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入研究、大力宣传、认真践行”延安精神的重要指示,落实王晨会长“汇聚多方力量,凝聚起研究宣传阐释延安精神的强大合力”要求,《中华魂》网与省、市、县延会联合开展“‘五进四推’弘延活动”,即:在组织开展延安精神“五进”活动中,同步推进《中华魂》网、《中华魂》公众号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 将所发稿件推送到相关群、号、网、端。让我们上下联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力构建新时代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独具特色的融媒体矩阵。敬请关注支持:https://www.1921.org.cn/index.html
70多年前,由中华优秀儿女组成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肩负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期望,高举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旗帜,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发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同朝鲜人民和军队一道,历经两年零9个月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抗美援朝战争奏响了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锻造了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强调:“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必须永续传承、世代发扬。”传承发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对于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战胜一切强大敌人,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丹东市,原称安东,地处辽宁省东南部,东与朝鲜的新义州隔江相望。丹东的特殊地理位置使之首当其冲地成为抗美援朝战争的主要后方基地。丹东人民饱受美国侵朝战争之害。战争爆发后,丹东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奋起反抗美帝国主义的侵略,他们派出优秀儿女赴朝参战,派出大批人员赴朝支前、生产和向前线运送了大量军用物资,并协助中国人民解放军守卫国土安全,建设了巩固的后方基地。抗美援朝期间,安东人民出色地支援了前方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曾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司令员的杨得志亲笔为这里写下了这样一句题词:“英雄的城市,英雄的人民”。
一、丹东人民对抗美援朝的主要贡献
(一)丹东人民的承诺:“一切为了前线的胜利”“要人给人,要物给物,要血给血,要什么给什么,要多少给多少”!
1950年10月8日,毛主席代表中央军委发布的“志愿军以东北行政区为总后方基地”的命令,丹东的地理位置成为志愿军后方的最前沿,支援战争的第一线。战争需要付出代价,需要以持久的恒心坚持,这种以持久恒心坚持的力量,来自中国共产党的英明决策,来自党和国家利益转变为人民群众利益的自觉行动。
当时,安东市人口29.8万人,宽甸县30万人,凤城县33万人,安东县33万人,岫岩县33万人,总计159万人。抗美援朝运动把群众组织起来,使每一个人都成为运动中的一个分子,发挥潜力贯彻执行政治路线。处于战火前沿的丹东人民,就把“一切为了前线的胜利”作为抗美援运动的总方针,响亮提出支援中国人民志愿军前线作战“要人给人,要物给物,要血给血,要什么给什么,要多少给多少”的战斗承诺,开展声势浩大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爱国运动。中国人民志愿军以东北行政区为总后方基地,丹东地处总后方基地的最前沿,肩负着直接赴朝战地勤务,或在国内前哨战勤的任务,凡17岁至50岁男子均有服勤义务。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车出车,有技术出技术,各尽所长。适龄女劳动力参加慰问、看护、缝制衣被、洗衣等劳动。服勤人员按县区村组织,其编制、经费、服勤人员本人及家庭待遇均有规定。
