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文章
    3. 《习仲勋传》作者贾巨川散记

    《习仲勋传》作者贾巨川散记

    • 时间:   2020-11-16      
    • 作者:   郭勇      
    • 来源:   中国报道     
    • 浏览人数:  3705

    在我眼里,他是一个严谨的学者,仅看他给你用毛笔签名那字体,就知道用心之精细。他是《习仲勋传》作者贾巨川。

    Screenshot_20201116_094802.jpg

    在我心里,他是个笃诚的文人,傲骨卓然,不卑不亢,不媚不饰,求真写实,与他深交的朋友,都在他身上感悟了,什么是独立之精神。

    在我的好朋友里,他是个少有的大孝子,他伺候生活不能自理的,耄耋之年的老娘,几乎寸步不离地整整五年,细听他述说,可谓感天动地。

    在我的业余时间里,几乎每天我们都会通气交流。关于他,各种媒体报道太多了,我看过《凤凰卫视》的专访,去年年底他作客《北京卫视》的对话访谈,还有他受邀到一些省市的,机关、院校,讲堂论坛的研讨讲座等等。这期间,他多是把伺服卧病在床的老妈,暂交给弟弟,有时他还是带病赴约的。

    他的情怀是传播的学识要与大家有益,为此可以肝脑涂地。为讲好每一堂课,他都是自己动手制作PPT,为每一项活动精心准备,深思熟虑。有一次他要去宁夏大学讲课,已经到了咸阳机场航站楼,他发短信说:为讲好这节课,构思了一首关于宁夏大学的诗,欲响个“头炮”,并发来了诗的初稿,我赶忙查资料,岀点子,酙字酌句。就这点时间完成了一首‘’飞前诗‘’,当天晚上他做成了图文课件,第二天开讲获彩。学校齐岳书记还记录在手机上多方转发。他事后多次说这首詩咱俩享有共同著作权。

    有一年,外地某著名大学校长派专人,来到渭南师范学院他的住所,并接他到北京面谈,商调他到该学校担任教授,并成立一个专门研究机构,由他组织专业团队。学校答应一切待遇从优,包括随带病中母亲医护等系列问题。他从北京把消息转告了我,我一看待遇如此优厚,就动员他走出古城,转移一下阵地。那时他是陕西省委党史办的领导,他起初有点动心,还对我说咱们一起去,我知道自己的斤两,是蹬不了那殿堂的。他后来没走,我想主要是两个牵挂,让他守住了故土吧,一是八十多岁的老娘跟着他,他要亲手伺候。还有一个是黄土地情结吧,他从这里当了兵,提了“官”,上了大学。他跻身党史研究也是从这里起步的。一个个成果,一步步足迹,都是这里成就了他。是那份情那份爱那份乡愁,让他牵挂不已。他后来告诉我:故土难离,基于“母爱”。一是母亲,他说这是“前世所欠,今生所赚,人子之责,神圣使然”。二是母校,他是毕业于渭南师范学院中文系的学生,此时他已受聘于母校,这里给予他一份难以割舍的亲情……

    Screenshot_20201116_094820.jpg

    我叫他贾老师,在我们家里,我们说到他就是老贾,这是有缘由的,他与我连襟小曹,在八十年代都穿着军装到一个学校读大学,是战友又是同学,因为关系好,他八十年代就到过我岳母家,他还对我说,和家里人拉过家常里短,聊过天说过地,吃过我岳母包的饺子擀的面。他记忆力惊人,至今连我岳母家的房型楼层,家庭摆设都记得一清二楚。后来他与我连襟都转业了,天各一方,情谊未断。2008年冬由张家港探亲的小曹,还冒着大雪来到华山脚下,专程看望正在专注于《习仲勋传》下卷写作的老战友……

    因文笔好,善钻研,特别那做事执着较真的个性,他脱下军装后走进了中共历史研究队伍,在“清水衙门”一干就是几十年。尤其是接受了《习仲勋传》的研究和写作,一下就埋头沉寂十几年,可谓三更灯火五更鸡的浸淫于此,采访了太多的共和国的巨臂,沿着习仲勋当年生活战斗的足迹,走遍了那些山山水水,装了一肚子的故事与传奇。

    Screenshot_20201116_094843.jpg

    贾巨川教授,曾有过18年军旅经历,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工作后,担任过中共渭南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等职。在承担《习仲勋传》研究和写作之前,已在省级以上报刊图书发表了大量文章,曾独立执笔完成了24万字《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渭南地区大事记》,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为纪念毛泽东百岁诞辰,他主持编著了由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仰之弥高,钻之弥深》论文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他撰稿并编导《雄兵东渡》电视专题片,再现了八路军总部及其主力师,在陕西云阳、富平一带誓师,东渡黄河开赴华北抗日前线的,重要历史场景。

    如今,他是著名的中共党史专家,在时常的接触中,我尤为佩服他惊人的记忆力,他对党史军史国史的了解,可谓如数家珍。那些人那些事,哪年哪月哪个地方,他都能娓娓道来。

    他在甘肃陇东当兵时,回陕西必经彬县大佛寺,但那是几十年前的事了。最近他受陕西龙山书院邀请又来到这里。在这里我看到一个宣传栏,里面有关于习仲勋的事,他细细看后,沉思了一会儿,说这个图片说明是不准确的,他说那年那月那些天,延安在做什么,习老在忙什么,是什么形势,讲的特别仔细。他说:1947年初,胡宗南进攻延安,延安战备形势非常严峻。2月10日,习仲勋已受命出任以张宗逊为司令员的陕甘宁野战兵团政治委员,继而进军陇东,发动了西华池战役。彭老总称之为“保卫延安的序战”。由此推断习老不可能于2月25日,在这里出席关中地委召开的会议,再说这里离延安又那么远,得走多少路?

