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复兴之路 攻坚克难 > 正文

把保障有力根植于综合国力之中——济南战区油料保障系统8年改革的理论总结

来源:解放军报 · 2024-09-02 10:56:36

把保障有力根植于综合国力之中

——济南战区油料保障系统8年改革的理论总结


作者:戴勇 祝寿清 闫金久 李炳彦


引子


本世纪以来的战争大事年表显示:


标志机械化战争开端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坦克、飞机、舰船及汽车首次使用。尽管交战双方的机械化水平还很低,但油料盈缺已成为能否发挥现代兵器作用、关系战争胜负的制约因素。西方一位战略学家这样评价德国的失败:“就物资而言,主要是缺了石油”。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机械化战争的鼎盛时期,油料消耗已占战争物资消耗总量的40%,跃居各类物资消耗总量的首位。


二战之后,世界接连发生了各种性质、规模、样式的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朝战、越战、英阿马岛之战……由于军队的自动化、机械化程度日益提高,对油料的依赖性越来越大,消耗量分别占战争物资消耗总量的60%、70%、75%。


被称为信息战雏型的海湾战争,不仅战争的动因与石油有关,而且也是石油使美军从本土到海湾战区架起了一座空中“高速公路”。


一个传统的公式:战斗力=兵力×机动力×冲击力。


一个新的公式:战斗力=力量结构×精度×速度。


两个公式的具体运算,都不能离开油。一支现代化军队的机动力和冲击力取决于油料对技术装备的推助力,而速度则是衡量机动力和冲击力的尺度。


军事变革预示:“兵力投送”理论、“陆海空天电五位一体作战”理论、机动战理论、结构破坏战理论、信息战理论等提出,展现出划时代的意义。当军事家们运用这些理论于战争实践时,同样需要充足的现代动力源——油。


不言而喻,在现代乃至未来战争的物资消耗中,油料消耗所居的“首位”愈来愈明显。正是这个“首位”,使济南战区油料系统8年改革、8年探索的成果,代表了后勤保障改革的方向。


从三军“代供”到“军地联保”


一位哲学家说过:“如果你从肯定开始,必将以问题告终;如果你从问题起步,则将以肯定结束。”一连串“?”中流淌着创造力的泉水,把“?”拉直便是“!”。济南战区油料保障8年改革,是从问题开始的,改革者把一个个“?”拉直了。


我军形成的统一计划下,三军分建分供、分级管理的油料保障体制,曾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军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这种体制逐步显露出不适应现代战争要求、束缚保障能力发挥的弊端。在胶东地区这块不到3万平方公里的地域里,三军各自修库储油,重复性建设的密度不断扩大,而功能发挥甚微。地处胶潍走廊的某地,海、空军各有一座油库,而该地陆军部队上千台机械、车辆所需的油料却必须由200公里外的陆军油库供应。军区空军战时要在濒海地区协同陆、海军作战,但后方仓库集中在战役纵深地区,主要作战方向上的机场只能从数百公里外运油补充。很显然,三军分供的保障体制,就本系统而言似乎是合理的,一旦把它放到全军或者一个战区的大棋盘上看,它的不合理性就显现出来了。一方面是“水少池多”,一方面是我池里的水不能浇他人地里的苗,从而造成浪费大,效益低,影响到部队的快速反应能力。


1987年3月,济南战区三军部队在全军率先开展了油料代供改革试验。这一改革,打破三军分供油料的模式,跳出各自的封闭圈,拉起了相互代供之手。战区内三军部队的车辆凭各自的小额油票和驾驶员执照,可在战区的任何加油站就近就便跨建制加油。代供实施一年,节约130余万车公里,节油300余吨。更重要的还在于部队的快速保障能力明显提高。


然而,在体制不变的前提下,“代供”毕竟是以尽义务、讲风格为基础,只能采取松散型会议制组织协调,“代供”的范围还比较窄。改革如何深化?1988年8月,战区三军油料部门召开“联供”商讨会,决定从“代供”走向“联供”。供油品种,从代供阶段的地面油料,发展到航空油料、舰艇油料、附属油料等20多个品种;供油范围,从过去对分散单位的代供,发展到对整团、整师建制单位的联供;供保内容,从单一的供油,发展到油料装备、器材代修,油料人员代训,油料质量代验等综合项目。从而,形成了集供、管、修、训、验为一体,军兵种互供互促的网络型划区保障。这一保障方式把义务代供上升为责任制联供,采取陆、海、空三军油料部门联署办公形式,对战区油料联供负责全权协调领导。联署办公会按部队和油库站的分布、需求量和供应能力,在战区范围内划分了10多个联供区,印发了“通用油票”和“通用油料供应证”,统一发油时间、油品换季时节、收费标准和结算办法等。至此,我军油料改革在济南战区跨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战争“血液”是从社会机体中流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价格放开的油料市场同以国家指令性计划为主的军油供应之间,出现了比较大的价格差。尽管国家对炼油企业采取了补贴的办法,但价格仍然低于市场价格一大截。强有力的经济利益吸引,使油料的流向朝市场倾斜。同时,受铁路运输“瓶颈”效应制约,运油中的“油等车”、“车等油”现象又日渐突出。曾一度,军队油料供应计划难以落实。