丹东市及各县组织担架队,抢救运送伤员;组织大车队,运送武器、军火和给养;组织民工,修建工程。他们在朝鲜战场上和志愿军一起参加战斗,顶风冒雪,挨饿受冻,于美国飞机的轰炸下命悬一线,在东北行政区为总后方基地的范围内,丹东市和四县是一支重要力量。三年的抗美援朝期间,全国有60万民工奔赴朝鲜战场,其中丹东共组织担架7374副,这个数字接近辽东、辽西、黑龙江、松江四省组织担架1.66万副的1/2,组织大车41814台,其数字大于辽东、辽西、吉林三省总计出动战勤打车24.8万台的1/6。
(二)防空疏散:历时45天完成迁移疏散任务,为新生的共和国输出一批规模企业和一大批经营、管理和技术人才。
丹东是轻工业城市,工业基础比较厚实,解放战争中,为支援东北和全国解放做出过重大贡献。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后,按照东北局的要求,丹东从1950年11月10日到12月24日,历时45天完成迁移疏散任务。不惜代价将48家国公营企业中的32家迁移、疏散外地建厂生产,占总数近40%的745户私营工商企业迁出安东,占总数59%的1132户私营工商业户迁出丹东,丹东以其巨大的牺牲为新生的共和国输出一批规模企业和一大批经营、管理和技术人才。
1950年10月,与“佳纺”职工人数相同的“安纺”近1000名职工,是“佳纺”两倍还多的3.7万枚纱锭,是“佳纺”2.15倍还多的620台织布机,搬迁到佳木斯与“佳纺”合并,“佳纺”职工人数增加到1855人,纱锭增加到5.5万枚,织布机增加到908台。成为佳木斯最大的国营企业。“佳纺”改制后,企业负责人在谈起“佳纺”的昔日为佳木斯市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所作的重要贡献时,仍然很自豪。“安纺”迁到佳木斯,为佳木斯市的就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全力以赴支援前线:踊跃报名参军、捐献飞机大炮、全力支前保障……
1.参军
祖国的呼唤,广大青年做出了最为迅速的响应,加入志愿军报名队伍。给我一只枪,跨过鸭绿江,在重要的历史关头,总会出现热血青年的身影,他们挺身而出,一往无前,真情奉献的壮举,熔铸着我们的民族精神、英雄城市精神。抗美援朝时期,丹东市及各县青壮年踊跃报名参军,补充了志愿军的兵员,兵员的征集种类有志愿兵、军事干校招生、公安兵、朝鲜族兵员等。丹东人民在踊跃报名参军中,涌现出一批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有送未婚夫报名参军的准媳妇、有新婚刚刚一天的李大彦、有多报一岁的王显明、有连续送三个儿子参军的马大娘、有推迟婚期参军的王吉春、有三兄弟争着报名的刘大成兄弟。一些没能如愿参军的人都说,参军比考秀才还难。抗美援朝期间,丹东市及各县广大青壮年有9322名热血青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丹东市1600名,岫岩县2043名,凤城县1793名,安东县1122名,宽甸县2480名。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的前三个月,丹东市及各县青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6859名。至1952年12月,丹东市及各县先后有5万名民兵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和赴朝参战为战地服务。有1489名丹东儿女为祖国和人民献出宝贵的生命。
2.捐献飞机大炮
1951年6月1日,抗美援朝总会向全国发出“执行爱国公约,捐献飞机大炮,优待烈属军属”的号召。丹东市抗美援朝分会向全市人民发出捐献“安东市号”、“鸭绿江号”、“镇江山号”三架战斗机的任务后,全市人民闻风而动,将此项行动写入爱国公约。从市区机关、团体、工商业到学校、农村、家庭,上至白发老人,下至七八岁的小学生,增产节约,节衣缩食,积极捐献。1951年6月6日,在全市开展大规模捐献前,丹东私营德川汽水厂率先响应总会号召,全体职工共捐出14万元,经理单云山拿出营业纯利的一部分400万元,全厂共捐出414万元,成为丹东市捐献的第一家企业。丹东市工商联原计划捐献战斗机两架,总计需要东北币30亿元,于是,全市工商业者开展加班加点竞赛活动增加了收入,一共捐献了60亿元,并于9月11日一次性提前交清捐献款入库。丹东电报电话局市话组职工为提高工作效率,每月抽出一个星期日义务维修长途干线,并把修线剥下的线头做卡丁继续使用。到7月末,20多天的时间,全组87人捐献94万元。截止1951年12月26日,丹东人民捐献188.9亿元东北币,可购买13.2架战斗机。丹东市除了武器捐献以外,还有慰问捐献,从1950年到1951年,为迎接志愿军回国休整鼓励伤病员安心修养,捐献慰问金5亿元东北币。而当时我国年人均收入仅为45美元,处在战争中的丹东人民,为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几乎倾其所有。
