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中延会工作 > 正文

【中延会2025年专题研讨会发言⑧】于淼:论党的七大精神在东北解放战争决策和实践中的历史性作用

来源:吉林省延安精神研究会 · 2025-07-25 11:58:12

6月25日,由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中共陕西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和陕西省延安精神研究会联合举办的“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革命传统和作风,在新时代大力弘扬延安精神”——纪念党的七大召开80周年专题研讨会在西安举行。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会长王晨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校长(副院长)谢春涛出席会议并讲话。陕西省委书记赵一德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靳诺主持会议并作总结。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副会长杨胜群、林炎志、刘建、李勇库、周吉平、耿焱,陕西省委副书记邢善萍,陕西省延安精神研究会会长梁宏贤、天津市延安精神研究会会长李润兰、青海省延安精神研究会会长苏宁、广东省延安精神研究会会长吴晓峰,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有关部门,陕西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陕西省省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全国各地延安精神研究会代表共150人参加会议。李忠杰作主旨发言。从今天起,《中华魂》网连续刊发11位专家学者大会发言。敬请关注!

党的七大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与历史转折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里程碑式的会议,其确立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不仅引领中国人民赢得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更为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其中,七大精神在东北解放战争的战略决策与实践中所展现的历史伟力,生动诠释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对革命实践的科学指引和深刻启示。

一、理论灯塔:七大精神为东北解放战争指明道路

党的七大以高度的理论自觉与政治智慧,构建起指导中国革命的系统理论体系。思想理论层面,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深度融合,这一创举使全党在复杂斗争中拥有了统一的思想旗帜,彻底解决了长期困扰革命进程的理论分歧问题。政治路线层面,确立“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领导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建立新民主主义中国”的总路线。核心是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联合政府,指明革命方向,凝聚民心。这一纲领顺应人民愿望,为解放区建设提供遵循,明确了党的奋斗目标与任务。组织建设层面,通过深化民主集中制原则、确立德才兼备的干部标准,构建起科学规范的组织体系,为党的事业锻造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与人才梯队。七大精神的形成,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思想、组织上走向了全面成熟,为东北解放战争能够在三年时间实现从战略防御到战略反攻的转变,最终通过辽沈战役取得胜利,奠定全国解放的胜局,有着全局性的指导和深远的影响。

二、战略擘画:七大精神指引东北战局走向

一是东北战略地位的确立。毛泽东同志在七大报告中指出:“从我们党,从中国革命的最近将来的前途看,东北是特别重要的。如果我们把现有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那末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当然,其他根据地没有丢,我们又有了东北,中国革命的基础就更巩固了。”他深刻指出东北在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工业基础等方面的战略价值,这一判断成为全党争取东北的行动纲领,为战后抢占东北、建立战略根据地提供了理论依据。抗战胜利后,中共中央迅速贯彻七大方针,作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决策,从各解放区抽调11万精锐部队与2万干部挺进东北,在短短数月内完成了战略布局。

二是从“让开大路,占领两厢”到“关门打狗”的战略转变。七大强调的“实事求是、灵活应变”原则,在东北战场得到充分体现。抗战胜利后,面对苏联政策的不确定性与国民党军的军事压力,党中央适时调整战略,从初期“独占东北”转向“让开大路,占领两厢”,在广大农村建立根据地。这一决策不仅保存了革命力量,更通过土地改革赢得广大人民的支持,使东北根据地成为人民战争的坚实堡垒。1948年,随着敌我力量对比变化,党中央果断提出“关门打狗”的决战策略,通过辽沈战役决胜东北,这一系列战略演进无不彰显七大精神对战争规律的深刻把握。

三、实践伟力:七大精神转化为胜利的物质力量

一是人民战争思想的运用。七大确立的人民战争思想是东北解放战争胜利的关键。通过土地改革、减租减息等政策,中国共产党赢得东北人民的广泛支持,形成“主力部队、地方武装、民兵”三位一体的军事体系。东北民主联军从1945年的10余万人发展至1948年的70万主力军和33万地方部队,并组建了强大的炮兵部队。在“四保临江”“三下江南”等战役中,群众踊跃参军支前,如临江县动员1.2万民工、2000多副担架支援前线,体现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理念。

二是军事指挥艺术与战略战术创新。七大“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原则在东北战场得到创造性运用。在‌争取实现和平民主期,东北民主联军执行“让开大路,占领两厢”,建立北满根据地;‌战略相持期,通过夏、秋、冬季攻势压缩敌军至沈阳、长春等孤立据点;‌战略决战期,通过“攻锦打援”的辽沈战役,全歼廖耀湘兵团,实现“一战定东北”。同时,东北解放军率先迈向现代化,组建炮兵纵队、铁道兵和航空学校,为新中国国防奠定基础。

三是群众路线与根据地建设。七大群众路线指导东北根据地建设,通过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土地,激发革命热情。1946年“五四指示”颁布后,东北局大规模推行土改,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根据地还发展军工生产,建立完备的军需供应体系,成为全国解放战争的战略后方。朱德曾称赞东北军工“生产了相当数量的武器弹药”,有力支援了前线作战。

四是民主政权建设。七大提出的“建立新民主主义中国”目标推动东北解放区政权建设。通过“豆选法”民主选举,构建“村—县—省”三级人民政权,吸纳贫雇农、民族资产阶级等力量,形成统一战线。1947年东北行政委员会成立,标志着政权体系初步搭建,为解放战争提供了稳定的后方支持。

四、历史回响:七大精神的时代价值

东北解放战争的胜利,不仅为全国解放奠定了军事、物质与经验基础,更在理论与实践层面实现了重大突破。东北解放的不同模式、城市接管的系统经验等,成为全国解放战争的示范样本;东北野战军在军事战略、组织建设、群众工作等方面的创新实践,极大丰富了毛泽东军事思想与新民主主义理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回望,七大精神在东北解放战争中的成功实践启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始终站稳人民立场,保持战略定力与战术灵活性的统一,是党战胜一切困难的法宝。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七大精神依然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指引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作者:于淼,中共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一级主任科员)

值班编辑:白  雪、显  洋

技术支持:李馨雨、颜楚凌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