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各地延会工作 > 正文

【“五进四推”专稿】周总理对警卫员贺志胜寄语:永远站在人民一方!

来源:中华魂网 · 2023-11-15 11:15:46

在陕北清涧县双庙河乡桑浪河村,有一位跟随毛主席、周副主席、任弼时、陆定一等中央领导同志在中央指挥部工作,担任过中央警卫团五连排长、保卫周副主席三年多的警卫员,他叫贺志胜(1942年——1948年在中央警卫营工作七年,其中,1944年冬至1947年冬给周副主席当警卫员三年)。


贺志胜


1935年3月,贺志胜带着不断取得新胜利的期求,把名字改成贺新胜参加了陕北红军,被编入红二团一连。1937年组织上调他到中央政治教导队工作。1942年教导队与警卫营汇编为中央警卫团后,贺志胜担任了五连二排长。


出身贫苦家庭的贺志胜参加红军后,认定了毛主席领导的军队就是咱穷苦人的军队,特别是到警卫团工作后,常常听到中央领导同志的讲话和教诲,深受教育。警卫团除了警卫首长的安全外,每天有政治课、军事课、文化课三项科目,他学起三课来,不仅自己学得快,记得好,掌握得准,还能带领全排出色地完成学习和训练任务,在团里常受表扬。


中央领导经常在延安王家坪、中央礼堂等地开会,每次开会前,贺志胜带领排里的战士与骑兵连的同志一道,按上级要求准时骑马间隔警卫在首长经过的沿线上,把首长们安全地送到会场。会毕后,再安全地把首长接回驻地,他的工作越干越好。


1944年冬的一天,贺志胜与往常一样,正在精心组织全排完成军事课,突然,周副主席派人叫他来一下。“虽然,毛主席、周副主席等中央领导常从自己身边走过,可单独找自己谈话的时间并不多。”贺志胜没顾上考虑多少,就走进周副主席的窑洞。


一进门,周副主席招呼他坐下说:“贺新胜同志,我想让你到我身边工作,愿意不愿意?”还没等贺志胜开口,周副主席又说:“你现在是位排长,工作干得很不错,到我身边来当警卫员,可没有官职喽。”


贺志胜急了,直接在首长身边工作,是他梦寐以求的事,谁还计较什么官职不官职:“周副主席,我们都是人们的勤务员,只要您看得上,我保证完成任务。”中央首长讲的话他又在首长面前用上了,周副主席满意地点了点头。第二天,他就到了周副主席身边,直接警卫着周副主席的安全。


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周副主席深入虎穴,多次去国统区与敌人展开斗争。贺志胜两次跟随周副主席去过重庆和南京。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军长叶挺负伤被国民党反动派扣押在狱中。1946年党派周恩来同志前往重庆与国民党蒋介石谈判,解救叶挺。经过周副主席的周旋,狠狠地揭露了国民党的暴行,国民党被迫将叶挺释放。


贺志胜回忆了当时的情景:叶挺军长是广东人,大个子。获释那天,周副主席为叶军长洗尘特意安排了晚餐,下午周副主席在他的住地等待叶军长的到来。一会儿叶军长以将军的风度,迈着有力的步伐跨到院内,如一股风似地向房间走来,周副主席走出门外握住叶军长的手轻轻拍了几下,声音嘶哑地说:“叶军长您受苦了!”被称为“铁军”军长的叶挺,开口就大发雷霆,痛骂国民党的可耻罪行。周副主席再三稳定情绪,让叶军长先用餐,后休息几天再回延安。走进餐厅,叶军长就“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还说他好长时间没吃一顿好饭了。从周副主席的表情上看出,他的心情是那么难受。


已负伤的叶军长,又遭到国民党的扣押和在狱中的折磨,身体很坏。周副主席决定让自己的警卫员贺志胜,护送叶军长返回延安。


“贺新胜同志,明天你随叶军长回延安,一路上要照顾好他。”


“是,周副主席,保证完成任务!”