济南战区三军油料系统的领导看到,军队的供油问题,是一个环环相扣的社会问题,不仅需要横向联网,而且还必须从纵向把一个个接口疏通,进行大协作,大协调。他们把济南铁路局、齐鲁石化公司、胜利炼油厂等地方有关单位以及车站军事代表室和军区军运部门的决策者,请到新崛起的现代化能源城——山东淄博,共商军油调运大计,推出了军地联合调运的新举措:运用行政和经济手段,打通油料军地联合调运的主渠道,把油料产、供、储和接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战区内形成了链条式大循环保障调运机制。在两年的实践中,提油率和油品兑现率均为100%,走出了计划调运军用油料与市场经济接轨的新路子。


形势不断发展,改革继续深化。1994年,济南战区油料系统在三军联供、军地联调的基础上,对战区内地方油库站的容量、布局,交通条件、收发能力进行调查摸底,进而推出了战区油料军地联合保障改革方案——“联储”,距后方油库较远的部队,可把军油储于驻地的地方油库,部队根据地方代储的数量,凭军地双方认可的“领油本”到地方油库提取;“联供”,战区范围内主要公路沿线的国营加油站,负有为过往军车代加油料的任务,用油量较小的军分区等分散部队,可直接到这些加油站加油,最后由地方石油公司和战区油料主管部门结算;“联管”,军地共建信息交流、检查监督、责任权利、经费结算等制度。从此,军油保障向着社会化这一大目标迈出了新步伐!


三军代供联供——军地联合调运——军地联合保障,济南战区油料系统8年改革,实现了3次飞跃。


联勤与社会化保障的召唤


科学的排列组合出效益,出保障力,出战斗力。


许多国家军队的发展实践证明,以结构谋功能,是提高部队保障力、战斗力最经济的手段。


分勤体制容易造成重复性浪费,刺激数量增长,影响质量提高。于是,各国军队先后着手改革,走联勤之路。这种联勤体制,从规模上看,有总部一级的,有战区一级的,还有集团军一级的;从类型上分,有三军合一的,也有统分结合的,等等。


实际上,早在50年代,我军就作过联勤的设计,周总理还亲自规划了联勤的蓝图。然而,我们终未建成“大厦”。分勤体制虽然曾较好地体现了我军指挥与保障、供应与管理的一致性。但随着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军兵种的结构变化巨大,合成程度日益提高,单一的分勤体制越来越显露出局限性:三军自成体系,互相之间“井水不犯河水”,助长了“小而全”;在建设上各搞一套,相互间难以接轨。改革若继续关起门来自我完善,势必使重复性建设愈来愈多……走联勤之路!走社会化保障之路!我军后勤系统的改革者再次发出阵阵呐喊。他们在现有保障体制尚不能改变的前提下,进行着艰难的探索。


一方面是保障经费的不足,一方面是单一的分勤制带来的低效益和高浪费;一方面是世界各国军队后勤保障体制变革的共同之路,一方面是我们的实际和自己的特色;一方面是未来的召唤,一方面是历史的积淀;一方面……


中国几千年的小农经济社会,形成了一种特有的“围墙文化”。早在几年前就有人统计,全国围墙的总长度约有500多万公里,大约是万里长城实际长度的750倍。“围墙文化”产生出一种封闭的“万事不求人”的观念,一种在“围墙”之内求全的习惯。于是乎,在分勤与联勤,军队“办社会”与“社会化保障”的撞击中,带来了观念变革的闪电。我们历史上有过三次联勤改革,三起三落,究其深层的原因,其中之一是旧观念的阻碍。


从济南战区的油料保障改革,看整个后勤改革,甚至全部军事改革,重要的是首先弄清“应该做什么”,其次才是“能够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以便使今天的努力不致于背离未来的目标。


改革多是从解决现实矛盾提出的,从眼前的困境中起步的,因而容易追求短浅的目标,拘泥于近期能办的事情。当改革者走出眼前的困境时,突然发现,未来的需求和原来的追求存着很大落差。于是不得不重新回到原来的起点,重新作出选择。


在我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诸军兵种联勤和社会化保障,还需要一个过程,一个量变的积累,一个人的知识、观念、素质的逐步适应阶段,一个“磨合”期。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停止追求的脚步、探索的脚步。济南战区油料保障系统的改革,可贵之处也在于此。


我们不习惯接受突变的阵痛,我们希望在渐变中前进。联勤不是梦,但要实现它,还需要在全军不断灌输变革精神!


