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中延会工作 > 正文

【中延会2023年专题研讨会发言⑫】闫金久:深刻理解红色文化的历史根脉和深厚底蕴

来源:中华魂网 · 2024-01-09 14:29:46

2023年12月5日至6日,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和广东省延安精神研究会在广州联合举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经验和最新成果”专题研讨会。第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会长王晨出席研讨会并作主旨讲话。广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建文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校(院)长龚维斌代表校(院)委会对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祝贺。14位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交流研讨,《中华魂》网现予刊发。——编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好红色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讲话精神,我们深刻感悟到,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智慧结晶,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凝聚着鲜活的红色基因。深入理解红色文化的历史根脉和深厚底蕴,在新时代大力弘扬红色文化,对于凝心聚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意义重大。


一、红色文化根植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


(一)红色文化继承和升华了胸怀天下、立志报国的民族大义。新文化运动旗手鲁迅先生指出,“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苏武牧羊的故事流传千年,人们为苏武的精神而感动,为其十九年的坚贞不屈而流泪。岳飞成为人人皆知的精忠报国典范,这种大义来自于疆场上的决不退缩,来自于《满江红·怒发冲冠》的一腔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人人感动,因何而感动?不是诗句的美妙,而是中华民族无数仁人志士家国情怀的灵魂写照。他们的民族大义不仅震撼着当时的人们,也留给了华夏大地一片丹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一百多年前的中国,风雨飘摇,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那时起,中国共产党人肩负起民族希望,心怀民族大义,在救国图强的道路上谱写了感天动地的新篇章。青年毛泽东既有救国救民的远大理想,又有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的决心和勇气;周恩来在小学时期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朱德辞去国民党的高官厚禄而投身革命……从“精忠报国”到“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既是一脉相承又是精神的升华。


(二)红色文化继承和发展了以民为本、仁政德治的民族精神。中国5000多年的历史,封建王朝更替频繁,上古圣贤的学说充满了仁爱思想和人文精神,但经过两千多年的帝制时代,已被扭曲得面目全非。朝代更替呈现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率,凡是中兴时期基本上是“民本”思想占主导地位,这一时期往往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国泰民安;凡是没落时期基本上是背弃了“民本”思想,统治者穷兵黩武、奴役人民,导致民不聊生、人心涣散,甚至官逼民反、国破家亡。


1945年7月,毛泽东在延安窑洞里,对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提出的“共产党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问题给出了答案,史称“窑洞对”。毛泽东同志给出的第一个答案,就是让人民监督政府。从中国共产党成立那天起,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把党的“人民属性”注入血脉,并为之不懈奋斗。纵观近代历史,无论在井冈山时期、瑞金中央苏区时期,还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带领人民群众团结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万岁”等思想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是继承先贤“民本”思想的创新和发展。


(三)红色文化继承和弘扬了不畏强敌、敢于亮剑的民族血性。血性,包含“勇气、坚毅、决断”等特质,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也是我军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无论是安顿心灵,还是治国理政,唯有勇敢无畏,才能一往无前。狭路相逢勇者胜,短兵相接猛者生。历史上发生的牧野之战、巨鹿之战、赤壁之战、鄱阳湖之战等都是敢于亮剑、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极大地推进了历史的进程。


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缔造的人民军队,更是以超乎寻常的血性胆气闻名于世。血性,是我军从小到大、由弱变强、战胜一切敌人的一大法宝。在抗美援朝战场上,面对武装到牙齿的敌人,我们的前辈们硬是凭借着简陋的武器装备和冲天的血性豪气,打出了国威、军威。美军始终无法理解为什么志愿军一听到冲锋号就拼命向前,“联合国军”总司令李奇微回忆说:“只要它(冲锋号)一响起,共产党的军队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全都不要命地扑向联军,每当这时,联军总被打得潮水般溃退。”李奇微所说的“魔法”,就是我军的血性。