    他还说,彬县有个叫王子轩的,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在亭口镇开个骡马店,习仲勋在两当兵暴失利后,曾在王子轩骡马店休息养病,他们结拜为把兄弟。2000年夏,他陪同习老夫人齐心大姐回访考察革命老区,专程在彬县停留并用午餐,齐心大姐还提及过习老与王子轩一些往事。

    Screenshot_20201116_094901.jpg

    我问这张齐心大姐倾听他说话的合影照,是在什么地方拍摄的。贾巨川说:这是2000年6月,我陪大姐回访革命老区时,在甘肃省环县的河连湾照的,这里是陕甘宁省委旧址。1936年秋,习仲勋由环县县委书记调回党中央驻地保安(今志丹)县时,时任陕甘宁省委书记的李富春就是在这里跟他谈的话。

    说到这里他还颇有兴趣的,回忆了与齐心老人的关系,有人奇怪:老人家那么大年纪了,你怎么老是大姐大姐的?我说:亲切!这是工作中的尊称。的确老人家比我父母还大十岁呢!齐心大姐也喜欢我。我1996年到她哪里工作时,她给人介绍说,我是她抓来的“壮丁”。那时我刚四十过头。

    他还说:这次陪齐心大姐到陕西、甘肃等地,走了一个多月时间。这年初,大姐在深圳当面交代说,她要代表习仲勋回访陕甘革命老区。让我做一个详细规划和日程安排。我按照她的要求做了,并引导她回访了陕甘两省、6地市、73县,近百个革命旧址,看望了老区的人民群众,行程1万公里。我们翻山越岭,一个点一个点地走,车到不了的就徒步行走。记得到了甘肃省华池县南梁,当时陕甘边区政府所在地寨子湾地处深山老林之中,车进不去,大姐就与我们一起步行十来里,考察那里的地形,绘制地形地貌图,做采访笔记,了解当时的红军是如何生活的,怎么样战斗的,每一个时间,每一个地点,每一个人名,对每一件事,包括当时的计量单位、乡风民俗,以及地名演变都作了反复考证,详细记录。我把河流走向、山岭势态、树木花草等都拍摄成照片,有的还随手绘成图表,以感悟历史的变迁。

    我敬佩贾老师的做人,他始终保持低调,坚持实事求是。国务院研究室翟俊武先生,有段“巨川三叹”的笔谈,我摘录下来,他说:不管别人怎么看,我之所以敬重贾巨川先生,主要基于三点。

    一是因为在我眼里,他作为党史工作者,为人著书立传,长年甘做冷板凳,没有丝毫功利心理。作文做人者,当如巨川!

    二是写传成名后,本可以‘大江南北’‘沽名钓誉’,他却选择回乡,专心侍奉高堂老母五年,且无怨无悔。大爱大孝者,当如巨川!

    三是不为世情所迷,不为外物所惑,时光荏苒,斯人依旧,像静默的高原,奔腾的河海,从不因外在而改变。真人性情者,当如巨川!

    看到这三个“当如”,让我联想多多,与他交往多年,日子过的平平淡淡,从来不求奢华,和他吃饭,从来不讲究,朴实的本色,令我敬叹。真是落落乾坤一布衣,海纳百川出巨篇。

    记得2010年冬,我和他冒雪一起到齐心大姐当年革命与学习过的山西长治县、屯留县,寻找齐心大姐参加革命的抗大军校总校旧址。所到之处,他要求吃住等一切从简,他总怕给地方添麻烦,把有限的时间全安排在和当地党史工作者的交流座谈中,连中午也不休息。中途路过有国家重点文物的一个景点,我悄悄说去看看吧,难得来一次,他断然说不可,这是给地方添乱。

    2016年,他邀我又和他一起,参加了解放战争初期,彭老总主持有习仲勋参会的山西吕梁“离石会议”遗址建设的研讨会,他在会上发言,始终坚持求实求真,尊重历史,令我敬佩不已。

    他的老家在合阳,离史圣司马迁祠仅距几十里,看到他的为人为文,总让我想起太史公。他不印名片,不入这会哪会。他戏言:俺和司马史祖是邻居,古风乡情,千载流传。如果司马迁先生成了会员派,整天泡在“会海”中,可能就不会有“无韵之离骚”……

    Screenshot_20201116_094924.jpg

    行文及此,我想起多年前好友相聚时一桩往事。当时中原油田的书法家黄江平先生为他写了一幅“文品如人品,人品出文品”的六尺条幅,后我请人精裱装框,专车送到了渭南师院,他很喜爱并悬挂于厅中,每每提及,除了感谢,总是要说:做人重于做文,做人难啊……。从中能体味到一个学人内心深处的纠结与思考。

    Screenshot_20201116_094946.jpg

    关键字:精彩推荐
    • 上一篇: 连载:长征历史上的今天

    • 下一篇: 安徽金寨:22位开国将军共赴朝鲜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