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于黄龙这座绿色慢城,一处处“诗意地栖居”或石刻浮雕、人物雕塑、亭台楼阁、龙文化长廊和黄龙献瑞·龙柱等文化小品,让人目不暇接。清晨,广场和公园内人们或兴致盎然地拉着胡琴、吹着竹笛、哼上一段豫剧小调,或在广场上和着歌曲欢快地扭着秧歌、跳着广场舞;夜幕下,流光溢彩的灯光与山水辉映,如梦似幻的山城夜景呈现在眼前;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向人们免费开放。各具特色的城市景观、主题公园和文化惠民活动折射出多彩的黄龙城市精神,绽放出延安精神的时代光芒。
——编者
近年来,黄龙县把学习弘扬延安精神与培育塑造城市精神紧密结合起来、与文化建设和生态旅游开发结合起来,提炼出“诚信包容·护绿兴业·自强奋进”的黄龙城市精神,为推动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历史文化彰显黄龙城市精神之魂
黄龙县位于黄河西岸,圣地延安东南缘,背靠黄土高原、南望八百里秦川、东衔史圣司马迁故里、西临始祖轩辕黄帝陵、俯瞰仓颉文祖圣地。五万年前古“黄龙人”在这里开创和延续了人类文明,三国时被誉为“冯翊屏障”的黄龙山(古称梁山)由东向西贯穿全境。据清代康熙刊本《陕西通志》记载:黄龙山“山高五里许,绵延数十里,盘衍如龙,土色皆黄。或云:山,常有黄云罩其上,如龙摇曳,故名。”由此可知,黄龙山是由古
梁山山脉的黄崖山演变而来的,因此黄龙县依山而得名。
县城一角
黄龙是延安精神产生地、实践地、成果体现地之一,著名的“西北大捷”瓦子街战役在这里铸就了中国解放战争的历史辉煌;刘志丹、谢子长、郭宝珊等革命先辈曾在这里进行革命;壶梯山战役、西北野战军临时总部、彭德怀旧居、刘志丹旧居、将军庙起义旧址和黄龙山战役、黄龙山麓战役等战斗遗址,见证了红色革命的光辉岁月。1948年时任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区政委和西北野战军副政委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曾在黄龙开展解放区建设,作出了“要把黄龙作为一个屏障向外发展,要把黄龙建设成一个长城”“一定要把黄龙建设好”等重要指示,为黄龙的开发建设和快速发展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座具有革命传统的城市,丰富而珍贵的红色遗迹,是这座城市的光荣与骄傲,更是新时代提振黄龙人民不忘初心、永不言败的精神动力。
黄龙县是一座被文化托起的城市,县境内魏长城、花石崖石窟群、穆柯寨、柳沟城和多处仰韶文化、古刹庙宇、摩崖造像随处可见,星罗棋布的古遗址默默讲述着岁月沧桑。进入新时代,黄龙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不断挖掘县域厚重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整合当地特色资源,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先后建成黄龙山国家4A级旅游景区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1个,瓦子街战役烈士陵园、神道岭、无量山、印象圪崂、梁家河垂钓基地国家3A级旅游景区5个。县城各入口建起了古汉阙;中心街建起了仿古牌楼;城区建设了“黄龙人”遗址公园、双拥公园、穆柯寨公园、迎客松生态文化园、水磨坊仿古一条街和博物馆、非遗馆、科技馆、生态馆、中药材科普馆等一批古风遗韵与现代元素相结合的建筑设施,打造了“慢城黄龙·康养之都”最具魅力的城市文化景观。黄龙县用城市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黄龙人民不断打通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生态文化点亮黄龙城市精神之光
黄龙县是一个具有原始森林特色、富有地貌魅力和历史传统的地方。这里出土的“黄龙人”头盖骨化石、硅化木化石、剑齿虎牙化石、剑齿象下颚化石、大鹿角化石和新石器时代的10多处古文化遗址,以及古陶器、石刀、石锄、特大石斧和原始蚌刀、蚌镰等等,佐证了上古时期黄龙山气候温、森林茂密和古“黄龙人”在这片绿地生产劳动,为人类文明繁衍生息和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黄龙是全国八大防护林区之一,陕西省五大林区之一,是黄土高原和关中平原的绿色屏障,境内森林覆盖率高达87%,林草覆盖率高达92%,植物有1012种,动物的种类也有225种,其中有7种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天然植物园和野生动物园,素以“黄河绿洲”“陕西的一叶肺”“天然氧吧”而著称,被誉为“黄土高原上的香格里拉”。
生态是黄龙的立县之本,绿色是黄龙城市的品牌。进入新世纪,守护绿色资源成了黄龙人与黄龙大山历来不变的约定,黄龙人将绿色生态视作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靓名片,秉持“诚信包容、护绿兴业、自强奋进”精神,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之路。截至目前,全县绿化面积已达到1400亩,通过绿化进一步提高城市品位,真正实现了“城在林中,人在绿中”的生态理念。先后投资近3亿元,实施了绿化、美化、亮化及小品景观建设工程,新建建筑特色鲜明,个性突出,道路景观靓丽新颖。城区小桥流水,曲径通幽,绿草如茵;公园内绿树掩映,流水潺器;广场上喷泉对歌,拨弦弄琴,池内鲤鱼吐金,莲花绽放,各具特色,凸显城市生态、时尚、现代化的魅力。如今漫步黄龙街头,人们不仅会被满眼绿色所陶,而且还会被一批批绿色广场、公园、小区所吸引。
神玉川的文化墙
