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各地延会工作 > 正文

杨集镇:“英烈树”在红色沃土中成长为森林乡村!

来源:中华魂网 · 2022-11-14 14:38:10

湖北省京山市杨集镇地处大洪山南麓,北靠绿林镇,南邻孙桥镇,东连新市街道,西与钟祥市东桥镇、客店镇接壤。



“大洪山上的一面红旗”


杨集原名杨家集,是革命老根据地,早在土地革命时期,贺龙带领红三军在这里建立了苏维埃政权。1927年春,中共京山县委委员张文秋、刘素珍来到杨家集,建立了鄂中最早的党支部——杨家集支部。杨集是鄂豫边区及新四军第五师根据地之一,鄂中地委、江汉军区司令部指挥中心之一,被李先念、陈少敏称赞之为“大洪山上的一面红旗”。


杨集镇巴家冲,现巴冲村,位于大洪山南麓缘木岭南坡,是一条长十里的狭窄山冲。1938年冬,省特委陶铸选定巴家冲为抗日根据地。1939年5月,成立巴家冲党支部,是京山西北抗日时期首个党组织。“英雄村庄”巴家冲,诞生了一批革命志士,如邓伦楷、周恺若、彭友德等人,他们用热血染红了这片土地。



在杨集镇政府大门对面河边,有一棵苍劲挺拔的柳树,树干粗壮,树冠硕大,枝繁叶茂。柳树是1888年童老三所栽,树龄130多年。在土地革命与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为扑灭革命烈火,在这棵树下屠杀了2名红军战士和4名共产党员。为纪念革命先烈,后人将此树取名“英烈树”,树南边老街改名“英烈路”。


如今,“英烈树”已建成小微红色教育基地、红色记忆党建示范带,收集了杨集革命历程与英雄故事,展现了周洪元、廖卫坤、杨保洁等先烈的英雄事迹,引导党员群众传承革命历史,延续红色根脉。


陈东升与京山农场


陈东升,毛泽东的外孙女婿(妻子是孔东梅),泰康保险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他祖籍京山市杨集镇,1957年出生于天门市竞陵镇。陈东升之父陈万林,杨集镇双墩村人,母亲段十英,京山市宋河镇人。陈万林9岁成了孤儿,16岁加入新四军,19岁入党,参加过抗日和解放战争。1957年转业到天门工作,退休后移居北京。



2002年,陈万林回到家乡杨集镇,拿出30万元设立“万林奖学金”,奖励家乡的优秀教师和贫困学生。2003年陈万林逝世后,陈东升秉承父亲遗训,关心杨集镇的发展,倾力支持家乡建设,先后捐资兴建杨集镇万林学校和万林科技楼,新场村万林公园,双墩村万林新村。


双墩村是国家森林乡村,浏泉河穿村而过,自然生态风貌保存完好,乡土田园特色突出,森林氛围浓郁。近几年来,陈东升为了回报家乡,由泰康保险集团在双墩村投资5亿元,建设占地2600余亩的京山农场项目,将打造成世外桃源、山水人家的精品农场。京山农场落户双墩,找准杨集文旅产业发展突破口。



京山农场依托自然山水,融入中华家族文化传承,将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基地、观光农业、实践农牧区和农业体验区,配套民俗酒店、会议培训、传承教育、度假休闲等项目,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振兴示范点,辐射带动杨集全域乡村游。项目第一期工程已竣工,吸引市内外游客前来“打卡”,成为京山市一张新名片。


中国菖蒲名村


菖蒲,一种水生植物,与兰花、菊花、水仙并称“花草四雅”,具有很好的观赏、药用价值。杨集镇菖蒲村,因盛产菖蒲而得名。菖蒲地处京(山)绿(林)旅游线上,有“中国菖蒲第一村”之称。“印象杨集+中国菖蒲名村”风景带,镶嵌在这条旅游环线上,“印象杨集”文化广场占地50亩,包括杨集展馆、银杏文化墙、生态停车场等,被称之为“京山窗口、杨集客厅”,成为京山市美丽乡村文旅品牌。



(来源:湖北省京山市延安精神研究会,作者:朱春阳、黄蓉)


责任编辑: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