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21日,神木市延安精神研究会召开“延安精神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征文”成果中期交流评审会议。邀请陕西省、榆林市与神木市有关专家学者,对神木市延安精神研究会会员撰写的14篇论文进行了交流评审。榆林市延安精神研究会副会长、理论委员会主任张晓明出席会议,强调此次论文征集取得的成果,值得充分肯定。总体特点体现为,政治站位较高,参与人数较多,管理程序较严,学术氛围较浓,成果质量较高。反映出神木市延会对此次征文的负责精神和全体会员的精神风貌,反映出14名论文作者弘扬延安精神的实际行动和严谨治学的作风,也反映出神木市延会实行课题研究规范化管理的能力和成效。这为区县机构开展弘扬延安精神课题研究带了好头,创出了经验,发挥了示范作用。神木市延安精神研究会会员100余人参加了交流评审,共同反应受益匪浅。
陕西省委党校原副校长、陕西省延安精神研究会原常务副会长、《源流》杂志主编 郑志飚
陕西省延安精神研究会理事、榆林市延安精神研究会副会长、理论委员会主任 张晓明
榆林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榆林市委讲师团原团长 雷润峰
榆林市委政法委员会原常务副书记、神木市延会名誉会长 杨汉元
清涧县延安精神研究会会长 康泰山
神木市延会课题研究部门负责人 杨凌云
神木市职业技术学院组织宣传部部长、管理工程系党支部书记、神木市延会会员 张志刚
神木市延安精神研究会会长 张凌云
围绕弘扬延安精神,张晓明强调指出,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刻领会内涵要义。坚持以研究立会,树立克服困难的决心和信心,推进延安精神的体系化研究、学理化阐释,深入浅出地表述成果所蕴含的道理、学理、哲理。张晓明还围绕以延安精神立会办会,加强延会自身建设,切实提高弘扬延安精神的素质与能力,提出了具体要求。
《红色资源视角下延安精神的传承弘扬》 作者:王小芳
《红色资源利用与传承延安精神》 作者:吕亚利
《活化延安精神 赋能乡村振兴》 作者:刘咏
《实事求是与自我矫正》 作者:刘咏
《延安精神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 作者:刘小毛
《延安精神 与共和国同行》 作者:杜玉珍
《弘扬延安精神与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滋养》 作者:李子高
《弘扬延安精神 推进自我革命》作者:李凤来
《中国式现代化的路径研究》 作者:李建德
《榆林治沙精神是延安精神的时代表达和绿色诠释》 作者:张凌云
《神木红色资源与传承延安精神》作者:呼向兵
《延安精神:中国式现代化伟业的精神标识》 作者:贺生忠
这次交流评审的14篇论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与弘扬延安精神”这一主题,结合党的自我革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红色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实际,尽可能地贯彻体系化研究、学理化阐释的要求,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论文作者中,有延会领导同志,有长期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退休老同志,多数是承担繁重任务的在职干部与教职员工,有的同志一人主动承担了两项研究。14名作者的交流汇报,引起了会员的深刻共鸣。会员高滟捐赠了自已的剪纸作品——《为人民服务》。
高滟捐赠剪纸作品《为人民服务》
这次交流评审会议,专门邀请陕西省委党校原副校长、陕西省延安精神研究会原常务副会长、《源流》杂志主编郑志飚作了继承弘扬延安精神的专题报告。引导全体会员进行了延安精神丰富内涵与时代价值的一次系统学习,接受了一次初心滋养和灵魂淬炼。还邀请榆林市委讲师团原团长雷润峰、清涧县延安精神研究会会长康泰山分别进行了本次交流成果的集中点评,在肯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每一篇论文都提出了不足与修改完善的方向,得到论文作者的真诚欢迎和深度认同。
交流评审的过程中,评价体系的标尺与导向作用得到了较好的发挥。该评价体系分为难易度、体系化、学理化、问题导向、预期效应五个维度,对每个维度列出若干评价要素以及ABCD四个评价等次,为评委在短时间内中肯开展评价提供了规范性的依据。评价结束后,各位评委的评分情况及时面向全体会员公布,对营造课题研究的良好政治生态产生了积极影响。
值班编辑:白 雪、显 洋
技术支持:李馨雨、刘彤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