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各地延会工作 > 正文

【“五进四推”专稿】思想伟力引领“十大美丽乡村”元古堆的沧桑巨变

来源:中华魂网 · 2023-11-08 11:28:40

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田家河乡元古堆村,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视察、深切牵挂的地方。10年来,元古堆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在风风火火干起来中,实现了基础设施强起来、特色产业旺起来、幸福日子火起来。元古堆村的沧桑巨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西部农村的生动实践,已经并且必将继续为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创造可以复制的成功样板。

——编者


元古堆村,是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田家河乡的一个小山村。暑假期间,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踏上了这片向往已久的红色土地,领略沧桑巨变,感悟思想伟力,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和爱国主义教育。


元古堆,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名字。元,有肇始之意;古,有旷远之释;堆,有夯筑之势。10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咱们一块儿努力,把日子越过越红火”的重要指示精神指引下,广大干部群众感恩奋进、苦干实干,把这个昔日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建成了“绚丽甘肃·十大美丽乡村”和全国脱贫攻坚示范村。


风风火火干起来


2013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专程来到海拔2400多米的定西市渭源县田家河乡元古堆村看望慰问困难群众。他语重心长地勉励大家:“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一定会给乡亲们更多支持和帮助。乡亲们要发扬自强自立精神,找准发展路子,苦干实干。咱们一块儿努力,把日子越过越红火,早日改变贫困面貌!”


地处黄土高原与西秦岭末端交汇地带的元古堆村,三面大山环绕,气候高寒阴湿,过去人们常常称之为“烂泥沟”。2012年,全村447户1917人,人均可支配收入1466元,贫困发生率高达57%,是典型的深度贫困村。随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到访,随着脱贫攻坚政策的深入推进,感恩奋进的元古堆人牢记嘱托,在告别贫困、追赶发展的新征程上昂首阔步、砥砺前行,实现了从“以苦出名”到“以干出名”再到“以变出名”,在精彩蝶变中迅速走进了大众视野。


穷则思变,贫则不安。宁可苦干,绝不苦熬! 10年前,元古堆村的村民农忙时节地里干活,农闲时节靠着墙根晒太阳、扎堆聚集谝闲话,“等靠要”现象十分突出。10年来,在总书记殷切嘱托感召下,他们大力发扬领导苦抓、社会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一场改造山河、脱贫攻坚的战斗全面打响。各种力量迅速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上至国家部委,下至小微企业,都用真情实意、真抓实干、真金白银投入元古堆村的脱贫攻坚,迅速构建起了党政主导、部门协同、群众主体、社会参与、合力攻坚的工作格局。村民们把全部心思和精力用在发展经济上,群策群力拔穷根,大干快上促发展。2018年,元古堆村在全县率先实现整村脱贫,并先后入围“绚丽甘肃•十大美丽乡村”和全国脱贫攻坚示范村,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如今的元古堆人,精气神大不一样。在村口的小广场上,竖着当年习近平总书记与老党员马岗亲切交谈的照片,上面写着习近平总书记“咱们一块儿努力,把日子越过越红火”的殷殷嘱托。村民们表示,这儿是全村人的精神“加油站”。“总书记的关怀,就是我们脱贫最大的动力。党和政府努力帮咱们,咱们自己更得好好干!”元古堆村党支部书记、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董建新动情地说。


基础设施强起来


“以前要去元古堆,必须得备双雨靴,因为村里一年四季都是烂泥路。现在村里村外都是平展展的大马路,感觉日子真是更有奔头了。”回忆起元古堆村通行条件的变化,村民曾玉成感慨万千。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人人走不出、通信全靠吼……长期以来,交通不便、信息闭塞、饮水困难和电力不足等问题,一直是制约元古堆村发展的瓶颈。


10年来,在各级党政组织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全村累计投入资金1.1亿元,实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4个,完成自来水入户427户,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5%,安全饮水率达到100%;新建、改造供电线路7.6公里,实现动力电改造全覆盖;完成通村道路铺油罩面13.5公里,硬化社内巷道23.89公里,实现村内道路硬化全覆盖;建成集中安置区3个,安置农户130户,改造危旧房338户,全村群众全部住上了安全住房;建成移动网络基站4处,实现了水、电、路、房、网等全覆盖。一件件实事让元古堆村的老百姓眉开眼笑,全村“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公共基础设施大为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基础设施的改善,既解决了群众生产生活方面的实际困难,又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就拿水来说,以前家家户户一年四季得固定一个劳动力挑水吃,现在只要把水龙头一拧,甘甜清冽的自来水就哗啦啦淌个不停。农村劳动力得到了解放,他们用更多的时间去发展特色产业、外出务工经商,实现了生产生活方式的根本性变革。而一条条道路的打通,则极大地拉近了元古堆与外界的距离,使那些“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农产品源源不断地走出山门、身价倍增,同时也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有利条件。