改革还任重道远,我们不仅要知道如何做,更应知道如何去思考。


综合国力重在“综合”


现代战争是总体战,是综合国力的较量。


综合,就是创造。美国战略学家克莱恩曾提出一个综合国力方程:国力=(基本实体+经济能力+军事能力)×(国家意志+战略目标)。


在这个方程中,前一括号中的基本实体,等于人口加领土,最高分为一百。经济能力和军事能力不应是简单相加,而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速度、深度和广度。克莱恩方程抓住了综合国力的基本要素,不失为战略分析的一个基本依据。值得指出的是,研究综合国力,重在做好“综合”的文章。


以色列的国土面积和总人口同周边阿拉伯国家相比,处于绝对劣势,而且资源缺乏。他们由于建立健全了军民一体、平战结合的国防机制,平时只保留一支十几万人的小型精干、合成的常备军,军队不编制医院等,紧急情况下,却能通过完备有效的动员体制,在72小时内把军队扩充到60余万,迅速将平时积累的资源集中起来,将工业生产转为军需生产,用于战争。


英阿马岛之战历时74天,英国先后征召改装了56艘商船参战。动员速度之快令世人瞩目。英军之所以能这样快的征用、改装商船,也是因为英国平时就有商船征用计划,在商船的设计图纸上,就考虑到了战时的需要。


综合,反映了当今方法论革命的基本特点。它使人们以双向性思维找到走出两难困境的途径。以往,人们遵循单向性思维,主要把握事物的个性,在认识上习惯于“楚河汉界”、“非白即黑”、泾渭分明地划清不同事物、不同领域之间的界限。双向性思维则专注于把握和发挥事物的共性,从横向打破领域间的界限,把共同性作为研究对象;以非驴非马,求得即驴即马,亦此亦彼。


日本前首相海部说:任何一项科研在考虑给人们带来福利的同时,也要想到于自卫队的战斗力有否相助。


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实现,在军事上具有划时代的革命意义,同时也使美国获得1∶17美元的当前经济效益。


现代国防,军队后勤保障,应有高度的弹性,而弹性的实现需在相反的两极中求得相成,弹性寓于综合之中。


综合,是一种新的价值观。传统的价值观以满足眼前的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人们在为实现这一价值而奋力追求时,其结果往往既满足了眼前的需要,又同时产生出不需要的东西,甚至有害的东西。即所谓正值以外有负值,视野圈内有盲区。国家为了安全利益,为了制止战争,必须进行充足的军事准备,然而战争一旦被制止,所有的军事准备似乎就成了一种浪费。若为了节约而减少准备,则又有可能招致敌人的入侵……综合带来的新价值观,强调价值选择的双向性,以增长正值,减少或克服负值。国防建设寓军于民,军民兼容。平时可以军转民,战时能够民转军。这就既保持了国防力量的强大后劲,又不会为军事准备造成过多的负值性浪费。


新技术革命风起浪涌,推动着时代走向大综合。社会越发展,分工越细,联合也就越广泛。于是,人们研究问题的着眼点,逐渐从纵向的线性地考虑一个系统,转移到横向的、联系的、多维地考虑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开始跨学科、跨行业、跨领域的广泛借鉴、沟通和兼容。国防建设已不再是个孤立的系统,高技术不断填补着军用与民用的鸿沟,军事与经济之间的“分水岭”将越来越模糊。这在客观上促使军队后勤保障逐渐走向社会化。首先使军地“通用”项目互相兼容,平战相宜。通过“合并同类项”,来解好综合国力方程,求得军事经济的最佳效益。


济南战区油料系统8年改革的实践告诉我们,新形势下,保障人员已不能像过去那样,把东西买回来存到仓库里去就完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是协调,是优选,是“合并同类项”,是“综合”。


当然,在军民之间“合并同类项”,不是简单的合并,而是优化组合,这是因为有些“项”同而“性”不同,还要具体分析。但总的说,抓住“通用性”,实行社会化保障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社会变革带来的无限生机


改革,为后勤保障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开放,拓宽了我们改革与建设的视野。


济南战区油料系统军地联合保障机制的形成,是由军地之间油料储备、技术水平、收发能力出现的“落差”引发的。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地方石油工业迅速崛起,他们丰盈的油料储备和先进的技术设备,都远远超过了部队的需求。在交通枢纽区和主要交通干线,地方加油站“营连寨接”,部队可以随时得到保障。时代的变迁,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使济南战区油料系统的改革者看到了引社会变革之活水,行部队后勤保障之舟的巨大潜力。


