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弘延论坛 > 正文

【弘延论坛】用延安精神赋能修齐治平

来源:神木市延安精神研究会 · 2024-11-15 13:32:28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在延安时期的结晶。延安精神的主要内涵是:坚定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延安精神的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精神财富,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取得一切胜利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文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列主义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相结合的必然产物,是毛泽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集体智慧,延安精神哺育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凝聚人心、攻坚克难、开拓进取的强大精神动力,我们要善于用延安精神赋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一、延安精神与修身之道

1.优秀传统修身理念滋养延安精神

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者也,其为人之与!”“孝悌”是做人的根本。屈原说:“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而未沫”,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对“廉洁”的注释是:“不受曰廉,不污曰洁”,“廉洁”是做官的根本。为子“孝悌”,为臣廉洁,就是一个好家长、好官员。因此,“孝廉”就是做人做官的标尺。所以从汉朝开始选拔官吏的标准就是“孝廉”,举“孝廉”就是把地方上孝顺父母且廉洁的人举荐到朝廷做官。古代讲“孝廉”,现代就是讲政治。今天,我们选拔干部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逐层向上选拔,强调干部的政治品德。

讲“孝廉”讲政治是修身的本质要求,是立身之本,为官之德,而自立、自强是修身的能力要求,是立身之能,为官之力。《易经·乾卦》中的“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坤卦》中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乾坤二卦”的系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清华大学把它作为校训,足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颜氏家训》中说:“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也道出了自立、自强的重要性。可见延安精神中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拼搏精神,既是创新,更是传承。综上所述,优秀传统文化修身理念滋养延安精神。

2.延安精神,赋能国人修身

新中国初期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对修身提出了新要求,“有社会主义觉悟”即修思想,“有文化”即修能力。思想好,能力强,才能为国家建设服务,才能为人民服务。这一方针激励了一大批有识之士参与社会主义建设,为党和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改革开放时期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给育人修身指明方向,为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人才。进入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素质教育提上议事日程。育人修身的原则更全面,更具体。经过几年的实践,“爱国奉献、明理遵规、勤劳善良、宽厚正直、自强自律”的个人品德得到了提升。75年来党的教育方针与时俱进,使延安精神“为人民服务的根本修身宗旨”得以升华。

延安精神生生不息、历久弥新,培育着一代代中华儿女志存高远,踔厉奋发,建功立业。“全国劳动模范”“改革先锋”“共和国勋章”等荣誉集于一身的申纪兰,她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人民。她是第一至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在她的带领下,“西沟村”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实现了“人民代表为人民”的愿望;“两弹一星元勋”“人民科学家”程开甲,胸怀祖国,服务人民,追求真理,勇于创新,为人民做出巨大贡献;“人民教育家”于漪坚信“教育是给予孩子的心灵滴灌知性和德性”,是修身的集大成者,又教育无数莘莘学子修成正果;“改革先锋”“最美奋斗者”路遥“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他的文学作品诠释了延安精神。“人民楷模”“人民英雄”“人民艺术家”“七一勋章”“航天英雄”等荣誉获得者都是延安精神的践行者,是祖国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他们为社会主义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

二、延安精神是齐家之法

延安精神不仅给每个人修身赋予能量,使其成为有用之人,而且为齐家滋补营养。延安时期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是卓越的革命者和政治家。既是个人修身的楷模,又是“红色家风建设”的实践主体。他们从中华民族优秀家风家训中吸收营养,在革命征途中以身作则,教育子女,勤俭持家,形成了“延安家风”,是延安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齐家法宝。

1.优秀传统家风滋养延安家风

《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即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孥”。孔子评价说,一个家庭如能这样,父母就称心如意了。泱泱中华,优秀的家风家训不胜枚举:三国时期诸葛亮的《诫子书》、南北朝颜子推的《颜氏家训》、宋代司马光的《家范》、清代曾国藩的《曾国藩家书》等典范之作都深刻演述了治家维伦之道,展现了家教、家训在代际传承中的作用,是建设和谐家庭的座右铭。而今,王纪刚先生的作品《延安家风》展现了延安时期英雄辈出,人们理想高扬,信念坚定的良好作风。书中举了周恩来和邓颖超共同总结的互爱,互敬,互勉,互慰,互让,互谅,互助,互学的“八互”原则,实际突出了一个“和”字,即:家和万事兴,这对革命伴侣为建设和谐家庭树立了典范,“八互”原则也得到发扬。书中还记载了毛泽东主席让毛岸英上劳动大学,让毛岸英、毛岸青去苏联留学,学技术,学文化,培养子女的自立意识、自理能力,教导子女不靠人、不靠天、不靠祖上。治家之道贵在以身作则,毛泽东和其他革命元勋在这方面为人们树立了标杆。毛泽东在延安的生活十分清贫简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写道,毛泽东和他的夫人住在两间窑洞里,四壁简陋,空无所有,只挂了一些地图……做了十年红军领袖,千百次的没收了地主官僚和税吏的财产,他所有的财物却依然是一卷铺盖,几件随身衣物——包括两套布制服。朱德总司令身着战士的衣服,脚蹬草鞋,平时睡觉就盖一条补得几乎失去原来样子的毛毯,也从不舍得丢弃。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廉洁奉公,严管家人,不搞特殊,一心为民,共同创建“延安家风”。中华优秀传统家风家训滋养了延安家风。