街头的公园、广场是城市的绿洲,它和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黄龙县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便民利民、风格鲜明、品位高雅”的原则,按照500米服务半径的要求,在居民密集的黄金地段建设迎客松、双拥、南山等绿地公园14处,居民休闲健身区30处,步行街绿地、水磨湾绿地等街头绿地11处、生态停车场13个,建成景观桥15座,建成“龙城新天地·龙飞溢梦”大型沉浸式生态演绎基地、龙城之窗·水车曼舞等水景观6处,实施了49个园林式单位和麻地湾、水磨坊、裕龙苑等16个居民小区的绿化美化工作,乔、灌、花、草错落有致,亭、台、楼、榭相映成趣,点缀着人们幸福美好的生活,扮靓着美丽的生态旅游城市。
双拥公园满目苍翠,宛如一块翡翠嵌在黄龙的北大门;迎客松生态公园,林涛起伏,闹中取静,给人以“都市中的山野”之感;龙城之窗公园,山水相映,曲径通幽,花团锦簇,树木参天,绿草茵茵,夜幕降临,水车起舞,造型各异的灯饰点缀,形成如梦似幻的光影长廊;与穆柯寨公园遥遥相望的是占地14300平方米的人民广场,它是黄龙县大型休闲、娱乐、健身集会的场所,广场内绿树成荫,灯影婆娑,流光溢彩,人们伴着优美的音乐翩翩起舞。
道路是城市的骨架和脉络,道路绿化、美化直接体现城市园林靓化的整体水平。黄龙县按照“景城一体”的建设思路,不断加大城市道路建设力度,投入巨资新建和改造了中心街、广场街、渭清路、河滨大道、政法路等主次干道10多条,先后实施城区街道立面改造、市政道路提升、杆线下地、桥梁改造、老旧小区改造等市政补短板项目,增设河道景观8公里,新修加固河堤9.33公里,沿河步栈道14公里、自行车道15公里。按照“一路绿一线,一路一特色,一街一品种”的原则,高品位绿化道路沿线,绿化带内,合理配置常绿树与落叶树、乔木与灌木、花卉与草坪的比例,实现了生态与景观的和谐统一,在城区主要街道、广场、路口栽植树木,显现出“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绿化新景观。道路两侧,拆墙透绿、见缝插绿,垂直挂绿,各具特色的绿化造型为城市平添了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穿行其中,三横四纵的城区道路带给您的不仅是四通八达的便利,更多的是绿随路延、车随绿行,车在路中行、人在画中游的舒静与愉悦。
目前,黄龙县建成城区绿地总面积达54.8万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18.2平方米,一个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绿色城市和生态系统日渐形成。黄龙县先后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全省全民健身示范县、全省县城建设先进县、全省旅游示范县和省级文明县城等荣誉称号。2019年,在中国文明生态论坛年会上,陕西省三个县喜获第三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命名表彰,黄龙县位列其中;在2019履行《联合国森林文书》示范单位建设工作会议上,14家示范单位获颁新制牌匾,黄龙山国有林管理局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履行《联合国森林文书》示范单位,也是陕西省唯一一家获得此项荣誉的示范单位。中央电视台《生态中国》《地理·中国》《中国影像方志》《幸福账单》《星光大道》等摄制组先后来到黄龙县拍摄宣传黄龙的生态建设和地域文化节目。文化兴绿,擦亮了黄龙生态文化这张名片,吸引了国人的目光,提升了黄龙县知名度和影响力,点亮了黄龙城市精神之光。
移民文化绽放黄龙城市精神之美
黄龙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县,移民文化支撑并促进了城市的文明形态。全县5万人口来自全国24个省(区)和12个民族,构成了包容、开放、多元的文化体系。历史上黄龙曾经是灾民逃荒避难的场所,是安置移民的归属地,被人们称之为“扶贫安置重地”。20世纪30年代抗战爆发后,蒋介石炸毁黄河花园口,造成“黄泛区”灾难,河南、安徽、江苏等省份数以千万灾民无家可归,大批难民北进、西迁,其中部分移民来到黄龙山。1937年,由于国内战局扩大,大批难民进入陕西,为了安置难民,稳定后方,支援抗日,陕西省政府于该年再次开发黄龙山地区,在黄龙设立垦区招收垦民。1937—1947年间,安置垦民主要以河北、河南、江苏、安徽等华北、华东地区的战区难民和黄灾灾民为主,此外还有原有业主、无地农民及归国华侨等,当时黄龙山垦区为垦民分配土地,发放给养物资。通过移民几年的开发,黄龙山垦区耕地面积得到了扩大,工商业也随之发展起来。黄龙山垦区与全国范围内同时期的其他垦区相比较,在设立时间与规模等方面都十分突出,垦区移民艰苦奋斗的精神为发展黄龙经济做出了很大贡献。
村民江运祥的甜蜜生活
一代一代移民以其艰辛的劳作和渴求成功的梦想,在建设新黄龙的历史进程中,带来了多元、混杂的文化交流,有许多不同的文化特色犹如色彩斑斓的鲜花,如同黄龙的语言,天南地北八面来客,突破了传统初级关系的束缚,形成了创新、开放、平等、包容的氛围,成为黄龙城市文明和健康发展的新动力。
现如今,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上,黄龙人民用“诚信包容·护绿兴业·自强奋进”的城市精神诠释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延安精神;用移民文化所具有的独特张力,勠力践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用诚信、包容、朴实、进取的品格和热爱生活、乐观进取的处世态度,认真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让延安精神在黄龙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上绽放新的时代光芒!
(作者:宗文生,系延安市社科专家库特聘专家、黄龙县延安精神研究会副会长、黄龙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专家、黄龙县文化和旅游局原副局长、四级调研员。 责任编辑:红升)
值班编辑:白雪 李宽
技术支持:李馨雨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