透过济南战区油料系统实行军地联供的社会基础,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变革的浪潮使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每日每时都在发生着的深刻变化。石油和硅片正在推动着整个社会文明迈向一个新阶段。以往,新技术的出现总是最早最先最多地运用于军事,甚至有人极而言之,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可能今天还看不到如此清晰的电视。正如此,在每次社会变革的浪潮中,军事变革总是走在前列。如今,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新技术的出现已不单纯服务于某一目的和领域,很多情况下已不再是先军后民,而是首先用于经济、用于民。对新技术的采用,那种民比军总是慢半拍的状况正在改变。在许多方面,民用已远远先于军用,再由社会向军事领域辐射。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着的军事变革,正是从社会生活的变革开始,进而影响到军事生活的。


80年代初,当“半导体”大量走进军营时,我们还没有真正感受到信息革命的冲击。如今,随着民用卫星定位系统进军营,“民用程控电话进军营”……与之相适应,“康师傅”进军营,软包装饮料进军营,轻便保暖服装进军营,甚至工业领域“高层旋转货架”、商业中的“条码识别”技术、邮电系统的分拣传递技术等,也在不断地移植到军事物资藏储、收发等方面。人们真正感受到了信息革命热浪的到来,感受到了社会文明进步给军事改革,给军队后勤保障带来的勃勃生机。


借地方的经济科技信息网络,建设我们快速动员C3I;借企业方便食品生产技术,确定我们战时快速生活保障方案;借地方“信息高速公路”建设,解决我们如何联得通、联得上、联得快的问题;借地方交通运输建设的成果,克服我们国防交通运输中的难点……一桩桩“借水行舟”、“借台唱戏”的新事物问世了,我们的思路打开了。


飞奔的时代列车,为我们创造了可以有所作为的历史机遇。我们的改革和建设不能关起门来,在军营的小圈子里埋头设计,需要抓住令人眼热的机遇,以开放的胸怀,不断地发现、引进国内外的先进技术,“拿来”为我服务。这里的关键是怎样去发现,去创造。


任何军事改革,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特定时代背景上映现的需求与特定社会环境提供的可能,构成了军事改革的历史坐标。


人民战争的新内涵


“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一个草深马肥的季节,秋风劲,马蹄疾。


驻中原地区某部以风驰电掣般的速度,从空中、陆地向某海域实施千里机动演习。战区后勤依托部队的基本保障力量和沿途地方力量,在部队机动线路两侧,以区域联网、连续接力、全方位融通的形式,建立起了一个富有弹性、灵活性和稳定性的带式保障网,寓保障力于社会,显示了强大的伟力。地方新开通的通信网络灵活地为部队传递信息;微机控制的自动化加油站快速为过往车辆补充油料;现代化汽车修理技术及时地为部队维修“战损”机械和车辆;沿途食品厂为部队提供着方便的快餐食品……部队横跨鲁豫两省,连续支援保障的接力棒环环相扣,紧密衔接。


透过演习的硝烟,我们不难想到战争年代波澜壮阔的支前运动。以致今天谈起毛泽东人民战争的思想时,脑海里就浮现出了“车轮滚滚”的画面。然而,今天毕竟不同于昨天了,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为人民战争赋予了新内涵。今天的民众与昨天的民众相比,不论是思想素质还是知识结构,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已不单单是个人力资源。在民众这个概念中,还不断充实着丰富的科技含量,知识文化含量。民众创造了新的文明,新的文明又改变了民众。战争既然由单一军事较量转为综合国力交量,人民战争的思想更显出特殊的价值。但条件变了,“消息树”、“鸡毛信”已被遍布城乡的电话网、电报网以及其他现代化通讯网络所代替;“支前小车”已被火车、轮船、汽车、飞机所代替;小米袋已被丰富多采的方便食品所代替……“智力支前”、“科技支前”,展现了新时代人民战争的新特点。


正是基于这种新的民众条件,济南战区油料系统把保障机制和动员体制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展油料军地联合保障,平时为部队训练、生活服务,战时可直接动员起来,参与作战保障,最大限度地满足战争需要。这一新的保障机制运行一年来,不仅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培养、训练了地方石油生产、供应、管理和铁路运输等部门的国防观念,支前能力。这一保障机制,为战争潜力生成战争实力提供了一种“转换”模式。


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把保障有力根植于民众之中,根植于综合国力之中,我们方能如安泰不脱离大地,战无不胜。



值班编辑:李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