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弘延论坛 > 正文

【弘延论坛】红色文化与培育时代新人路径研究

来源:中华魂网 · 2023-10-08 13:17:13

红色文化是中国革命精神谱系的重要谱源,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延安红色文化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艰难困苦的战争岁月下积淀形成的文化。在新的历史重任和各种考验面前,富含精神营养的红色革命教育,是凝结中华民族力量的不竭源泉。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教育价值,加强红色文化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精神,让红色文化扎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推进红色文化传承和教育的关键,只有不断创新红色多元化教育方式,对弘扬延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推进伟大事业和实现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更替的真实记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数次踏上红色革命圣地,接受红色精神的洗礼,多次强调要从中国革命历史、优良传统和精神中汲取养分,党的二十大闭幕后,总书记带领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并发表重要讲话,宣示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奋斗精神,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新的优异答卷的坚定信念。


时代新人的培养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着眼点和落脚点。而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重点在学校,应从政治素质、道德品质、文化知识、创新精神等方面进行锻造,在这一锻造过程中,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红色文化资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红色基因蕴含着理想信念、传统美德、核心价值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基因,是激励我们砥砺前行的强大正能量。何为红色基因?它是一种革命精神的传承,是一种伟大的象征,它代表着光明,凝聚着力量,引领着我们走向光辉的未来。红色基因是时代新人培育的巨大资源宝库,为时代新人培育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也为培育时代新人提供坚强信仰支撑,为进一步汇聚起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磅礴伟力,具有重要意义。


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挖掘好利用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应从以下几方面探索研究。


一、依托学校教育阵地,筑牢培育时代新人基石,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资源,是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优秀教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能够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丰厚营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加具有震撼人心、塑造灵魂的作用”。


红色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天然载体。学校是育人的主要阵地,而校园文化又是学校精神风貌的集中呈现。学校要充分利用红色教育资源,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将红色基因根植于学生心灵。


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到延安中学强调:用延安精神教书育人,弘扬革命传统,培育时代新人,确保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和二十大报告给我们指出了教育就是要立德树人,赓续红色基因。也彰显了党中央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的高度关心,说明了党中央对立德树人、启智润心,培养青年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高度重视。我们不仅要从讲话和报告中汲取精神鼓舞和奋斗感召,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还要以此为本想问题、谋思路、定措施、抓落实。


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在世界文化趋同的态势下始终保持特色的核心优势,正是这种优势,中国文化在多元文化交织的新时代背景下羽翼丰满、形色突出,使中国的文化自信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发展。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它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这种文化“基因”已经根植在我国人民的血液之中,只待以合理的方式唤醒这种价值,使传统文化“照进”现实,用古老的文化教育新时代的大国公民。


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一百周年大会讲话、二十大报告和文化继承发展座谈会讲话中、反复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红色文化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也是把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前进方向的指南针,标识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鲜明特色。红色文化是培育时代新人的巨大资源宝库。作为一种优质的精神教育资源,“红色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呈现出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和教育性的特点”并以“人、事、物、魂”为主的存在形态逐步转化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教育内容。


学校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变成最大的教育资源。积极推动传统文化教育,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文化建设,以丰富多样的育人活动滋养学生心灵、涵育学生品行,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教师应担负起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责任,要实现“以文育人”,必须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以及言传身教能力,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并将其逐步内化于自身文化结构体系之中为学生把好文化供给关。


伟大的中华民族是富有红色文化内涵的地方,学校在利用红色文化培育时代新人中,首先要加强红色文化的资源建设,要积极挖掘具有地域特色的红色故事,制作展板、建文化长廊、撰写校本教材,营造校园文化浓厚氛围。立足实际,建立“用红色文化办学育人”课程体系,开发有高度有温度具有直观性的课程。建好培育时代新人的红色基因源,以确保红色基因源的正向发展,进而发挥好红色基因的引领力和传导力,不断提升学生对红色文化历史及红色文化价值的理解与认同。