第1天 早上,贺志胜按照周副主席的指示,准时来到机场。


党派前往重庆的王若飞、秦邦宪以及邓发等同志也回延安,向党中央,毛主席汇报请示工作,加上叶挺军长的亲属等,飞机已坐满。这时,周副主席把一切安排好后,对贺志胜说:“你不要回去了,过几天咱们一块回。”贺志胜又留在了重庆。


贺志胜回忆说:送走叶军长一行后,到了下午三四点钟,延安来电飞机还没回来。周副主席好像预感到了可怕的后果,焦急万分,速令向沿途各地联系,查询情况。周副主席在房子里急促地踱来踱去,等待着飞机的消息。当查询到山西兴县时,有人发现黑茶山上有一架飞机撞山坠落。周副主席获悉噩耗,极度悲伤,不由得低下头默哀,眼泪直往下掉。


1945年秋冬的一天,周副主席在延安接见了几位外国朋友,热情地向他们讲了当前的形势,回答了朋友们提出的问题。临别时,一位外国朋友为表友谊,赠送给周副主席一块“瑞士”牌手表。周副主席为了让自己的警卫员很好地安排作息时间,更好地做好警卫工作,又将这块表转赠给贺志胜。面对这块不寻常的手表,贺志胜激动不已,倍受鼓舞,把它珍惜地戴在手腕上,更加准时无误地保卫着周副主席。这块表在贺志胜的身边珍藏了30多年,直到1978年6月,他才将这块表和一块行军垫子布一并捐赠给延安革命纪念馆收藏。


在延安,贺志胜亲自聆听了毛主席、周副主席、任弼时、彭德怀、朱德、高岗等中央领导的教导和讲话,受到了终生难忘的教育和鼓舞。中央领导在延安时的革命活动和音容笑貌,他记忆犹新。


胡宗南进攻延安时,贺志胜随毛主席、周副主席、任弼时、陆定一等领导同志在当时代号为“亚洲司令部”的指挥部当警卫员,具体分工在陆定一身边工作。1947年3月,他跟随党中央毛主席也踏上了转战陕北的征途。


在转战陕北途中,贺志胜主要担任陆定一的警卫员,并负责中央首长使用电台的工作。行军每到一地,他与战友们迅速将电台、收音机安置好,供首长们决策和收听新闻。


陕北的四月,依然寒气逼人。贺志胜回忆道:一天晚上,中央机关的队伍行军到子长县境内,毛主席、任弼时、陆定一、来到一个半山坡的两孔破窑洞前做短暂休息。贺志胜与警卫员们迅速将电台、收音机安放好,陆定一同志打开收音机时,蒋介石的中央社正在吹嘘着:“瓦窑堡一战,消灭共军一支庞大的队伍,缴获了20多辆大卡车……”首长与警卫员们哈哈地笑了起来,有的说:“蒋介石真是吹牛大王,咱们的部队在瓦窑堡连敌人的影子也没见上,哪来的一战。”有的说:“咱们的大小车辆总共有20多辆,还全部送到河东去了。”


中央机关行军到清涧县时,离贺志胜的家只有30余里地。在徐家沟的一天下午,周副主席在院子里叫住贺志胜说:“贺新胜同志离你家不远了,你回去走一趟,看看父母,速来。”


1700018619626066399.jpg

贺志胜的家


路过家门口,哪能不想回家看看,但眼下的环境,十分恶劣,贺志胜早已打消了这个念头。没想到周副主席还记得,贺志胜激动得不知说什么是好。


“周副主席,以后再说吧,现在还不太平,我要保卫好党中央和中央首长。”


周副主席点了点头说:“那也好,以后组织上会安排的。”


毛主席率领的中央机关经过8个多月的行军,来到了米脂县杨家沟。那是1947年冬天,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十二月会议就在这里召开,在保卫了这次会议的同志中,贺志胜就是一位。


