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弘延论坛 > 正文

【弘延论坛】深刻感悟毛泽东诗词中的红色印记、革命精神及时代价值

来源:大荔县延安精神研究会 · 2025-03-12 13:39:13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延会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致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贺信以及关于深入研究、大力宣传、认真践行延安精神的重要指示精神,坚决落实王晨会长提出的“在新时代更好地弘扬延安精神”的指示要求,取得许多新成绩、新成果。开办“弘延论坛”专栏,旨在为各地延会搭建一个互相学习、借鉴、交流研究成果的平台。欢迎赐稿。投稿邮箱:zhonghuahun1921@126.com 。

毛泽东诗词,犹如一座巍峨耸立、永不磨灭的文学丰碑,稳稳地屹立在中国革命的漫长征程之中。其以雄浑壮阔、豪迈奔放的独特艺术风格,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独占鳌头;更凭借深刻的革命叙事与丰富的精神内涵,深度融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到长征的艰难险阻;从延安的艰苦岁月,到新中国的诞生,毛泽东以诗词为笔,将革命实践与理想转化为激昂文字,不仅生动记录下历史的厚重轨迹,更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共产党人“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鲁迅曾称赞其诗词“有山大王气概”,冯雪峰解读为“革命者无畏的魄力”,这些评价精准地揭示了毛泽东诗词超越文学范畴,成为革命动员强大力量的关键所在。作为大荔县延安精神研究会的一员,重温毛泽东诗词,既是对红色基因的深度探寻,也是对新时代革命精神传承的深入思考。

一、 毛泽东诗词中的红色印记

1、《沁园春·长沙》:青春与革命理想的交织

1925年,毛泽东离开韶山,前往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时重游橘子洲头,有感而发创作了《沁园春·长沙》。词中“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栩栩如生地展现出青年学子朝气蓬勃、胸怀天下的精神风貌,字里行间蕴含着毛泽东对革命事业的深刻认知与坚定信念。这首词既是对往昔青春岁月的深情回顾,更是对革命未来的无限憧憬与热切向往,它跨越时空,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为革命事业奋勇前行,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

 2、《西江月·井冈山》:探寻革命新道路

井冈山,这片孕育中国革命星星之火的红色圣地,在毛泽东的《西江月·井冈山》中被描绘得生动而真实。“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短短两句,便将红军与人民群众团结一心、共同抵御外敌的斗争场景鲜活地展现在我们眼前。井冈山斗争不仅是军事上的激烈较量,更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全面探索。红军在此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工农民主政权,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这首词既是对那段峥嵘岁月的深情回忆,也是对中国共产党人不畏艰难、勇于开拓革命精神的高度礼赞,它见证了中国革命道路探索的艰辛与伟大。

 3、《七律·秋收起义》:红色革命精神的颂歌

1927年秋收起义是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向农村的关键转折点,毛泽东的《七律·秋收起义》忠实记录了这一重要历史时刻。“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开篇便旗帜鲜明地明确了起义军的无产阶级属性,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新的阶段。“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深刻指出了起义的根源,展现了农民阶级受压迫的普遍状况和反抗的必然性。该词不仅见证了历史,更是革命精神的象征,深刻诠释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真理,为中国革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4、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跨越时空的革命

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感慨万千,创作了《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豪迈开篇,将秋收起义的初心与社会主义建设新征程紧密相连,实现了一场跨越时空的革命情怀对话。“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的今昔对比,既是对井冈山从荒凉山村到社会主义新山城的赞美,也象征着中国革命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的壮阔历程。此词不仅回顾了革命历史,更表达了对新时代的热切期盼,激励后人继续发扬井冈山精神,在新的时代浪潮中续写辉煌篇章。

 5、《沁园春·雪》:战略眼光与革命乐观主义的展现

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毛泽东创作了《沁园春·雪》。“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展现出超越历史局限、展望未来的宏大视野,表达了毛泽东对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与远见卓识。这首词在描绘北国壮丽雪景的同时,更是一篇鼓舞人心的战斗诗篇,激励着共产党人勇往直前,向着胜利的曙光奋勇迈进。

 二、毛泽东诗词中彰显的革命精神

(一)坚定的革命信念

毛泽东诗词中处处体现着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沁园春·雪》里“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表达了对未来革命领袖和革命事业的信心,坚信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人民创造新的历史辉煌;《清平乐·六盘山》中“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展现了革命者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无论前方道路多么崎岖,都无法阻挡他们追求革命胜利的脚步。这些诗词是革命历程的艺术呈现,更是毛泽东内心信念与理想的真情流露,为后人树立了坚定信念的榜样。