3.战勤服务
从战争一开始,丹东市委就确定以保卫国防、支援前线为经常性任务,人民群众把战勤作为责无旁贷的职责,战勤服务人员招之即来,来之能战,平时为民,战时为兵。有的赴朝随军战勤服务,有的在国内后勤前哨施工,发挥边防城市经济、技术、交通、运输、生产等优势,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有技术出技术,有车出车,各尽所长,一切为了战争的需要,全力以赴支援前线。有5万民兵奔赴朝鲜战场开展战勤服务;共为志愿军献血58万毫升,是为志愿军献血最多的城市;为近20万志愿军腾房屋近2万余间,是接待志愿军人数最多的城市。为了保证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战斗力,及时抢救伤员,丹东共出担架7347副,大车41814台次,出动民工220947人次,为志愿军做军鞋388924双,做大衣10538件。做被褥316450床,洗衣服588952件,有万名妇女夜以继日护理伤病员。
4.保障交通电力通信
丹东铁路、邮电、电业系统干部职工冒着敌机的轰炸及时抢修运输线、通讯线和输电线被誉为“炸不垮的三条线”。丹东的商业职工开设志愿军随军商店,把商品送到志愿军战士的手中,郊区农民把最新鲜的蔬菜送往前线,工业战线的职工,坚持生产为前线服务。丹东人民还同美国侵略者灭绝人性的细菌战展开斗争,粉碎了企图破坏丹东战略后方的阴谋。
丹东铁路分局以工务段党总支副书记宫希昌为首,成立一只200余人的抢修工程队时刻待命。抢修工程队冲上江桥扑灭因轰炸燃起的大火,然后铺桥板、摆枕木、打道钉、架钢轨,头上有美机扫射,脚下是浩荡的江水,将生死置之度外。争时间,抢速度,你炸我避,你走我修,还创造了烟雾掩护抢修法、移山填海抢修法。
丹东市电话电报局话务班班长王心力,带领19名女话务员,安东铁路分局电务段电话所话务班班长王静彬18岁。带领23名20岁左右的女话务员。在1950年11月8日,美国军机毁灭性的轰炸中,经历生命的严峻考验,炸弹就落在近旁爆炸,门被炸开,被炸碎的玻璃碎片、墙皮打在她们头上、身上,硝烟灰烬令人窒息。但他们没有隐蔽进防空洞,沉着冷静的接转电话,坚守在工作岗位上。
(四)反细菌战中的爱国卫生运动
1952年2月,美国开始对我国东北地区的一些城市投掷细菌弹,包括沈阳、安东、本溪、抚顺、锦州等37个重点区域,其中仅安东地区就有13次之多。美国细菌战的主要手段是,将带有传染病菌的苍蝇、蚊子、老鼠、跳蚤、狼蜘蛛等动物以及鸭毛、玉米叶、栗子叶等物品用飞机撒落,造成大面积的传染,使人员和牲畜染病死亡,投撒地点多在交通线、工业地区、人口稠密地区和水源地。细菌战导致沈阳、鞍山等地相继爆发了历史上罕见的呼吸系统炭疽性脑膜炎、急性传染脑炎等疾病,患者在48小时内就会不治身亡。
为粉碎美军的细菌战,东北各省、市直至行政村都紧急行动起来,成立了防疫委员会,组织专业防疫队伍,指导群众开展卫生防疫。在遭到毒虫污染的农村,很快传开了响亮的口号:“行动起来,消灭美帝撒布的细菌毒虫!”、“消灭一个毒虫,就等于消灭一个美国鬼子!”广大农民、医生、教师、学生和民兵纷纷上阵搜寻捕抓,家家户户整治环境、打扫卫生,采用多种方法寻查、搜捕、围歼,从白天到黑夜连续作战,直到把美军投放的带菌体全部消灭。
在反细菌战的斗争中,丹东市组织开展的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不仅粉碎了美国发动的细菌战,保证人民的身体健康,保卫了工农业生产,而且改变了人民群众不讲卫生的旧风陋习,树立起人人讲卫生、家家爱清洁的新道德、新风尚。
1952年春,美帝国主义在侵朝战争中,对朝鲜和我国发动了细菌战争。在保家卫国的浪潮中,推动了群众性卫生防疫运动的深入发展。人民群众把这项伟大的运动称之为“爱国卫生运动”。党中央肯定了这个名称并指示各级领导机构,以后统称为“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
1952年12月,第二届全国卫生会议召开,宽甸县被评为爱国卫生运动模范县,奖励锦旗一面,抬头:奖给爱国卫生运动模范辽东省宽甸县,正文是毛主席亲手题词的“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落款是:第二届全国卫生会议。1952年12月31日成立中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周恩来总理任爱委会主任。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在全国展开,至今已经70年了。