要整合文化资源素材,构建培育时代新人的红色文化资源库。充分利用班团活动、国旗下讲话等专题活动,通过演讲、故事会等形式宣传红色革命、倡树英雄精神。开展唱“红色歌曲”、看“红色电影”、学英雄精神、树远大理想等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要创新思维,挖掘资源,发挥自身的条件优势,有效整合学校所在地及其周边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明晰红色文化的整体发展图景。也可以对地域各类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实地考察、科学整合,对红色文化所蕴藏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艺术、教育等多重价值进行深度发掘,将其转化为学校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库,为时代新人培养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


当前正值信息化时代,而信息化时代又是一个充满诱惑的时代,信息化时代各种价值观的涌现和融合使人们对红色文化的价值取向难以达到一致的理解与认同。作为传播红色文化的主要载体,各类反映中国共产党革命斗争历史和地方英雄事迹的纪念馆(地)、遗址、烈士陵园、纪念碑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部分依然存在展览面积狭小、展出内容单调、展示手段落后、日常维护和改扩建资金短缺等问题,又加之红色文化生长的历史时空比较遥远,那种“艰苦”和“匮乏”的环境难以与当下的“幸福”和“丰富”生活相对接,相对久远的红色文化在当今时代较难已与生活幸福的孩子产生共鸣,种种因素使广大学生在接受革命红色教育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短板。


对此,要依托县域红色资源优势,积极挖掘革命历史文化遗产的深刻内涵,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为开展红色旅游的主要载体,建立红色研学基地、红色研学小镇,精心设计丰富多彩的研学项目,积极开展富有特色、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研学活动,把红色研学作为承红色基因、弘扬延安精神的重要途径。比如,组织开展劳动课、忆苦思甜等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自觉养成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道德情操,这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业精神的具体体现。


要利用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纪念日等有特殊意义的日子,组织开展活动,成立红色小宣讲员,在宣讲中认识红色基因、认同红色基因,唤起对红色文化的历史记忆和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党史研究部门要充分发挥资料齐、专业精的独特优势,深入挖掘区域红色资源,从红色历史、红色思想、红色精神、红色文化事业、红色人物、红色遗址等方面,编写红色教材,阐述革命波澜壮阔的红色历史,推动红色基因进课程、进教材、进头脑。


同时还要依托家庭小环境加强红色文化的渗透,家庭教育是培育时代新人不可或缺的一环,对时代新人的塑造具有独特的作用。在家庭环境中父母要以身作则、做弘扬红色传统、学习红色模范的榜样和表率,继承艰苦奋斗、勤俭持家的中华优良传统,通过榜样效应、榜样引领,营造良好家风,强化红色文化的渗透,发挥红色传统对培育时代新人的隐性感染力。


二、积极打造红色旅游基地,营造培育时代新人氛围


红色旅游主要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红色革命纪念馆参观考察,强调“发展红色旅游要把准方向,核心是进行红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让干部群众来到这里能接受红色精神洗礼”。


红色旅游因其特殊的政治特性,它不同于一般旅游,红色旅游具有与生俱来弘扬革命精神的功能和特性。承载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展现着无数仁人志士和共产党人无私奉献的战斗历程,蕴含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拼搏进取的智慧和力量,寄托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因此,红色旅游承担着传播先进文化、滋养游客心灵、弘扬民族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传承党的精神谱系的光荣使命。


红色旅游又是在历史事件的发生地感受历史,是最大限度地接近历史的真实旅游,对淬炼灵魂有着直接的影响。要准确把握新形势和新常态对红色旅游的新要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红色旅游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在着力提升红色旅游教育功能上下足功夫,要把华阳、张富清故居等红色旅游景区、景点作为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内容和教学资源。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调研时指出,要坚持不懈用延安精神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用以滋养初心、淬炼灵魂,从中汲取信仰的力量、查找党性的差距、校准前进的方向。


中华民族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富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是一块拥有厚重历史沉淀的热土,蕴藏着丰富的红色资源。这些都是我们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无不闪耀着辉煌革命足迹。每一处都有延安精神内涵所在,都有着厚重的红色基因,都是一个常学常新的生动课堂,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养。