(二)英勇无畏的斗争气概

毛泽东诗词充满了英勇无畏的革命气概。《七律·长征》中“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生动展现了红军战士长征途中不畏艰难险阻、英勇奋斗的精神,面对无数艰难困苦,他们毫不畏惧,以大无畏的精神战胜了一切困难;《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里“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描绘了红军战士在反“围剿”斗争中的英勇表现,他们在枪林弹雨中奋勇杀敌,是对革命者英勇无畏精神的高度颂扬,彰显了革命力量的强大与不可战胜。

(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即便身处艰苦的革命岁月,毛泽东始终保持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并用诗词鼓舞着革命战士的斗志。《采桑子·重阳》中“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以重阳佳节为背景,展现了革命者战斗间隙的乐观情怀,在战火纷飞中依然能发现生活的美好;《忆秦娥·娄山关》虽以苍凉笔触描绘娄山关战斗的激烈场景,但结尾“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却展现出革命者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乐观精神,无论遭遇多大挫折,都能积极面对,重新出发。

(四) 密切联系群众的思想

毛泽东深知人民群众是革命的力量源泉,其诗词始终贯穿着密切联系群众的思想。《西江月·井冈山》中“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展现了红军与人民群众紧密团结、共同御敌的场景,人民群众是红军坚实的后盾;《七律二首·送瘟神》里“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描绘了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群众翻身做主人的喜悦,体现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这些诗词体现了毛泽东密切联系群众的思想,强调了人民群众在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三、毛泽东诗词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一)坚定理想信念,融入国家发展

毛泽东诗词中凸显的革命理想,在新时代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它提醒我们,在面对权力诱惑和社会不公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勇于挑战和改变阻碍社会进步的现象。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任务,需要我们秉持初心,坚守岗位,勤勉尽责,为人民服务。《沁园春·雪》传达的对革命事业的信心,启示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每个人都应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坚定的信念、无畏的勇气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为国家繁荣富强贡献力量,在时代的舞台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担当精神的源泉,推动各领域发展

毛泽东诗词中英勇无畏的斗争气概,是当代人勇于担当的精神源泉。在科技创新领域攻克难题、社会治理中解决民生问题、国际舞台上维护国家主权尊严等方面,当代人需要具备迎难而上、勇挑重担的担当精神。以毛泽东诗词精神为指引,在各自岗位上积极作为,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年轻干部“要自觉做勇于担当作为的不懈奋斗者,锐意改革创新,敢于善于斗争,愿挑最重的担子、能啃最硬的骨头、善接烫手的山芋,在直面问题、破解难题中不断打开工作新局面”。我们应牢记嘱托,从毛泽东诗词中汲取力量,勇担时代重任。

(三)塑造积极心态,乐观面对逆境

毛泽东诗词中的乐观主义精神,如同一盏明灯,给予人们无尽的力量与启迪。《卜算子·咏梅》中的梅花,不畏严寒,傲然绽放,这种坚韧与乐观,正是我们在逆境中所需的品质。它激励我们面对挫折时,主动出击,将挑战视为成长的契机,把失败转化为前进的动力。正如毛泽东所言:“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在实际生活中,许多普通人践行着这种精神。当我们面对生活中的逆境时,不妨从毛泽东诗词中汲取力量,让梅花精神成为我们心灵的灯塔,保持乐观,拥抱挑战,以积极的心态战胜一切困难。

(四)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在新时代,毛泽东诗词里强化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让数亿贫困人口摆脱绝对贫困,实现千年小康梦想,证明了“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决心与成效。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国政府和人民展现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崇高理念。展望未来,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我们要深刻领会并践行毛泽东诗词中密切联系群众的思想,充分听取群众意见,考虑人民需求,确保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同频共振。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投入,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差距,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毛泽东诗词作为中国革命的宝贵精神财富,蕴含着丰富的红色故事与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与力量源泉,也是激励我们不断前行的强大动力。通过深入研究毛泽东诗词,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国革命的艰辛历程与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品质。在新时代征程中,我们应传承和弘扬其中的革命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勇于担当作为、保持乐观心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让毛泽东诗词中的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不懈拼搏。

(作者:武德平,大荔县延安精神研究会,责任编辑:红升)

值班编辑:白  雪、显  洋

技术支持:李馨雨、刘彤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