承本民族文明发展成果和智慧结晶,这份厚重的文化遗产滋养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提升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触发中国人的豪气和志气。


习近平在2022年1月中央党校开班仪式上,对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价值作出的精辟阐述,即“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马克思主义具有真理性和道义性的时代价值,


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李大钊等,以俄国十月革命为镜鉴,在新文化运动中,提出充分吸收中华传统文化资源,将西方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有机融合,观点发表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文章里。李大钊认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俄国十月革命为代表的“第三新文明”如何落地与扎根中国,是要从中国的“实境”出发。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国的“实境”,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认识,对后世影响深远。


四.守正创新


从毛泽东主席到习近平总书记,都极其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毛泽东在《论新阶段》中强调指出:“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是我们学习的另一任务。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是毛泽东主席的嘱托。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谈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曾指出:“像这样的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这些思想和理念,既随着时间推移和时代变迁而不断与时俱进,又有其自身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


中国共产党既是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理念,具有恒久的时代价值,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战略地位愈显著,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互动和融合愈加紧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从“根与魂”“文化基因”“精神命脉”“突出优势”等多维度阐述其重要作用。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书中,系统阐释了:马克思主义是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武器,并科学指导了中国共产党取得了革命、建设与改革的伟大成就,具有跨越时空、超越民族的普遍价值,并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推进两者相结合的原则。马克思主义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实践出来的,历史告诉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伟大征途中一定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中写写道:“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结合不同历史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五.展望未来


2023年6月,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作了全面系统阐述,并以“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深刻总结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指出“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实践是理论之源,把鲜活的具体实践作为着力点,淬炼中华文化的时代精华,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闪烁时代之光,让马克思主义更具“中国特色”。或曰,“第二个相结合”,具有钩深致远的价值意义,体现与时偕行的时代性与革故鼎新的超越性。


中国共产党以舍我其谁的勇气肩负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历史使命。我们依旧对马克思主义满怀笃信之心,对中华传统文化饱含深情之感,坚信“两个结合”,不仅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提供了丰厚滋养;也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更是新时代正确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遵循和科学方法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2]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第17期.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7]《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推动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人民日报》2022年5月29日.

[8]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9]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

[10]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25日.


(作者单位:北京理工大学)


值班编辑:白雪 李宽

技术支持:李馨雨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