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弘延论坛 > 正文

【弘延论坛】在延安时期的美术作品中感悟延安精神

来源:《中华魂》杂志 · 2025-03-20 12:12:48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延会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致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贺信以及关于深入研究、大力宣传、认真践行延安精神的重要指示精神,坚决落实王晨会长提出的“在新时代更好地弘扬延安精神”的指示要求,取得许多新成绩、新成果。开办“弘延论坛”专栏,旨在为各地延会搭建一个互相学习、借鉴、交流研究成果的平台。欢迎赐稿。投稿邮箱:zhonghuahun1921@126.com 。


精美的画作和流畅的讲述相互辉映,传递着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的精神力量。这样的作品让读者在艺 术之美中感悟伟大精神,也显示了文艺作品在记录历 史、凝心聚力方面的突出作用。延安时期的美术作品,在为人民而创作的实践中,始终坚持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美学风格。作为 20 世纪前期的中国美术,尤其是中国革命美术中一个颇具代表性的艺术类型,延安时期的美术作品呈现出三个显著的特征:一是延安美术家拥有崇高的革命信仰和爱国主义精神。 他们是坚定的革命者、实践者、传播者。二是艺术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的创作理念。三是艰苦奋斗、深入生活的艺术追求。这种在枪林弹雨、生死考验中形成的革命意志及艺术理念,展现出新的文化内涵, 为中国美术找到了真正的精神归属。

抗战时期,延安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积极主张抗战 的文化爱国人士和青年。这些投奔到延安的人中包括一批希望能以画笔报效国家的美术家和热爱美术的青年。这群怀着为民族生存而战斗的艺术家,在物质条件极 艰苦的情况下,积极从事革命美术的实践活动,创作出了一大批美术作品。由于当时的创作条件艰苦,最初延安的美术创作主要以木刻为主,随着宣传需要,漫画、新年画、连环画、拉洋片、剪纸、雕塑等逐渐发展繁荣。

在抗日救亡的洪流中,许多专业美术工作者走出画室,走到前线、边区,自觉将艺术视野转向硝烟弥 漫的战场和条件艰苦的后方,用画笔和刻刀记录下战 士、农民、工人、学生等众志成城、全力抗战的故事。 胡一川、江丰、彦涵等一大批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成长起来的美术工作者,打破学校与社会、课堂与战场 的界限,深入到大众生活中,感受火热的社会现实,用木刻的形式创作了一大批表现民众抗战生活、散发 着泥土芬芳的经典之作。

彦涵的版画《当敌人搜山的时候》,用人梯的结构形式形象地展现了抗日革命根据地血肉相连的军民关系和同仇敌忾的战斗气氛。作品黑白的处理和构图使人感到有一团被压抑的火要从黑暗的地平线下冒出,这恰好成为中国人民当时的处境和他们必然要挺起胸膛走在大地上的象征。彦涵木刻的艺术特点是形象上的生动性和内容上的战斗性,从而形成他作品中那种 粗犷有力的风格。画面中,狭窄的战壕里,六位年龄、 性别各异的游击队员,正相互配合准备迎击敌寇:其 中四人正用力托举起一位神枪手,剩下的一名队员正 在奋力爬出战壕;还有一位趴在地上的儿童,正试图 将手榴弹递给大人。作品画面紧凑,气氛紧张,充满动势的人物和三角形构图,将艰苦条件下军民前赴后继、不屈不挠的抗战决心表现得淋漓尽致。

李少言的版画《重建》,同样表现了抗战时期军民团 结一心、百折不挠的意志。作品中,两位年轻战士正和农民一起,用一砖一瓦重新垒起家园的围墙。精细的刻画与巧妙的明暗关系处理,使作品兼具现实性与艺术性。

延安木刻版画艺术在民族特色方面的执着追求,延安木刻家们将西方木刻“拿来”时 ,“择取中国的遗产,融合新机”(鲁迅语), 走出一条别开生面的木刻版画创作新路,并对新中国美术产生深远而复杂的影响,确有深入研究和重新认识的必要。

针对边区群众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艺术家们选择了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的题材和表现形式,创作出更多新鲜的绘画图式。例如,青年画家石鲁借鉴延安民间流行的“拉洋片”形式,创作的“拉洋片”连环画,就形成一种奇特的视觉效果,在延安广为流传。再如,古元创作的两幅《离婚诉》,分别创作于1940年和1943年。婚姻自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女性解放、女性地位 提升的重要体现,是新社会区别于旧社会的重大标志。 这两幅作品虽然主题相同,都生动记录了离婚自由这一 重大历史进步,但创作风格迥异,成为《讲话》之后艺术为群众创作、反映出新时代政策的经典范例。

绥德分区战力剧社创作的《保卫边区、保卫警区》、《杨方口战斗》等连环画,在马蹄沟、绥德等地展出时,观展群众达万人。彦涵的《狼牙山五壮士》造型严谨,人物形象生动,刀凿金石般的笔力把中国画的意境融入 其中,其木刻语言堪称经典。沃渣的《把牲口夺回来》、 胡一川的《挖壕沟》、《胜利归来》等作品充满激动人心 的现场感,战斗性强。另外,力群的《刘保堂》,莫朴 与吕蒙、程亚君的《铁佛寺》,马达的《陶端予》等,均是根据真人真事绘制而成,真实记录和反映了边区军 民的生活与战斗场景,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极具现实主义神韵。

夏风曾在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师从林风眠先生学 画,他向往法国,并已买好了前往法国留学的船票。1937 年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他毅然卖掉船票购买了一台相机, 奔赴延安投身革命,创作之余还为当时的延安留下了宝 贵的影像资料。如夏风的《家庭识字牌》,刻画了延安地 区开展的识字活动,从群众熟悉的家畜入手,图文结合,协助根据地的群众提升知识文化水平。1942 年,夏风创作了《小八路》,主角是一群生活在延安保育院的孩子们,他们踢毽子、打保龄球,玩得不亦乐乎。1943 年,邹雅 的系列组图《学习,打棒球,生产》,则生动再现了生产劳动之余大家观战棒球比赛的热闹场面。尽管战争岁月物质条件艰苦,但人们始终怀揣着对自由、光明和胜利的希望,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大人们努力生产劳作。大家踩着高跷宣传生产、扭着秧歌庆祝和平的激动时刻,也都在邹雅的作品中被记录了下来。

作为延安精神的重要象征,延安宝塔山、窑洞、南泥湾、杨家岭、梁家岔、枣园以及鲁艺旧址等历史文化 名胜,成为艺术家传承和弘扬延安精神的重要寄托。“长安画派”代表艺术家石鲁,以中国画的笔墨描绘拓荒队伍进山的一幕;修军笔下的延安枣园,春色迷人,生机 勃勃;赵望云的《延河之滨》,不再是寒冬之境,而是 群马徜徉、水清柳绿的早春之景。1979 年,古元创作的 《回忆延安》,已是一座新的延安,山上巍巍宝塔,城外农民满载而归,一派祥和安宁……

铁血染山河,丹青抒壮歌。延安时期的美术在烈火 淬炼中铸就的精神品质,经过几代人薪火相传,已凝成 一种文化血脉,融汇于中国艺术的长河中。

(作者:卞文志

值班编辑:白  雪、显  洋

技术支持:李馨雨、刘彤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