2延安精神赋能文明家庭建设

家和万事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时期创建的“延安家风”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传承红色家风,用延安精神赋能文明家庭精神建设,能够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团结合作,促进家庭的和谐稳定,为实现个人梦、家庭梦、中国梦补充精神食粮。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开放时期,“两弹一星”科学家们舍小家为国家,隐姓埋名几十年,为祖国尽忠,为人民尽职,是后人学习的榜样。进入新时代,用延安精神、红色家风引领新时代模范文明家庭建设,通过评选“五好家庭”、评选文明星级家庭等措施,全国涌现出村、镇、县、市、省、国家级别的文明星级家庭数以万计,大大提高了家庭凝聚力,为社会稳定,国家安宁发挥了正能量。以“男女平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彰显延安精神元素,倡导村民制定合理可行的村规民约,摒弃赌博等不文明的陈规陋习,树立“有国才有家”的家国情怀,发扬家庭民主、严防家暴,营造具有延安精神、红色家风气息的家庭文化。争创“民主、团结、和睦、节约”的模范家庭、文明家庭。影响着无数家庭。


三、延安精神是治国之策

1.“民本思想”滋养延安精神

《孔子家语·贤君》中记录哀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孟子·尽心下》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王制》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管子也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这些春秋时期总结出来的治国理念,所体现的“民本思想”被历代明君贤臣所推崇。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说:“百姓财力俱困,如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摇其根”;民国总统孙中山推行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唐初名臣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对民本思想也做了强调,他说:“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宋朝名臣范仲淹在《君以民为体赋》中提出“君育黎庶,知彼身体”;而延安精神正是这一系列“民本思想”滋养的结果。

2.延安精神赋能复兴伟业

75年来,我们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心系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心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带领中国人民攻坚克难、艰苦奋斗,中华人民共和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目前,中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人均收入和国民可支配收入大幅提升,脱贫攻坚成果丰硕,中国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不仅解决了温饱,而且实现了小康,幸福指数日趋提高,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得到了有效化解。高质量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治国方略可圈可点,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

四、延安精神蕴含平天下之理

1.传统平天下观滋养延安精神

要平治天下,主旨还是“民本思想”。《孟子﹒公孙丑下》指出:“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所说的“道”乃仁政也。要平治天下,就得行“仁政”,就得亲民爱民。《礼记》中讲到:“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礼记”中的博爱思想,是 “民本思想”的具体体现,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类也在沿着这些目标在奋斗。延安时期,共产党施行“仁政”,百姓直呼“共产党天心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延安精神。新中国成立后,延安精神赋能于中国共产党实施了一系列“仁政”措施,在逐步实现古人的梦想。

2.延安精神赋能构建命运共同体

国与国的交往和人与人的交往是一致的。春秋时期的孔子就说过:“君子和而不同”。人与人交往的原则突出一个“和”字。和是纽带、和是桥梁,和是准则。国与国交往也是一样。和字当头,互相尊重。国不分大小,人不分种族,相互照顾,相互关切,坚持人民至上,才能实现人和、家和、国和、天下和。

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秉持国际主义精神,行仁政,不仅中国人民心所向,而且诸多国际友人也奔赴抗日前线,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奉献了智慧,牺牲了生命。在具有国际主义精神的国家和人们的和衷共济下,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最终取得了胜利,成立了联合国。联合国的 “联合”二字彰显了“和”字的威力,职能就是“联和”“促和”。实际上国际主义精神就是团结合作精神也是延安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延安精神赋能于国际交往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以“和”字为原则,进行外交工作。70年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正式发表,成为国际关系史上的伟大创举,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中国领导人首次完整提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将纳入中印、中缅联合声明,共同倡导确立为指导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是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进入新时代,我们继续弘扬延安精神,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广泛宣传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奉献中国智慧。

(作者简介:李子高,神木中学语文教师,副教授,神木市延安精神研究会理事。责任编辑:红升)

值班编辑:白  雪、显  洋

技术支持:李馨雨、刘彤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