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延安精神 > 正文

【“我的延安情”征文】延安,无法抗拒的红色魔力

来源:中华魂网 · 2023-05-13 12:01:34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延安,见证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共中央在延安13年的峥嵘岁月和建立的千秋伟业。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实践铸就了延安精神,现在或曾经战斗、工作、生活在延安,以及到访过延安的人们与之结下的深情,就是延安精神的实际传承。

一次延安行,一生延安情。《中华魂》杂志社、《中华魂》网举办“我的延安情”征文活动,旨在通过您讲述在延安经历的故事,让广大读者滋养初心、淬炼灵魂,从中汲取奋进的力量。——编者

投稿邮箱:zhonghuahun1921@126.com,投稿时,邮箱主题和稿件首页均注明“延安情征文原创稿”。联系电话:010-67052722


说起延安,我总会忆起这样一个画面:无数个夏日的午后,奶奶一手侧抱着我,一手摇着蒲扇,一边哄我睡觉,一边给我唱着“花篮的花儿香,听我们唱一唱,唱一呀唱, 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幼小的我会不止一次问奶奶:“南泥湾在哪里呀?”奶奶总是笑着告诉我:“在延安”。我每每听到总是要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延安,延安……”在一声声延安中进入梦乡。从此,小小的我记住了那个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好地方——延安。


等我再大一些,上了小学,我在音乐课上学到一首好听的歌曲叫《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我喜欢这首传递了山丹丹鲜亮的色彩与信天游跌宕的声情的歌曲。它唱出了陕北人的精神生命与黄土地的炽烈情怀,通过歌曲,我似乎看到了“一杆杆红旗一杆杆枪,咱们革命队伍势力壮”的画面,感受到了陕北、延安伟大的传统地域文化。



青少年时期的我,总喜欢看一些关于抗战的影视作品,尤其是电视剧《延安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延安颂》展现的是1935年至1945年,中国工农红军到达陕北延安后,中国共产党在延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中国共产党的完善和建设,人民军队的壮大与发展、中华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剧中浓墨重彩地展现了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品格,以及他们在斗争中培养形成的实事求是、独立自主、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过程,呼唤引导中国革命从国内战争走向民族解放战争的光辉业绩。这部电视剧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也对延安这个革命圣地有了更多的向往。


到了大学,有一段时间我非常喜欢文学,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陈忠实的《白鹿原》、杜鹏程的《保卫延安》都是我很喜欢的作品。这时候的延安对我而言又成为了中国革命文学的发源地,我深刻地感受到红色文化深深地滋养着这片文学的沃土,红色革命文化的基因为革命文学的生长和发展提供了充足养分。因为这些作品的影响,我在大学期间努力向党靠近,成为入党积极分子,并最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



“爷爷他曾经到延安去,过了长征两万五千里; 扛的是步枪吃的是小米,煤油灯点燃了燎原的火炬。到延安去,到延安去,老镢头开辟出了新天地;到延安去,到延安去,纺线车摇出了东方的晨曦……”2019 年的一首原创歌曲《到延安去》,生动地描绘出了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无数中国先进青年心中的梦想,那就是——到延安去! 延安究竟有什么魔力?在那个延安还十分贫瘠的时代,让这些人偏向荆棘而行、不惜向死而生。我的延安情又一次高涨,虽然同在陕西,但我仍向往去延安这片红色圣地,延安总让人觉得很神秘,总有一种魔力在吸引着我,到延安去!到延安去!


2020年,我的延安之行终于实现了。当我到了延安,才真正感受到了延安的红色魔力,一种无法抗拒的红色魔力。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贺敬之这样赞美宝塔山。第一次到延安,我和大多数人一样最期待的就是宝塔山。因为无数次在关于延安的照片或者影视作品里看到过它的身影,都说看懂了宝塔山,就看懂了延安的历史。



宝塔山位于延安市中心,因山顶有一座宝塔而得名,不论你站在延安市区任何地方,几乎都能看到山上的宝塔。宝塔山是革命圣地延安的标志性建筑,山上现已建成为宝塔山公园,林木葱郁,环境优美。我去的当天上午宝塔山的游客不少,但不喧闹,总有一份庄严与宁静。登顶宝塔山,看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在延安这片土地上屹立、流淌、生生不息,让我的内心得到了少有的宁静。

在参观完宝塔山后,我来到了延安革命纪念馆。一路上一边是延河,一边是清凉山山脉,有山有水,好不惬意。纪念馆门口的广场非常大,当我站在纪念馆前巨大的广场上、看到毛主席的雕像时 , 一种庄严与肃穆扑面而来。正对入口的领导人的巨型人物浮雕,前方有游客献上的鲜花。纪念馆的6个展厅内展出了大量的革命历史文物,再现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当年在延安的光辉业绩,也展示了革命时期伟人们用到的生活用品,还有很多缴获的敌人的武器弹药、钱币、奖章纪念章等等。 还能看到著名的“小米加步枪”。看完整个纪念馆,我的心仿佛回到了那段战火纷飞的年代;看完整个纪念馆,你就会知道为什么革命会取得胜利。



同样,我的延安之行也少不了枣园革命旧址。枣园旧址有中央书记处小礼堂、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伟人旧居,“为人民服务”讲话台、中央医务所、幸福渠等。枣园还保留着以前的窑洞,窑洞可以进入参观,里边按以前的样式复原了家具,可以看到虽然这里是领袖们的住地,但条件还是非常简陋的。槐树、小路、民居、 草地,如果不是两个大大的枣园二字,你会真的以为这里是延安乡村里一个普通的民居。就如枣园里流淌的革命精神一样,时刻让我感受着延安的温暖。


一次延安行,一生延安情。我的延安之行是逐梦之旅,我在这里汲取了力量,为我的工作、生活提供了动力,也时刻提醒自己不忘初心、继续前行。现在一说起延安,总感觉到有一种无穷的力量激励着自己。历史的红色旅程是革命先辈们开创的,未来的红色旅程要靠我们新一代来开创。我将带着对教育事业、对学生的真诚和热爱,用实际行动传承、践行和发扬延安精神,坚守理想信念,立足本职工作,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李燕)



责任编辑:林静

特约编辑:赵大力

值班编辑:白雪 李宽

技术支持:李馨雨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