二、 红色文化孕育发展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革命实践


(一)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点。在风雨飘摇、积贫积弱的旧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险境,一批仁人志士立志救亡图存,但都没能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红色文化基因诞生于“南湖红船”,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起点。从那时起,红色文化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在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中体现出先进性、革命性、人民性的高度统一。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实践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在中华民族救亡图存之际,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马克思主义,拿起了真理的武器,民族复兴的伟业从此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引,在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中形成了独具特色和鲜明品格的红色文化。国家博物馆收藏着一座绞刑架。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等20位革命志士就是在这座绞架下英勇就义的。作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面对死亡,李大钊高呼“共产党万岁”;无产阶级革命家方志敏在狱中最艰苦的环境下,犹殷殷讴歌《可爱的中国》。他说“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无数革命先烈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共产党人追求真理、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井冈山时期,我们党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成功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路上,我党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的领导地位,克服了千难万险,实现了战略转移,形成了“长征精神”。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牢记初心使命,领导广大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就是要让广大农民翻身得解放,使广大农民迅速分清国共两党和两个政权的优劣。他们拥护土地革命、拥护中国共产党,纷纷参加红军,投身反“围剿”斗争和支援前线,形成了鱼水相依、血肉相连的党群关系、军民关系。这一时期初步形成了红色文化的“底色”。


(二)红色文化壮大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延安时期孕育的伟大延安精神,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精神“密码”。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中国共产党人从弱小走向强大,带领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独立。这一时期不同革命阶段培育形成了抗大精神、延安整风精神、南泥湾精神、延安县同志们的精神、白求恩精神、张思德精神、延安劳模精神、延安五老精神、党的七大精神等,共同孕育了伟大的延安精神,吸引着无数有志青年和爱国人士奔赴延安、投身革命,成为共产党人永恒的“红色基因”。


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动员人民、依靠人民,提出和实施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广泛开展伏击战、破袭战、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等战术战法,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这一时期的革命斗争和实践中,在继承和发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的基础上,孕育出以“水乳交融,生死与共”为特质的沂蒙精神和坚持“两个务必”为内核的西柏坡精神等红色文化,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广大工农兵和知识分子对党的红色历史与红色精神有了高度认同,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自觉传承红色精神,结合实践形成了具有显著特征的精神谱系,孕育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壮大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红色文化,构成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红色文化的主脉,激励了广大人民群众战胜一个又一个风险挑战,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卓越成就。


(三)红色文化成熟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这一整体性概念,要求“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确保红色江山后继有人、代代相传。”


2016年10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指出:“伟大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


2017年10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时指出:“我们党的全部历史都是从中共一大开启的,我们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入党誓词字数不多,记住并不难,难的是终身坚守。每个党员要牢记入党誓词,经常加以对照,坚定不移,终生不渝。”


2018年4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强调:“经济特区要勇于扛起历史责任,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按照国家发展新要求,顺应人民新期待,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始终站在改革开放最前沿,在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先行先试、大胆探索,为全国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2020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郴州参观“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时指出:“红军在自己缺吃少穿、生死攸关的情况下,心里还是想着老百姓的冷暖。一枝一叶总关情啊!我们的军队是人民的队伍,我们共产党人和老百姓的感情就是共用一条被子的感情。”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深刻指出:“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理论成果,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宣示了坚定不移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安阳考察殷墟遗址时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要坚定文化自信。这为新时代如何传承弘扬红色文化提供了根本遵循。


三、 红色文化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伟大事业的不竭动力


(一)坚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红色基因,在铸魂育人上下功夫。我们要弘扬红色文化,深刻感悟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深刻感悟党的十八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从而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二)坚守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红色基因,在攻坚克难上下功夫。要清醒认识到,我们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将长期存在。越是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不能懈怠,越要坚持发扬斗争精神,提高妥善应对化解各种风险挑战的能力本领,知难而进、迎难而上,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三)坚守自信自立、守正创新的红色基因,在汇聚力量、培塑新人上下功夫。要顺应媒体融合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和手段,更好地开发红色资源、传播红色文化、弘扬红色精神,生动讲好党的革命故事,用红色文化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以上看出,根植于中华民族5000年灿烂文明的红色文化,既是耸立在人们心中的精神丰碑,更是奔流不息的历史长河,注入了先人、先贤、先辈的创新、创造和创举。今天,我们弘扬红色文化,要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和成就相结合,守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正”,固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开创红色文化时代化、理论化之“新”,让红色文化在“两个结合”中焕发生机、永续传承!


最后,敬请各位支持、用好《中华魂》网,这是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的唯一官网,是我们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的重要阵地!


(作者系《中华魂》杂志社副社长、《中华魂》网络信息中心副主任兼网站总编)


值班编辑:白雪 李宽

技术支持:李馨雨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