为了迎接新的斗争,夺取全国的胜利,1948年3月,党中央、毛主席决定往河北西柏坡迁移。根据革命的需要,党中央决定中央机关和警卫部队要留一部分同志,在陕北继续工作。组织上考虑到陕北同志的实际情况后讲,“陕北的同志愿走的随中央走,愿留的留下来继续革命。”贺志胜留了下来。


3月2日,贺志胜就要与首长们分别了,他走进首长的窑洞,请毛主席、周副主席、任弼时、陆定一同志再给自己教导。


永远站在人民一方。

周恩来

1948.3.2

对人民解放的事业无限忠诚

陆定一

1948.3.2



毛主席、周副主席、任弼时、陆定一同志在他拿的小本子上分别题了词。光辉的词句,既是对贺志胜的殷切期望,又是对他革命生涯的肯定。遗憾的是,“文革”动乱时,几位乡干部去北京上访,将毛主席、周恩来、任弼时的题词带走,在山西境内受到追击时被遗失,因陆定一同志当时正在受迫害,因而现在保存的只有他的题词了。


“留在陕北继续革命”。贺志胜带着中央领导的嘱咐,后来回到了家乡——陕西省清涧县双庙河乡桑浪河村,成了一名普通的农民。


回到家乡四十多年来,贺志胜抱着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的信念,脚踏实地,辛勤劳作,在当地传为美谈——


农村集体化那阵子,当地流传着一句顺口溜:“牛哭哩,猪笑哩,饲养员偷料哩。”(注:猪笑指的是生产队的饲养员把集体牲口的草料偷回去喂养自己家的猪,猪笑了。)生产队常为选配饲养员而发愁。可在贺志胜所在的生产队却大不相同,队里的牛马膘肥体壮,个个听话好使,干劲十足。社员们高兴地说:“多亏当年周总理的警卫员当了饲养员。”


谁有队里的社员们清楚,当年周总理的警卫员把心都操在集体上了。他用在中央警卫团骑兵连工作过的经验,成了队里饲养和训牲口能手。不管骡马性格多烈,经他一训就学乖了。1971年夏,队里买回来一头骡子,性烈踢咬人,谁也没法使唤。贺志胜把它牵到村后沟,乘其不备,腾空一跃,骑在了骡子的光背上,这头野骡子试图把贺志胜抛掉摔下,身体猛摔几下但没有达到目的,后就四蹄大跨,向后沟飞速奔去。贺志胜一手牵着缰绳,一手抓着鬃毛,两腿夹住骡背,向一座叫豁岔坪的高山引去,当奔到山顶时,这头浑身汗淋淋的野骡子认输了。


在饲养员的岗位上,贺志胜干了整整十个年头,连年被评为“模范饲养员”,并多次被评为“五好社员”,县政府还给他奖励了一把铁锨。


集体化时期,贺志胜家同样少吃没穿,吃糠咽菜,连煤油灯也点不起。可党和政府来了供应粮、救济款,他都拒绝要,转给其他困难户。他还乐呵呵地说:“比延安时期强多了。”可谁知道他饿肿脸的事不止一次两次。


1978年,榆林地区编写《毛主席转战陕北一书》,编写组采访贺志胜时,他给提供了难得的资料。一些大学生和有关人士也曾到他家采访,了解党中央、周总理在延安时的革命活动。然而,贺志胜一直默默无闻,知者甚少。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给老同志落实政策,贺志胜这位早年参加红军、保卫过中央首长的革命老战士,每月只享受15元(后增加到30元)的定期定量补助款。


笔者有幸与贺志胜同志频繁接触,频繁交谈。前不久,当我再次找他补充材料欲撰文时,谁料接待我的是他的老伴。


这篇拙文,就算是对贺老的一点哀悼吧!


(作者:贺世国,系陕西清涧县延会会员,责任编辑:红升)

值班编辑:白雪 李宽

技术支持:李馨雨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