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延会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致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贺信以及关于深入研究、大力宣传、认真践行延安精神的重要指示精神,坚决落实王晨会长提出的“在新时代更好地弘扬延安精神”的指示要求,取得许多新成绩、新成果。开办“弘延论坛”专栏,旨在为各地延会搭建一个互相学习、借鉴、交流研究成果的平台。欢迎赐稿。投稿邮箱:(zhonghuahun1921@126.com)。
习近平总书记号召“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增强“八个本领”,其中第一个本领就是“增强学习本领”。报告提出,我们党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要增强学习本领,在全党营造善于学习、勇于实践的浓厚氛围,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推动建设学习大国。这些要求无不极大地提高了领导干部学习的思想认识和行动自觉。中共中央在延安的13年,在党的发展史上至关重要。我们党在开展生产运动的同时,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学习运动,陆续创建了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延安马列学院等十几所干部学院,为抗战培养了大批干部,推动和形成了延安时期的学习方法。延安时期,中共中央把每年的5月5日——马克思诞辰日定为“干部学习节”,在毛泽东同志的带领和指导下,延安呈现出“吃小米饭,攻理论山”的浓厚学习氛围。从某种程度上讲,毛泽东同志的学习方法可大体概括为延安时期倡导的学习方法,对于我们建设学习型政党、培养学习型干部、形成学习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倡导的学习方法
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要求:“要把全党变成一个大学校,一个无期大学,各地方党部、八路军、新四军、游击队,都是这个大学的分校,全党同志以及非党的战士们,都须进这个学校学习。”毛泽东同志常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他提倡用钉子的“挤”劲和“钻”劲来学习。毛泽东同志认为,“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1939年5月20日延安在职干部教育动员大会上,他针对干部学习中存在的“工作忙”“看不懂”两大问题,巧用木匠“钉钉子”“钻木头”的原理,生动形象地进行了阐述和动员,成为党史上的经典故事。
一是坚持“挤”。对于“工作忙”的问题,要像木匠“钉钉子”那样“挤”时间。当时许多干部一提起学习就直摇头,经常以工作忙、没有时间为借口不愿读书。对于这种现象,毛泽东同志说:“在忙的中间,想一个法子,叫做‘挤’,用‘挤’来对付忙。好比开会的时候,人多得很,就要挤进去,才得有座位。又好比木匠师傅钉一个钉子到木头上,就可以挂衣裳了,这就是木匠向木头一‘挤’,木头让了步,才成功的。自从木头让步以来,多少木头钉上钉子,把看不见的纤维细孔,‘挤’出这样大的窟窿来,可见‘挤’是一个好办法。”“在每天工作、吃饭、休息中间,挤出两小时来学习,把工作向两方面挤一挤,一个往上一个往下,一定可以挤出两小时来学习的。”他还特别表扬陈云说,“陈云同志有‘挤’的经验,他有法子‘挤’出时间来看书。”陈云的经验是什么呢?1939年12月,陈云在《学习是共产党员的责任》一文中揭开了谜底,就是“读书要与懒惰作斗争,要订出一个切实的读书计划,照着去办,坚持不懈。”陈云还谈到搞好学习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只要大家认识清楚学习的重要性,就应该想法挤时间读书。”
二是不断“钻”。对于“看不懂”的问题,要像木匠“钻木头”那样“钻”进去。毛泽东同志说:“看不懂也有一个办法,叫做‘钻’,如木匠钻木头一样地‘钻’进去。”“在中国,本来读书就叫攻书。”“你要读通马克思的道理,就非攻不可。”他还举例说,从前人称“校对”为“校仇”,校对确实很难,非以仇人对之是不胜所为的。“所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理论,固然很难,如果我们以‘仇人’的态度不讲感情地攻它,一定是无攻不破的,一定可以把它的堡垒攻下来。”此外,正面搞不通,可以从旁的方面着手,先打下基础,就可以一点一点地搞通正面的东西。这实际上也是毛泽东同志自己读书实践的体会,“攻书到底”。他在日常读书生活中,对喜欢读的书,都是一遍又一遍地研读,读懂弄通吃透书的主要内容。《共产党宣言》是毛泽东同志最爱读的书,1939年底,他就讲过“《共产党宣言》,我看了不下一百遍,遇到问题,我就翻阅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后来的几十年里,他每年都把《共产党宣言》读几遍,他一生一共读了多少遍,这是很难说清楚的。1945年5月31日,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七大总结讲话中向大家推荐五本马列著作,形象地说明了何谓攻书攻到“底”:“我们可以把这五本书装在干粮袋里,打完仗后,就读他一遍或者看他一两句,没有味道就放起来,有味道就多看几句,七看八看就看出味道来了。一年看不通看两年,如果两年看一遍,十年就可以看五遍,每看一遍在后面记上日子,某年某月某日看的。”