饮水思源,富而思进。而今,元古堆村并未停止“变美”的节奏。去年以来,村上又斥资5000余万元,瞄准把村子建成4A级景区的目标,再次对环境进行提升改造,努力打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特色产业旺起来


受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的限制,元古堆村一直以传统农业为主,村民大多种植小麦、马铃薯、蚕豆、油菜等,耕作方式落后,产业结构单一,产量低而不稳,也谈不上什么经济效益。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元古堆村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坚持以乡村旅游串联带动特色产业融合发展,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乡村旅游、种植养殖、劳务经济、农产品加工、光伏食用菌、电子商务等富民产业已渐成体系。


2022年,全村种植中药材1100亩、百合1200亩、万寿菊400亩、良种马铃薯1020亩;全村发展养殖大户36户,牛、羊、鸡存栏量分别达到400头、5600只和3540只,养殖梅花鹿350只。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研发推出中药材饮片、参芪饼干、党参葡萄酒等系列产品,年加工中药材1500吨,带动162户群众户均增收6800多元。同时,元古堆村持续做强光伏食用菌产业,建成2兆瓦农光互补产业基地1个,配套建设农光互补食用菌种植大棚40个,生产推出藜麦、羊肚菌、鲜百合等系列拳头产品,年产值400万元以上,带动群众户均增收8000元以上。


元古堆村的产业振兴,离不开东西部协作政策的支持。自新一轮东西部协作开展以来,定西市渭源县和青岛市城阳区两地携手并肩,先后投资1700万元在村里建设马铃薯繁育、光伏食用菌、食用百合和净水设备等项目,带动100多户村民聚在产业链、干在产业链、富在产业链。


10年来,元古堆村坚持农业优先,借梯登高、乘势而上,全面布局、深入推进,持续在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上下功夫、谋出路,完成由“农耕”到“农旅”的华丽蜕变。元古堆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精心呵护生态家园,旖旎的风光和如画的美景引得游客纷至沓来,乡村旅游日渐火爆,旅游业正在成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新兴产业。如今的元古堆村已成为兰州及周边游客的网红打卡地,年接待游客50余万人次,促进链上群众户均增收7000元以上。


2022年,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216.8元,是2012年的9.7倍,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13884.25元,是2012年920元的15倍多,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40万元。目前,元古堆村正全力打造“一核两轴四区”的旅游产业板块,构建全域旅游新格局,推动景点观赏游向党性锤炼游、休闲观光游、生态康养游、农家体验游等“全域旅游”转变,通过农旅融合,持续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发家致富。


幸福日子火起来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正是秉持这一理念,元古堆村坚持党建引领,积极推动发展成果让人民群众共享,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对于群众生活的变化,董建新这样形容:“10年前,家境好的一年也就穿冬夏两套衣服,家境贫穷的一套衣服缝缝补补穿几年。而今,随季而换,几百元一件的衣服想买就买,衣服好像变结实了,穿不烂了……”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10年前,元古堆村和多数贫困村一样,党的基层组织软弱涣散,战斗力不强。10年来,元古堆村突出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员带着群众干,干部围着产业转,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致富、帮富、带富能力明显增强。立足资源优势,按照“党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五位一体”发展思路,形成了“资源开发、产业发展、村村联建、村企联营、品牌带动”5种村集体经济增收模式。坚持将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每个产业由一家龙头企业带动,支部党员积极对接企业、市场、农户,解决农产品的生产、供应、销售问题,确保了产业稳定发展、未来可期。


在元古堆村一系列喜人变化中,最令人欣慰的是贫困群众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的深刻改变:从“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从“输血式”救济到“造血式”发展转变,大家争先恐后忙增收、谋致富。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激发群众内动力,真正让群众的脑袋和口袋都富起来。时下,大家的关注点都集中在种植什么、收成怎么样、如何提高经济效益,谁家的孩子学习好、考上好学校了。平日里,到“农家书屋”看书学习的人也越来越多,村民们的精神面貌越来越好,干劲越来越足。


一路走来,我深深地感到,元古堆村新时代10年历史性成就的关键,在于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指导、亲自部署、亲自督战,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行走在这片火热的土地上,听到最多的话是:“元古堆变了,真想请总书记再来看一看!”


元古堆,这个曾经一贫如洗的小山村,如今已蝶变成为一片充满希望、美丽富饶的热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人人腰包鼓了起来、家家户户富了起来。元古堆群众的红火日子,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西部农村的生动实践,印证着党的永恒初心,承载着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已经并且必将继续为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创造可以复制的成功样板。


(作者:何致远,系华南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2021级学生 责任编辑:红升)


值班编辑:白雪 李宽

技术支持:李馨雨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