丹东人民对抗美援朝贡献远不止这些,像拥军拥属、反空袭、保卫鸭绿江大桥、接收安置朝鲜难民男童、维护社会稳定、坚持生产、发展经济、欢迎志愿军凯旋等等。安东为中美交换钱学森回国功不可没。还有丹东的各阶层、各条战线有工人、农民、妇女、少年、青年等等,都围绕“一切为了前线”的总方针,立足岗位,尽职尽责,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丹东涌现出2000多名先进人物。
二、英雄城市精神的新时代传承
丹东城市精神起源于抗美援朝期间,丹东的抗美援朝爱国运动是整个抗美援朝战争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丹东的伟大的英雄城市精神与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具有高度的同质性。英雄城市精神,其中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乐观主义精神、革命奉献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等红色基因,早已在人们心中烙下永远无法磨灭的印记,成为丹东这座英雄城市的内在特质和外在名片。对于高校来说,要以抗美援朝出征地为依托,传承好、保护好红色基因,积极引导广大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是我们在新时代做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力抓手和重要载体。
(一)依托研究成果,让英雄城市精神“活”起来。
目前,丹东在英雄城市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的研究上做了大量的工作,无论在文字记载,还是影像资料,积累了大量有益的甚至是抢救性的文献资料,像抗美援朝精神研究会相继出版的《精神不朽》、《精神永恒》、《红色丹东,英雄城市》等200多万字。丹东地方志办公室出版的《丹东抗美援朝志》120多万字。还有《铭记》、《口述》等影像资料。这些研究成果,鲜活、生动地展现了当年激情燃烧的峥嵘岁月,为世世代代传承英雄城市精神起到良好的作用。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大批研究者老龄化问题还比较突出,很多研究者都是离退休老干部,有的已过花甲、古稀甚至耄耋之年,组织和鼓励高校教师参与英雄城市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的研究是势在必行。通过接续研究、挖掘进一步让英雄城市精神“复活”、“再现”,为新时代丹东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注入精神力量。
(二)依托宣讲队伍,让英雄城市精神“传”起来。
一方面,加大英雄城市精神与思政课教学融入的力度。一是与党史学习教育相融合。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深入开展中,举办《丹东人民对抗美援朝的贡献及其时代价值》讲座进行广泛宣讲。二是与思政课教学相融合。通过收集整理反映英雄城市精神的典型事迹,编写成教学案例,让英雄城市精神融入到思政课教学中去。比如“概论”、“基础”课、“纲要”课、“四史”课等。三是与第二课堂活动相融合。在举行第二课堂活动中,将英雄城市精神设计成演讲、征文、知识抢答赛等形式,让丹东英雄城市精神深入人心。
另一方面,依托大学生社团开展英雄城市精神宣讲活动。我们组建了大学生理论社团——初心社,其主要职责加强党的创新理论、党史等宣讲,结合清明节祭祀、抗美援朝纪念日等活动载体,专题开展英雄城市精神宣讲活动。
(三)依托爱国主义教育阵地,让英雄城市精神“火”起来。
抗美援朝期间,在丹东留下大量的遗迹、遗址、烈士陵园、飞机场等,为丹东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这些成为弘扬传承抗美援朝精神得天独厚的历史资源。一是确定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实践教学基地,适时地组织学生到实地参观学习。二是将课堂转移到现场,把课程内容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结合起来,采取线上线下互动方式,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为课堂,将珍贵的实物作为课件,大大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冲击力。
(作者:崔承刚,系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本文是辽宁省教育厅2022年度面上项目《丹东在抗美援朝期间的贡献及启示研究》(项目编号LJKMR20222155)研究成果,责任编辑:红升、徐晓羽)
值班编辑:白 雪、显 洋
技术支持:李馨雨、刘彤
值班总编:闫金久