三是反复“记”。除了上述两点,他非常赞赏徐特立“不动笔墨不看书”的读书方法,从现存的毛泽东同志读过的大量书籍中,随处可以看到他圈圈、点点,朱墨纷呈的斑斑笔迹。他既读有字之书,又读无字之书,即向社会学习,向实际学习,向群众学习,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毛泽东同志当年在延安的窑洞里,借着煤油灯微弱的光亮,把李达所著的《社会学大纲》整整看了10遍,并在书眉和空白处写下了1万多字的批注。从中南海故居保留下来的书籍中,可以看到许多书的封页上画有四五个圈。有些书,页面上留有红、蓝、黑各色笔迹的圈划批注,这是毛泽东不同时期反复阅读留下的手迹。他不仅反复阅读经典书籍,而且还反复“记”,因每次阅读背景不同、需求不同、心境不同、年龄不同,总是会有新的理解和发现,这样,书中的价值内容也就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掘。毛泽东同志认为“手到”,就是动手写笔记,写批注,由此体现“心到”。目前编辑出版的毛泽东读书批注,就有《毛泽东哲学批注集》,收了他读10本哲学书的批注和一篇读书摘录;13册《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收了他读各种书刊和文章的批示、批注和批语,数量更多。除了动手写笔记,写批注,他还把形成的新思想、新论断写成文章,1938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党的扩大六届六中全会上,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毛泽东在土窑洞里写下了《实践论》《矛盾论》《新民主主义论》等闪烁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光芒的哲学名篇。在《毛泽东选集》中,延安时期写作的文章占一半以上。毛泽东同志这种“挤”“钻”“记”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
二、延安时期读书方法对我们的启示
上面对毛泽东同志延安时期的学习方法叙述相对比较笼统,读者可能一时不怎么好借鉴,如果把方法相对细化,则便于借鉴。这里介绍“精读、常读、笔读、心读、鉴读、多读”12个字,与大家共勉。
(一)精读。精读的一个方面是精选。世上的书籍数以亿计,要读的书难计其多。这就需要有选择地去读,更重要的是会选择,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要,精心选择几本好书,不要见书就买。一本好书,读一遍两遍是不行的,要反复地去读,每读一遍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多少专家研究《红楼梦》,还成立了专门的红学研究会,现在还在研究,就是这个道理。读书不能只求一知半解,要完全理解,尽可能全部消化,这才叫读书,叫精读。
(二)常读。书要常读,养成习惯。要养成一个好的习惯很难,但只要坚持去做,把一件事重复去做,这种重复就会成为一种习惯。对坚持每天读书,不要说需要多久,只要能坚持1个月,这种意识自然会成为习惯,这就叫习惯成自然。我认为,读书人、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把读书当作一日三餐的生活习惯,让读书成为每天必不可少的生活内容,称之为常读。
(三)笔读。就是要借助手中的笔辅助读书。有一句耳熟能详的谚语叫“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通常理解为做读书笔记,也可理解为写心得体会、读后感、随笔等。在读书的同时,把好的语句、好的典故摘记笔下,并坚持写一些读书心得,不怕写不好,只要坚持,久而久之,这些东西就会留在脑海,动笔写文章时就会自然见于笔下。这便是勤动手的好处,这叫做笔读。
(四)心读。读书要专心,更要用心。书中自有黄金屋,用心去读,才能真正读懂书。宋朝大学者、大理学家、经学家朱熹在《训学斋规》中说,“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慢朗诵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书时不思考不行,不思之学,学到的是个别词句;不读书,冥思苦想更不行,没有直接和间接的经验知识,思想就没有源泉。朱熹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称心读。
(五)鉴读。读书也是生活的一面镜子,通过读书梳理自己的头脑,丰富文化底蕴,提升道德素养,把一些好的方面作为航标,又比如把人物传记中的反面东西作为成长的警钟,有借鉴、有鉴别地吸收书中的文化,持扬弃的读书观。这就叫鉴读。
(六)多读。“从精出发,博览群书。”身边的人和事是书,工作是书,生活是书,只要肯读书,书中自有颜如玉。弘扬“读书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的精神,坚持读书,让读书伴随我们始终。
总之,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时期倡导的学习方法,贯穿了他学习实践的全部和生命历程的始终,深刻揭示了学习的本质,带给了我们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我们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政党及构建书香社会、书香中国具有现实意义。
(作者:赵赋山,系昆明宜良县延会常务理事、宜良县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方志办副主任)
责任编辑:红升
值班编辑:白雪 李宽
技术支持:李馨雨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