但就目前状况,一些景点基地在管理、服务方式等方面还存在无人守护、无人讲解等一些问题,未能完全发挥其教育作用。各地要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加快开发利用速度,提高景点知名度,使其真正成为爱国教育基地、文化产业亮点、精神文明建设窗口。


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基地要从改进服务方式、创新展示手段、丰富展出内容等方面入手,做到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有机统一。精心组织高水平的专题性展览,打造陈列精品,形成展览亮点。积极开辟“绿色通道”,加强与学校联系,科学安排青少年开展研学活动。精心撰写解说词,在讲解上提高水平,宣讲好红色故事,力求更加感染人。


各地要把“游”与“学”有机结合起来,在游中进行红色教育,在学中坚定道德信仰。将红色旅游景区打造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青少年学习党的历史、继承优良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常学常新的生动课堂,以此感受到红色文化的滋养,感受精神的力量,增进生命的厚度,获得人生的感悟,思想得到升华。


在新的历史时期,要把红色旅游基地建设作为旅游发展的重点工作。进一步加强对红色文化场馆的保护力度,做好修建、完善、开放工作。要把“红色”这篇文章做深做透,把“文化”这个灵魂挖深树牢,把“教育”这个核心把准落细,把“旅游”这个市场做实做强,使之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三、不断创新文明实践载体,凝聚培育时代新人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加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夯实党的执政基础高度重视,做出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重大部署。其目的在于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乃至全社会文明程度而在广大城镇乡村所推行的重要举措与实践方案,具有政治性、教育性、群众性等本质属性。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总目标是,着眼于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调动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创新方式方法,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牢牢占领城乡基层思想文化阵地,不断提升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动员和激励广大群众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要始终坚持以文化人,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紧密结合时代要求和地域特色,广泛开展常识普及、经典诵读、戏曲传唱、红色文化挖掘、非遗传承等活动,让传统文化、红色文化适应新需求,焕发新魅力。要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


要充分发挥红色经典文学、音乐、影视、剧目等基础载体的育人作用,鼓励地域文化工作者以红色革命为题材创作文艺精品,推动红色主题教育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企业,营造新时代讲好红色故事的浓厚氛围。让红色基因焕发时代魅力,引导群众从红色基因中汲取营养和力量。


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要充分发挥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作用,打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服务矩阵。要积极回应广大群众需求,探索群众“点单”、中心“派单”、志愿者“接单”“圆单”、群众“评单”相贯通的模式。积极开展“连理会”、“追思会”和“生日会”等活动,充分利用农村婚丧嫁娶最能聚集“人气”的有利时机,在婚礼上为新人分享家风故事、赠予礼品,引导其传承良好家风,对婚姻忠贞不二;在葬礼上追思逝者厚德、书写家风家训,教育后人永感长恩,传树美德。也可以为老人、好人、英雄等不同群体过集体生日,引导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让群众在欢声笑语中传承好品德、树立新风尚。


要精心设计活动载体,创新宣传形式,广泛开展学习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等活动,开展好邻居、好媳妇、好公婆评选和寻找“最美家庭”等活动,引导群众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 勤俭持家。以“亮家风、淳民风、正社风”为主题,广泛深入开展“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活动,通过长辈口述、家人共议等途径,挖掘好、整理好、编写好家训、家规,弘扬时代新风、培育时代新人。


目前,正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时期,围绕乡村振兴,要坚持把道德涵养作为培育时代新人的关键点。将“送文化”与“种文化”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百姓宣讲在弘扬红色文化精神中的示范带动作用,组建稳定的红色文化传播团队,提升红色文化的社会引导力。又要以丰富的红色主题实践活动吸引群众尤其是广大青少年参与红色文化内容的传播与践行,以强化延安精神、红色文化对群众的价值引导,进而提升红色文化的社会传播力和影响力,为洋县高质量发展凝聚磅礴精神力量。


(作者:张恤民,陕西省洋县延安精神研究会秘书长、办公室主任;陈友忠,陕西省洋县延安精神研究会会长)


值班编辑:白雪 李宽

技术支持:李馨雨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